幼儿教师、园长修炼记56:幼儿园区域活动改进策略

幼儿教师、园长修炼记56:幼儿园区域活动改进策略

(一)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宽松自由的区域环境

《纲要》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区域活动是受幼儿欢迎的、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幼儿在玩耍中获得知识经验。一方面,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区域活动的教育意义,还要尊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权利,区角活动赋予幼儿极大的自主性,幼儿才是区角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需创设宽松自由的区角环境,如在区角材料的设置过程中,让幼儿参与进来,使区角环境中蕴含幼儿的观点与想法,这样可以让幼儿产生归属感和我认同感。

(二)将趋于活动与主题课程向融合,动态设置活动区

幼儿园室内的区角活动虽种类丰富,但是区角开放不均,部分区角利用率低下,造成了室内空间资源的浪费。改善这一现状可以在主题课程背景下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即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区为依托,实现区角活动与主题课程的相融合;同时,活动区的设置也可随主题课程的需要有所变化,不必将活动区的功能、数量、种类等固定化,实现活动区的动态设置。如下图反映可在“有趣的车”主题课程背景下,在区角所开展的相应活动,这样,实现了区角活动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合理利用了区角空间资源,提高了区角的利用率。

(三)共享幼儿园活动区域,扩大区域空间

幼儿园由于现实原因,无法改善园所场地面面积,但是可以做到现有场面的充分利用,区域共享便是一种生态式区域活动的发展之路。区域共享主要是指对幼儿园的公共区域进行充分利用,公共区域包括相邻班级之间的共有空间,如走廊、楼梯等;或在为全幼儿园、或某些班级幼儿设置的特定活动区域,如游戏室、多功能厅等。区域共享即地域空间上的共同拥有,突破了原有区域班级化的空间局限,实现了空间的有效利用;同时,区域共享除了空间共享外,还包含活动材料、活动计划等方面的共享。在共享区域内,没有时间、空间、班级、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这样就扩大了幼儿的活动范围。

(四)提供与幼儿发展水平及兴趣相适应的区域材料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及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与探索的物质基础,由此,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要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与幼儿一起探讨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让每个幼儿在其中,都能自主的找到喜欢的操作材料。同时,依据活动和幼儿情境的变化及时添加和删减材料,通过对区域材料的投放支持幼儿的活动,保持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和区角的生命力,从而推动区域活动获得顺利的开展;同时,幼儿园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五)教师要适时适度的介入与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

《纲要》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因此,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首先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区角活动,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包括与材料、同伴及教师的互动,用文字、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同时,教师还应在区域活动中注意身体角色的转换,学会等待并且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发现问题和困难时,要在适当的时候以伙伴、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到活动中,提供需要的材料,和幼儿进行互动,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刺激思维的运转,协助幼儿的活动。


对于此篇解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文章定日更新,如对你有用别忘记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