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放第十九期《一人千聲――畢克配音作品回顧專集》(1)

經典回放第十九期《一人千聲――畢克配音作品回顧專集》(1)

經典回放第十九期《一人千聲――畢克配音作品回顧專集》(1)

各位朋友晚上好,歡迎大家來到經典回放節目現場,今天的第十九期經典回放節目,我們向大家推出《一人千聲――畢克配音作品回顧專集》的上集。作為五十年代前期進入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元老之一,畢克老師在他幾十年的配音生涯中為我們留下了數百部影視聲音作品。畢克老師所塑造的角色從風度翩翩的上校到卑躬屈膝的奴僕,從足智多謀的偵探到四處流浪的逃犯,從老實厚道的鐵匠到失去記憶的貴族,從冷靜果斷的醫生到陰險歹毒的大臣,正角、反角、動畫、旁白,畢克老師配來可謂遊刃有餘、無所不能。他創造的形象是如此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幾十年過去了,觀眾們依然忘不了他所配的杜丘、波羅和阿凡提,依然記得他那渾厚、沉穩的嗓音。

畢克原名畢德泉,1931年出生,1952年考入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前身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 組,自此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配音生涯,他先後為約500部譯製片及多部國產美術片、科教片配過音,後兼任譯製片導演,九十年代以後還作為藝術顧問承擔了培養上譯廠年輕演員的任務,以及譯製電影的審片工作。畢克配音的代表作有《陰謀與愛情》、《音樂之聲》、《卡桑德拉大橋》、《追捕》、《遠山的呼喚》、《尼羅河上的慘案》、《阿凡提》、《國王與小鳥》、《悲慘世界》等,他執導的《英俊少年》、《蒲田進行曲》、《死亡陷阱》等影片均獲得很高評價,其中《遠山的呼喚》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外國譯製片獎。1995年,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為畢克頒發特別獎,以表彰他為中國譯製片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2001年3月23日,畢克老師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畢克老師的聲音,共同回味他為我們留下的經典配音作品。

主角篇

畢克老師為許多外國電影的男主角配過音,如:《鴛夢重溫》中的史密斯上校、《卡桑德拉大橋》中的張伯倫醫生、《音樂之聲》中的馮屈普上校、《老槍》中的朱利安醫生;朝鮮影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和《海狼》中的巴格上校等。

《鴛夢重溫》堪稱是好萊塢“失憶”主題愛情影片的代表作,由著名影星羅納德•考爾門、格麗爾•嘉遜主演。考爾門扮演的史密斯上校因為戰爭而失憶,但當他恢復了記憶後,卻又忘記了精心照料過自己的妻子,對往事,他只在依稀之中還留有殘影,後來妻子應聘做了他的秘書,他終於重新愛上了自己的妻子。畢克老師把握住了男主人公從失憶到追憶再到清醒的心路歷程,配音低沉、憂鬱,具有一種朦朧感,體現了男主人公迷茫、彷徨、苦悶的心情。

請聽電影《鴛夢重溫》片斷。

播放《鴛夢重溫》片斷。

在電影《音樂之聲》中,男主人公馮屈普是位奧地利貴族,也是個退役的海軍軍官,他陽剛、爽朗,正義、愛國,但對待家中的七個孩子卻習慣地使用了自己在軍營中的那一套。他與修女瑪麗亞的愛情經過了矛盾和誤解,最後終成眷屬。畢克老師恰到好處地演繹出了馮屈普上校對瑪麗亞的情感變化過程,以及他對家庭、對孩子的親情和對自己祖國的深切的愛。

請聽電影《音樂之聲》的配音片斷。

播放《音樂之聲》片斷。

下面請聽由阿杰和小云表演的《音樂之聲》的配音片斷。

播放配音片斷。

《卡桑德拉大橋》是一部描述恐怖與災難的驚險片,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為了責任與道義,同權利意志展開了艱苦的抗爭。男主角張伯倫大夫本著自由、平等、關愛的信條,站在人性的角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拯救火車上每一位乘客的生命。畢克老師將他勇敢而不失理智,堅決卻不乏柔情,既冷靜又幽默的多重性格詮釋得恰如其分。

請聽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的配音片斷。

播放《卡桑德拉大橋》片斷。

《海狼》這部由格里高利•派克和羅傑•摩爾領銜主演的二戰片深受我國觀眾喜愛。畢克老師為男主人公巴格上校配音。巴格上校具有典型的軍人氣質和作風,深謀遠慮、沉著冷靜,而畢克老師的配音則穩重中不失灑脫,平易中不失威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格里高利•派克當年到上譯廠訪問時,也曾對畢克的配音藝術大加讚賞。

請聽電影《海狼》的配音片斷。

播放電影《海狼》片斷。

請聽翁振新老師的文章《上譯廠優秀配音演員和導演:畢克》,選自中國配音網,由阿杰朗誦。

播放錄音。

上譯廠優秀配音演員和導演:畢克

畢克,學名畢德泉,又名德全,上海電影譯製廠著名的配音演員和導演。

畢克於1931年出生在山東的泉城——濟南。1945年他在濟南市立中學初中二年級肄業後,因父親病故、家貧,去安徽蚌埠親戚家,寄人籬下。1948年,肄業於蚌埠崇正中學高中二年級。畢克在學生時期即酷愛戲劇、電影藝術。

解放不久,畢克在上海曾先後參加了殷秀岑組織的上海金雞旅行劇團和由韓蘭根、陸露明組織的上海易風話劇團當演員,開始了藝術生涯,曾在話劇《日出》中飾方達生,《雷雨》中飾周萍。

1952年,他考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即今上海電影譯製廠),開始從事電影譯製配音工作,成為我國第一代配音演員。

三十年來,畢克在近四十個國家的三百餘部影片中為多種類型、性格各異的角色配音。如:蘇聯影片《海之歌》中的瓦西里,《紅葉》中的安德烈,《白痴》中的加尼亞,《海軍少尉巴寧》中的巴寧;東德影片《陰謀與愛情》中的斐迪南;西德影片《神童》中的漢斯•博克爾;西班牙影片《索那大》中的哈維爾•勃勞特敏侯爵;意大利影片《她在黑夜中》裡的電影演員,《警察局長的自白》中的檢查官屈昂尼;英國影片《苦海餘生》中的施羅德船長,《卡桑德拉大橋》中的張伯倫醫生,《尼羅河上的慘案》及《陽光下的罪惡》中的赫克爾•波洛;法國影片《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的拿破崙,《老槍》中的朱利安醫生;朝鮮影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日本影片《追捕》中的杜丘冬人,《遠山的呼喚》中的田島耕作;羅馬尼亞影片《政權•真理》中的斯托楊,《復仇》中的莫多萬以及美國、阿根廷、捷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印度、印尼、埃及、越南等國的大量影片中擔任主要配音任務。此外,還曾為我國美術片《大鬧天官》、《黃金夢》、《阿凡提》和科教片《毛竹》、《不平靜的夜》等多部影片配音。他高超的語言藝術,憫熟的配音技巧為我國廣大電影觀眾所讚賞。

五十年代對畢克來說是十分值得懷念的年代。那時,他雖對配音藝術一無所知,但在藝術道路上有著良好的開端,他如飢似渴地學習,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小說,詩歌,散文和電影、戲劇藝術方面的理論書籍,為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吸取了寶貴的養料。“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畢克從不輕視配角,哪怕只有一兩句臺詞,他也仔細揣摩,認真對待。他常說,“別小看一兩句話,它同樣也是一次藝術探索。”為各種不同的角色配音,給了他大量的探索聲音的可塑性和鍛鍊語言的表現力的實踐機會,使他練出了紮實的基本功,而且還使他養成了勤奮、實幹,對藝術一絲不苟,善於博採眾長的作風和在藝術上不斷求索的精神。就在那時,他把“上天入地,緊隨不捨,拐彎(兒)抹角,亦步亦趨”各種“忠實原片”的配音要求,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六十年代初,畢克在運用聲音、語言塑造人物形象這門藝術上,逐漸趨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配音藝術特色:語音純正,吐字清晰,感情逼真,語調生活化,聲音可塑性強,語言表現力豐富,戲路寬而有深度,人物色彩鮮明。同時大量的藝術實踐,把他磨鍊成為一名反應敏捷、現場冷靜、速度快、質量高,技術全面的配音演員。他為各類角色配音,一般都具有“形神兼備,聲情並茂”的特點。如:《陰謀與愛情》中的斐迪南,《神童》中的漢斯的配音,雖已時隔二十年之久,至今在廣大電影觀眾的心目中,仍留有一個形象與聲音吻合如一的深刻印象。

近幾年來,畢克在成績和榮譽面前始終保持著謙虛和冷靜,保持著當年那股探索勁頭,他時常分析、總結自己走過的藝術道路,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他常說,藝術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一個藝術工作者不時時要求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會停滯不前,甚至被淘汰。要刷新紀錄,就得有股衝刺勁頭。他要求自己不迷戀自己的聲音和技巧,而是要迷戀自己所配的角色性格特徵。要盡力突破配音類型化,力爭達到人物個性化。他把“人各有貌,因人而異,出神入化,融為一體”、“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高度吻合”作為自己奮鬥的新目標。

他為日本影片《追捕》中的杜丘冬人和《遠山的呼喚》中的田島耕作的配音,就達到了以聲音語言塑造鮮明的人物個性的高度。杜丘和田島雖然都是處在逆境中頑強不屈地與命運搏鬥的同一類型的角色,而且都是由日本演員高倉健扮演的,作為配音演員很難突破類型化。但是畢克以原片演員的表演為依據,仔細地分析了兩個人物的不同之處,作了大膽而又細膩的藝術處理。杜丘是大城市警視廳的一位正直、堅毅的檢查官;而田島是小鎮上的一個飽經滄桑、心地善良、性格倔強的小人物。兩個人身份、性格不同,遭遇也不同:杜丘是突然遭到誣陷,而田島是屢遭不幸;杜丘是在擺脫追捕的狀況下,要為自己洗刷不白之冤進行反追查,而田島是在過失殺人之後來到北海道的農村躲避;一是在逃中追查真正凶手,一是在躲中為人勤懇真誠;一是動,一是靜。正是這些不同之處,為畢克運用聲音、語言來塑造鮮明的人物個性提供了基礎。在《遠山的呼喚》中,田島深夜在馬棚裡給武志講述自己幼年的不幸那場戲,畢克的配音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他嚴格按高倉健對這場戲的處理特點,以一種外似平靜、內含深情的語調,把田島這個歷盡磨難、淚不輕落、情不易露的錚錚硬漢子的性格體現得充分而又得體,和高倉健扮演的田島融合為一,博得了觀眾的讚賞。《追捕》、《遠山的呼喚》這兩部翻譯片,均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配音獎。

在《尼羅河上的慘案》和《陽光下的罪惡》兩部英國影片中,畢克為赫克爾•波洛塑造的聲音形象與角色吻合的精確程度,更是令人叫絕。那大智若愚又幽默風趣的性格。抑揚多變又清晰流暢的聲音,把波洛機敏、善思善辨、洞察秋毫而又沉著冷靜的個性再現得惟妙惟肖。

是愛藝術中的自己,還是愛自己心中的藝術,這是一個演員在藝術道路上必須正確對待的關鍵問題。畢克常說“要敢於絕對服從角色的需要,而不考慮個人的得失。”他這樣說,也這樣做。畢克的聲音有亮度又有厚度,動聽悅耳,語言輕快流暢又有彈性,優美感人,多少觀眾喜愛和迷戀他的聲音。在朝鮮影片《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中,他為伊藤博文——一個日本侵朝元兇、老奸巨滑、作惡多端的人物配音時,根據原片演員提供的基礎,以蒼老嘶啞的聲音,陰沉緩慢的語調把這個狡詐陰險的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連一些熟悉畢克的人都聽不出是他配的音。而這嘶啞的聲音出自畢克對藝術真摯的愛!畢克因此榮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配音獎。1979年,朝鮮電影代表團訪問上海譯製廠時,代表團團長對畢克為伊藤博文的配音高度讚賞。

近年來,畢克除配音外,還兼任譯製導演工作。他導演了日本影片《遠山的呼喚》、法國影片《老槍》、英國影片《陽光下的罪惡》、朝鮮影片《十四個冬春》、《郡委書記》等。作為譯製導演他同時又為主要角色配音,還要在工作中幫助和輔導青年演員,任務是十分繁重的。但他都以極大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善於啟發演員,懂得愛護演員的情緒,經常在自己單獨配音的段落中以高速度完成錄音工作,搶出時間讓其他同志比較從容地掌握角色。在譯製工作中,他依然保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和刻苦探索的精神。

現在畢克從事譯製配音工作已經三十多年了,他正滿、懷信心地繼續向新的藝術高峰攀登著。

(文•翁振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