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命运的“小丑”

电影:《小丑》

类型:犯罪、惊悚、剧情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莎姬·贝兹,罗伯特·德尼罗,布莱恩·考伦

上映时间:2019年10月4日(美国)

奖项: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


有人问医生,自己不快乐怎么办。医生说去城里看看小丑的表演,他能给很多人带来快乐。那人说:我就是那个小丑。

《小丑》——命运的“小丑”

20世纪80年代,亚瑟·弗莱克一心想成为成功的脱口秀演员,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实际上他是一个需要社会福利组织帮助还要不断服用精神疾病药物的小丑演员,孩子欺负他,老板压榨他,同事嘲笑他,生活日渐困境,他逐渐走向精神崩溃,于是开启了疯狂地报复犯罪,最终成为了蝙蝠侠的宿敌“小丑”。

“小丑”指一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职业,但在电影《小丑》中,“小丑”是被极度边缘化底层化的社会身份,一种“哭”与“笑”完全相反的矛盾,一个人被错位扭曲的人生。电影《小丑》没有用精神疾病的幻觉症状大做文章,而是用非常写实的方式表现一个人内心世界和生存空间被极度挤压之后走向的恶性反弹和残忍报复,电影用一种非常稳定和克制的态度表现了一个“小丑”的内心世界,他不仅仅存在电影中,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小丑》——命运的“小丑”

一提到心理精神疾病,普通人认为“因为这个人患有某种病,所以他才有这些想法和行为”,一旦被贴上标签,做什么都是怪异的,这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了。影片给予亚瑟内心世界许多现实性的表达,比如地铁杀人之后在楼梯间里怪异的独舞,听到别人说自己是“跳梁小丑”后在沙发上舒展身体抖动双腿,知道自己被抛弃的真相以后愤怒凝滞的眼神,这种场景更多是表达一种人的正常合理诉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反而被持续压迫的心态失衡,精神高压之下的疏泄。

《小丑》——命运的“小丑”

一直想摆脱舞台上“小丑”角色的亚瑟被人在现实中又扣上了“小丑”的帽子,生活不断地给他关上“大门”,亚瑟所期望的,一个一个被现实击破,他在心灵炼狱里煎熬,越挣扎,光亮越少,一个人在悬崖边上狂欢。长期处于心态失衡和负面情绪的人容易养成许多负性思维,进而导致负面行为,陷入负性循环中,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满载货车失控了。由于反抗无效,亚瑟认同了外界给予他的评价,开始调转矛头把攻击性朝外,变成恶魔杀掉了侮辱排挤压抑过自己的人。

小丑变成了一部分人中的眼中的“小丑”,城市里还生活着许多和亚瑟一样的“小丑”,亚瑟变成了“小丑”们心中的“英雄”,“小丑”们联合起来推翻了城市的秩序,一起在悬崖上跳舞。

《小丑》——命运的“小丑”

文明社会是人类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它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个体是不同时空的“自己”层层叠加累积出来的,人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世界”,活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人会积极向某种价值标准体系靠拢,获得肯定、安全感、存在感,人和价值标准体系的关系,就像人与大气压,不论作何选择,总是离不开它。

亚瑟是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我认为,影片不是鼓吹某种暴力血腥混乱无序的价值观,而是展示了一个人要成为“人”却失败了的“悲剧”,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被迫像“小丑”一样活着,这一点值得每个所谓的文明人警醒。

《小丑》——命运的“小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