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楊修,果真是因為他的小聰明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里有一個人因太過聰明而招來了殺身之禍,這個人便是楊修。楊修世家出身,自高祖楊震至其父楊彪四代均做到了太尉之位。而楊修本人學識淵博,極為聰慧,年輕時被推為孝廉,不久轉任郎中,後任曹操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曹操殺楊修,果真是因為他的小聰明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在曹操這樣的人傑身邊,能夠做到“總知內外”,而且“事皆稱意”的,非有大才而不可。由此可見,人傳的楊修只有“小聰明”,實在是大大的謬誤了。

楊修聰明是人所共知的,多數人認為他解了曹操“黃絹”、“一盒酥”,“門闊”的字謎,因此招來曹操的忌恨,最終因漢中軍營中“雞肋”事件而被殺。

事實果然如此嗎?非也。持此議的人實在太輕看曹操了。曹操行王霸之事,容難容之人,帳下英才濟濟,豈會獨忌一楊修?那曹操又為什麼非殺楊修不可呢?

曹操殺楊修,果真是因為他的小聰明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這就不得不說古代王侯之家永恆不變的話題——奪嫡。曹操嫡出四子,長子曹丕是“法定”的繼承人,三子曹植卻因才華橫溢而頗受曹操寵愛,加上身邊人的唆使,便生奪嫡之心。對此,長子曹丕心中十分不安,經常將謀士吳質藏在竹簍中用車載入府商議對策。楊修知道此事,便稟報曹操。曹丕見事洩露,十分害怕,告訴吳質。次日,吳質在竹簍中裝滿絹帛,仍舊用車載入。曹操派人檢查,並無人藏在其中,於是便不再懷疑曹丕。

此事看似簡單,但其中卻大有深意。曹操歷來以多疑著稱,只檢查一次便不再懷疑曹丕,似乎很難說得通。但這是事實,那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曹操從未懷疑過曹丕,相反,曹植奪嫡的野心卻令其很是疑忌。曹操一代梟雄,自然知道廢長立幼的危害,而且目睹了同時代的袁紹、劉表兩人的家事與下場,所以立曹丕為嗣早已成定局。他之所以檢查一下次便停止,只不過是藉此堵住曹植、楊修的口,藉此安曹丕之位。

曹操殺楊修,果真是因為他的小聰明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可惜曹植、楊修並未看出曹操之意,亦或是不願死心,不但不加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以楊修通曉軍國之事的本事,若要禍起蕭牆,簡直輕而易舉。要想避免布袁紹、劉表的後塵,則本必須壓制曹植,而要壓制曹植,就必須剪除其羽翼。如此,楊修自然首當其衝。

曹操殺楊修,果真是因為他的小聰明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事實上,曹操對於楊修參與家事十分震怒,曾寫信給楊修的父親楊彪:“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兒子依仗著你家的勢力,屢屢不與我同心,即刻想要依法懲辦,想起來就讓人生氣。而曹操最終誅殺楊修的罪名正是“漏洩言教,交關諸侯”。

曹操殺楊修,果真是因為他的小聰明嗎?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當曹操下令收殺楊修時,楊修嘆道:“我固自以死之晚也。”由此可見,楊修最初可能是因情意相投而出手幫曹植應付曹操的問答,後來漸漸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終明知必死而不能脫身,倒頗有幾分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