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看電影《小丑》之前已經有一定的觀影免疫力,在DC漫改前作《蝙蝠俠》系列裡小丑被塑造成一個具有反社會人格的高智商角色,希斯·萊傑等人也已經對其進行了相當出彩的詮釋,然而這部《小丑》無論是社會氛圍營造、心理深度發掘還是演員的表演都讓人大吃一驚。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亞瑟(傑昆·菲尼克斯飾)是個夢想當脫口秀演員的小丑,和母親住在破舊的公寓裡,本來需要藉助藥物緩解精神疾病的他經歷了被群毆、失業、身份存疑等事件的同時,人生也一點點陷落。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小丑》很容易讓人想到《出租車司機》,尤其是對社會氛圍的精準把握,《出租車司機》里正直的退伍老兵特維斯在開夜車的路上目睹了太多骯髒混亂的事情,而後愛情失敗,刺殺總統候選人無果,將所有的憤怒和無助都投射到拯救雛妓的行動中。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小丑》也始終將焦點對準現實,電視上輪番播放哥譚市經濟蕭條,垃圾如山,鼠患橫行,民心騷動的新聞,街上掀起了“殺死富人”的新興運動,亞瑟看病的福利機構即將倒閉,他本人經常被小混混打砸欺凌,默默忍受。而另一面又是“娛樂至死”的盛行,莫林秀等節目大受歡迎,成為窮人的精神鴉片。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積貧積弱的亞瑟渴望著關懷與掌聲,雖然他可憐討好的樣子讓周圍人都不自在,抑制不住大笑的同時內心充滿了苦澀,卻要坐在臺下跟別人偷師如何講笑話,強迫自己永遠觀察好笑的事情。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一個孤僻內向的人努力合群開朗,一個沒有幽默感的人假裝妙趣橫生,一個不會跳舞的人幻想在聚光燈下舞姿曼妙,一個連搭訕都不敢的人臆想強吻征服女性,期望自己根本不具備的才能,或者一個完美遙遠的自我,是典型幻想症。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而《小丑》細膩地刻畫了一個病人如何變成瘋子的心理演變過程。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亞瑟給母親洗澡,抱她上床,不厭其煩地安撫她焦躁的靈魂,幫她寄收不到回應的信,這種習慣建立在他自憐的基礎上,成年的他仍沒有逃脫母親帶給他的強大影響,首當其衝的是她評價他“從小就是一個開心的男孩”,所以亞瑟努力地想要表現出開心,當生活一次次打破他的幻夢,他決心要蛻變時,來自遺傳的深層恐懼,和那些被虐待被忽視的童年記憶全都湧上心頭,變成了最大的噩夢。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哈內克的《鋼琴教師》裡也有此類指涉,年屆四十的單身女教師艾麗卡,和控制慾超強的母親同住,兩人日日爭吵,個性壓抑的她通過看情色電影、偷窺情侶做愛獲得發洩,她的戀愛方式是在精神與肉體上和對方互相虐待,從病態到瘋狂,最後以自殘失敗告終。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弗洛姆《愛的藝術》中有一段話:“智力健全的基礎和成熟的標誌,存在於這一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到對父親為中心的依附、最終達到兩者綜合的發展過程中。引發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一發展過程的失敗。”這就是為什麼亞瑟在得知托馬斯·韋恩不是自己父親後精神病誘發做出弒母等一系列瘋狂舉動,它意味著尋找歸屬的失敗,身份認同的崩塌。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嘲諷的是,亞瑟終於上了莫林秀,看起來快要成功,可是他已經將自己的人生毀掉了。自從在地鐵裡為反抗殺死三個流氓後,他就朝著自毀的道路狂奔不已,有人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其實生活越來越糟糕的人除非遇到外力幫助,否則很難翻身,因為他們大多是些宿命論者,極易受負面情緒暗示,任憑事態發展,反而有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情,反正已經毀了,就這樣吧。就好像減肥的人,一點挫折之後,越減越肥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傑昆·菲尼克斯在《小丑》裡的上半張臉充滿絕望,下半張臉在強顏歡笑,除了開場用舌頭舔化妝筆外,抖腿、卸妝不乾淨、殺人後耳鳴等細節都讓小丑充滿生活氣息,標誌性的笑聲氣息控制到位,扭曲尖利,像個求救信號一樣反映了他痛苦的靈魂,傑昆·菲尼克斯為了這個角色拼命減肥,展現出備受折磨的面容和身材,陰鬱憔悴,優雅深沉,將觀眾的目光牢牢鎖定在他身上。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令人信服的演技讓傑昆·菲尼克斯成為奧斯卡影帝的不二人選,而《小丑》呈現出的社會和心理問題也讓它超出了一般的DC漫改商業片,呈現出人文關懷的高度,亦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熱門。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影片裡對精神疾病有正面而寬容的剖析,它指出患有精神病的人有的是真病了,有的是靈魂無處可依,有的是不知道該拿自己怎麼辦,那精神疾病如何限定呢?自認有精神疾病會讓一個人更接納自己還是生活跑偏呢?是否有惡人打著精神病的幌子行兇呢?這都是未知數。

《小丑》:明明孤僻內向,為什麼要假裝開朗幽默?

《小丑》裡將亞瑟所有的行動都歸結到社會和精神疾病的影響上,層層鋪墊到高潮具有很強的情感沉溺和煽動力,切中了社會的痛點,但真空單向的事件情感推進弱化了個人意志的作用,實際上是對影片的損害,讓人懷疑“我有病,我就有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