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小學生放幾天秋假,如何?

深秋季節,上海市日新實驗小學的孩子們開開心心地進入了“研學周”——這一週校內不上課,也沒作業,有的年級去做生態考察,有的年級去博物館搞探究。在上海乃至全國,有不少學校悄然以“秋假”的方式,把孩子們從課堂“趕向”戶外,接觸社會、擁抱大自然。這種“自主放假”可行嗎?近日,教育部已經明確答覆,中小學放春假、秋假“可以有”。

给中小学生放几天秋假,如何?

秋日裡走進自然的孩子們 楊建正 攝

多地試點設春秋假

中小學基本上在上週結束了期中考試。在南方大多數地區,近日正是秋遊的大好時機,有些學校將秋遊由1天延長至兩三天,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秋假。日新實驗小學校長沈敏說:“每年春季和秋季兩個學期,學校都會在第10周左右設一個研學周,各個年級的研學主題各不相同,學生在小學階段可以經歷10個不同主題的研學內容。比如,‘走進春天’主題,就是結合了語文、自然、音樂、美術等課程裡有關與春天相應的內容,將課內學習與社會實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事實上,日新實驗小學並非第一個“吃螃蟹者”。浙江省杭州市自2014年起在全國率先進行中小學春秋假試點。嘉興市自2015年起各高中學校在原有寒暑假的基礎上,增加春、秋假,相應縮短寒暑假時間。近年來,北京市也通過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建設,鼓勵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推行開展一週左右研學旅行。

政策支撐已經明確

那麼,像部分省市的試點,像日新實驗小學這樣的探索,國家層面有沒有政策支撐呢?近日,教育部就“落實大中小學春假、秋假的建議”給出答覆,在保證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各地可以結合實際,對每學年的教學和放假時間做出具體安排,積極探索安排春、秋假。

事實上,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和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均對大中小學放春、秋假作出了原則性規定。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明確了小學和初中的課時總數和各年級周課時數,劃分了每學年教學時間和學校機動時間,學校機動時間兩週,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對普通高中教學時間、社會實踐和假期作了相應規定。這些文件的出臺,其實已經為春秋假提供了政策依據。

學生開心家長放心

比較遺憾的是,雖然孩子們對春秋假特別嚮往,但大多數中小學仍停留在觀望階段。因為,簡單地放幾天假不難,要確保放假有意義,還要讓每個家庭放心,這就比較難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這與帶薪休假制度不健全有關。每年放寒暑假,不少家長都為孩子去哪裡而發愁,很多家庭只得把孩子送到培訓班。如果孩子放春秋假,而父母不能享受帶薪休假,大部分孩子的假期很可能還是要在校外培訓班裡度過。

一個比較理想的操作就是“放課不放假”,這就是類似日新實驗小學實施的“研學周”,讓孩子們在學校組織下,利用春秋假的時段開展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就避免了“孩子沒人管,家長心不安”的矛盾。畢竟,為中小學生設計的春秋假不能搞成“旅遊假”“休閒假”。

松江一中校長潘建榮說:“春秋假肯定是好事情,我們學校的高一年級創新班課程計劃中已經有了試驗性規劃。同時,我們也要擯棄那種將學生的春秋假與促進家長的帶薪休假、發展旅遊經濟直接聯繫起來的思路。因為,中小學的春秋假是有利人才培養的制度設計,它對旅遊經濟充其量只是一種‘副產品’,而不應是一種推動力。否則,春秋假制度也許就會曇花一現。”

給中小學生放幾天秋假,

你怎麼看?

歡迎評論留言

(首席記者 王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