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黃昏已至

知識讓我們更加無知。——斯圖亞特·費爾斯坦

2016年,是中國知識付費的元年。從這一年開始知乎、得到和喜馬拉雅FM等平臺陸續推出了知識付費平臺,知識付費用戶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迅速增長。

時至今日,一晃已是3年。3年時間,知識付費平臺的用戶數增長迅猛,由不到1億的用戶數增長為接近3.9億的總量。

知識付費,黃昏已至

然而,巔峰必然意味著衰退。已到發展極限的知識付費下行勢頭難以避免。作為共享經濟的一部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但更為重要的是,知識付費產品的必要性與作用越發受到質疑。“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感受普遍存在於廣大消費者心中。聽了那麼多知識課程,有用嗎?聽知識付費產品真的意味著終身學習嗎?

知識付費,黃昏已至

“我知道”已毫無價值

讓我們先從一個有關愛因斯坦的經典故事說起。曾經,有一位記者向愛因斯坦要電話號碼,而愛因斯坦順手拿起旁邊的電話本。當他在電話本上找自己的號碼時,這位記者問:“為什麼這麼聰明的人卻記不住自己的電話號碼?”愛因斯坦解釋說:“我不想讓一些容易查到的信息填滿自己的腦袋。”

在這個大數據、人工智能興起的時代,知識本身已不重要。知識付費節目裡那些有關“心智模式”、“心流”等看似高大上的名詞在互聯網面前毫無價值。相反,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過剩”的時代。令人悲觀的是,儘管你拼盡全力學習知識課程,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知識,但你個人瞭解的知識總量仍然遠遠小於知識自身增加的數量。

知識付費,黃昏已至

思考勝過一切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缺乏思考力。

知識本身不再重要,但知識背後所蘊藏的思維方式卻是重中之重。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結論?人們是怎樣探索發現這個結論的?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讓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知識付費,黃昏已至

正如那句名言,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如果說聽知識付費的課程是戰術,那思考知識背後的邏輯,多問些“為什麼”就是戰略。之所以你渴望從知識付費的音頻課程中輕鬆汲取現成的知識,本質上是因為你害怕思考的挑戰,自己閱讀書籍的麻煩。與其自身探索,不如聽現成的。但真正有價值的恰是你獨立思考的過程。

“知識付費”興起的本質原因——自主教育的缺失

回顧知識付費興起的歷程,人們往往會總結出許多原因:共享經濟的發展,人們支付習慣的改變 ,消費結構的升級等等。但從思維本質層面上來說,“知識付費”興起的本質原因在於自主教育的缺失。

你或許會對此感到非常驚訝。但事實或許真的如此。

從小學到高中,乃至大學,我們的教育方式始終都是“填鴨式”教學。在學生們眼中,老師是極具權威的,站在三尺講臺上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學生們的任務,就是認真聽講,做好筆記,爭取在最後的考試中拿一個較為理想的分數。

知識付費,黃昏已至

但當這群學生們離開了大學校園,步入職場後,他們忽然感到莫名焦慮與恐慌:沒有一個老師專門再會教我上課了。那該怎樣自我成長呢?自己學吧。但他們會自己學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他們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都是讓他們聽老師的話,跟著老師學習的。思維方式在他們那裡固化了。

而這時知識付費的出現,恰恰迎合了他們的需求。你看,有一群老師講課,我只要聽這些老師的課程,就能繼續學習,跟上時代潮流了。

知識付費就這樣在焦慮中崛起,在傳播中壯大。

知識付費,黃昏已至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感到知識付費節目對他們的生活、工作的幫助遠不及他們的預期,學不到真正的東西,他們很可能會用腳投票,造成知識付費平臺用戶的流失與活躍度的下降。

知識付費,黃昏已至。

相反,傳統的互聯網成人教育或許會迎來轉機。可見的將來,類似英語、計算機編程、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等實用類的傳統成人培訓將會對新興的知識付費平臺造成衝擊,重新奪回教育的市場份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