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智慧“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真实勾践太可怕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曾经老师说过不止一次,一来为劝学,二来为激励。

清代大师蒲松龄曾写下一副对联当作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很多人都知道,“卧薪尝胆”背后说的两个主人翁,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现在课本里,一直也都把勾践当作励志人物来激励学生。

孔子智慧“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真实勾践太可怕

吴越之战失败后,勾践被吴王掳去,身份从一个君主变成俘虏,而且还给夫差做苦役。毫无怨言,小心翼翼的伺候着吴王。

但,他一直没放弃东山再起,后面勾践灭掉吴国称霸诸侯国,成为了人口中的“逆袭”。

从书本上看,勾践近乎“完美”,但历史上真实的勾践是什么样子的?

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想了解一个人,就看他在他身边人口中的评价。

孔子智慧“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真实勾践太可怕

勾践的逆袭里,少不了谋臣范蠡,他也是勾践的好搭档。范蠡给勾践出计策,让他跟夫差投降,求夫差留他做跟班。这里,既保全了勾践性命,也给后面复仇留了后路。

按说范蠡立了一等功,越国“雄”起来后,就该给他封官加爵、赏金银财宝了。但,他却悄悄跑了。而且,据说还留信给文种让他离开勾践,说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孔子智慧“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真实勾践太可怕

范蠡说对了,文种当初不听他的话,没多久就被勾践处死了。显然,范蠡早先想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很早就作为勾践谋臣,参与到勾践的政治斗争里。

在勾践的复仇路上,什么都做得出来,甚至能隐忍多年给吴王夫差做小跟班,为了给太医确诊吴王病情,不惜尝粪便。可见,勾践为了活下来,真是不择手段。

范蠡也是从种种事情里,能看出勾践是一个手段残忍,不难共享乐的人。因此,才给出这样的评价吧。

孔子智慧“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真实勾践太可怕

不管怎么说,勾践成为霸主后,将西施投江、杀文种等,这种成功后斩功臣行为让人诟病。

所以,相对现在歌颂他的励志、坚韧,也要遵从历史事实,更全面的评价他的另一面。

用现在话说,我待你如兄弟,你却想杀我。这样的人,相处久了,哪天兴致来了,就给你冠上个什么罪名毁你,这样的人太腹黑。

孔子智慧“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真实勾践太可怕

我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妻子给整日游手好闲的丈夫求了份工作,丈夫不愿意。妻子诱惑他说,这工作很轻松,只要每天坐那儿,帮监督姐妹丈夫有没有外遇。

丈夫听了,摇摇头说,你那姐妹爱吃醋,我这不是自找麻烦?不去。妻子又说,工资开得高,够你买好烟酒。

丈夫心动了,问她多少钱。妻子说了一个数,丈夫立马摇摇头说,不去。

妻子急了,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一个月给我开这么高的工资,我就是有钱人了,我还不得学坏。

孔子智慧“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真实勾践太可怕

只是一个笑话,但是也的确是现实。

人穷还能保持住品德,但是,一旦富起来,很多人就得变,变得不好相处。

所以,不管是爱人还是朋友,要想鉴别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不是看他能不能共患难,重点是能不能共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