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看电影《小丑》之前已经有一定的观影免疫力,在DC漫改前作《蝙蝠侠》系列里小丑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高智商角色,希斯·莱杰等人也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当出彩的诠释,然而这部《小丑》无论是社会氛围营造、心理深度发掘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让人大吃一惊。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亚瑟(杰昆·菲尼克斯饰)是个梦想当脱口秀演员的小丑,和母亲住在破旧的公寓里,本来需要借助药物缓解精神疾病的他经历了被群殴、失业、身份存疑等事件的同时,人生也一点点陷落。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小丑》很容易让人想到《出租车司机》,尤其是对社会氛围的精准把握,《出租车司机》里正直的退伍老兵特维斯在开夜车的路上目睹了太多肮脏混乱的事情,而后爱情失败,刺杀总统候选人无果,将所有的愤怒和无助都投射到拯救雏妓的行动中。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小丑》也始终将焦点对准现实,电视上轮番播放哥谭市经济萧条,垃圾如山,鼠患横行,民心骚动的新闻,街上掀起了“杀死富人”的新兴运动,亚瑟看病的福利机构即将倒闭,他本人经常被小混混打砸欺凌,默默忍受。而另一面又是“娱乐至死”的盛行,莫林秀等节目大受欢迎,成为穷人的精神鸦片。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积贫积弱的亚瑟渴望着关怀与掌声,虽然他可怜讨好的样子让周围人都不自在,抑制不住大笑的同时内心充满了苦涩,却要坐在台下跟别人偷师如何讲笑话,强迫自己永远观察好笑的事情。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一个孤僻内向的人努力合群开朗,一个没有幽默感的人假装妙趣横生,一个不会跳舞的人幻想在聚光灯下舞姿曼妙,一个连搭讪都不敢的人臆想强吻征服女性,期望自己根本不具备的才能,或者一个完美遥远的自我,是典型幻想症。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而《小丑》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病人如何变成疯子的心理演变过程。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亚瑟给母亲洗澡,抱她上床,不厌其烦地安抚她焦躁的灵魂,帮她寄收不到回应的信,这种习惯建立在他自怜的基础上,成年的他仍没有逃脱母亲带给他的强大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她评价他“从小就是一个开心的男孩”,所以亚瑟努力地想要表现出开心,当生活一次次打破他的幻梦,他决心要蜕变时,来自遗传的深层恐惧,和那些被虐待被忽视的童年记忆全都涌上心头,变成了最大的噩梦。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哈内克的《钢琴教师》里也有此类指涉,年届四十的单身女教师艾丽卡,和控制欲超强的母亲同住,两人日日争吵,个性压抑的她通过看情色电影、偷窥情侣做爱获得发泄,她的恋爱方式是在精神与肉体上和对方互相虐待,从病态到疯狂,最后以自残失败告终。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弗洛姆《爱的艺术》中有一段话:“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这一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达到两者综合的发展过程中。引发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发展过程的失败。”这就是为什么亚瑟在得知托马斯·韦恩不是自己父亲后精神病诱发做出弑母等一系列疯狂举动,它意味着寻找归属的失败,身份认同的崩塌。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嘲讽的是,亚瑟终于上了莫林秀,看起来快要成功,可是他已经将自己的人生毁掉了。自从在地铁里为反抗杀死三个流氓后,他就朝着自毁的道路狂奔不已,有人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生活越来越糟糕的人除非遇到外力帮助,否则很难翻身,因为他们大多是些宿命论者,极易受负面情绪暗示,任凭事态发展,反而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情,反正已经毁了,就这样吧。就好像减肥的人,一点挫折之后,越减越肥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杰昆·菲尼克斯在《小丑》里的上半张脸充满绝望,下半张脸在强颜欢笑,除了开场用舌头舔化妆笔外,抖腿、卸妆不干净、杀人后耳鸣等细节都让小丑充满生活气息,标志性的笑声气息控制到位,扭曲尖利,像个求救信号一样反映了他痛苦的灵魂,杰昆·菲尼克斯为了这个角色拼命减肥,展现出备受折磨的面容和身材,阴郁憔悴,优雅深沉,将观众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他身上。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令人信服的演技让杰昆·菲尼克斯成为奥斯卡影帝的不二人选,而《小丑》呈现出的社会和心理问题也让它超出了一般的DC漫改商业片,呈现出人文关怀的高度,亦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热门。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影片里对精神疾病有正面而宽容的剖析,它指出患有精神病的人有的是真病了,有的是灵魂无处可依,有的是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那精神疾病如何限定呢?自认有精神疾病会让一个人更接纳自己还是生活跑偏呢?是否有恶人打着精神病的幌子行凶呢?这都是未知数。

《小丑》:明明孤僻内向,为什么要假装开朗幽默?

《小丑》里将亚瑟所有的行动都归结到社会和精神疾病的影响上,层层铺垫到高潮具有很强的情感沉溺和煽动力,切中了社会的痛点,但真空单向的事件情感推进弱化了个人意志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影片的损害,让人怀疑“我有病,我就有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