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主是谁?四川天府之都胥赖此人功德

谒二王庙

安天均

帐殿碑联古,

松杉雾壑幽。

惊涛喧兀石,

岚气绕高楼。

雪岭西南峙,

岷江日夜流。

遗泽被后世,

盛德美千秋。

编者案:当代诗人安天均拜谒二王庙时,被其云遮雾障、水石激荡的气势所震撼,便写下这首诗,称赞“二王”的历史贡献。诗中所说的“二王”,就是战国末年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和他的儿子。

川主是谁?四川天府之都胥赖此人功德

科学规划

李冰(约公元前302 ~前235)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灾情严重: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 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李冰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在渠首I程的选点上作了深入研究,精心地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出山口处作为I程地点,采用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方略,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无坝引|水的鱼嘴分水堤,泄洪排沙的溢洪道,保证成都平原引足春水和控制洪水的咽喉工程宝瓶口,使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输沙的重要作用。

川主是谁?四川天府之都胥赖此人功德

工程结构与功能

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 -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 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走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 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占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日常维修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

川主是谁?四川天府之都胥赖此人功德

泽被千秋

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华阳国志》 记载,李冰还在蜀郡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 被尊称为“

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