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在暴力教育越來越被證明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的今天,許多家長對孩子放下了巴掌,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可隨之而來的,家長們又會陷入另一個窘迫的狀況:

跟孩子講道理,作語言上的激勵孩子卻無動於衷,恍如一隻“呆頭鵝”,彷彿完全無視家長的辛勞付出。

有一位媽媽就眉頭緊鎖地投訴自己的孩子道:“你說孩子怎麼就那麼沒心沒肺的?從小別說打,罵都沒罵過他,道理講了、該激勵他讚美他的也從不吝嗇,但他就像一顆頑石,屢教不改怎麼都點不透,感覺我們的付出都白費了,你說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超限效應--讓孩子長出“聾子”般的耳朵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那麼為什麼講道理會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呢?

事實上,要讓講道理失去效應,還需要在前面加一個關鍵詞“頻繁地”,即“頻繁地講道理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之一”。

當一段語言繁複,變成了囉嗦,就會給孩子帶來“超限效應”,讓孩子長出“聾子”般的耳朵。

【超限效應是什麼?】

“超限效應”現象,即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

由於人的這個特徵,在受到外界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的情況下,會引起一個人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種心理現象,就叫做“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的作用】

也就是說,成人過分的叮嚀、教育,不僅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因為過於“嘮叨”而容易使兒童產生“超限效應”,甚至出現“我偏要這樣做”的反抗心理。

孩子不是聽不進去的屢教不改,而是聽進去了的“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超限效應作用時,孩子的心理層級變化】

在面對嘮叨的時候,尤其是大條道理或者是言語激勵時,孩子無從反駁(畢竟道理是那麼的正確),他們只能如孫猴子對唐曾的緊箍咒一般忍耐著,但他們始終不是得道成聖的孫猴子能割捨七情六慾。

孩子有情緒又不能直接表達、或者表達出來也沒有能得到理解,積攢到一定程度(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時間過長),他們就會選擇被動攻擊的逆反方式。

他們會反其道而行之,恰恰是因為其懂得父母所說的道理是什麼,但他們不理解的是父母的擔憂--即便對於一個成人而言,換位思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意味著要先放下自己的情緒。

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與其給孩子洗腦講道理,不如教孩子懂得自行思考

與其給孩子填鴨式的洗腦講道理,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思考他所面對的問題,而孩子們面臨著兩個問題:

  • 情緒問題:

事實上,只要孩子對問題稍加推演,就會發現他對待問題的方式是多麼的不合理,但父母的嘮叨引起了他們的逆反心理,所以他們的思考能力被自行拋棄了。

  • 經驗問題:

孩子對問題的經驗有限,在他們看來,彷彿問題就只有那麼一兩種他們學習過的方法能進行解決。

例如一個數學題:()+()=100,孩子總會認為括號內必須是整數、正數,但其實這中間有無限可能。

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要讓孩子脫離屢教不改的行列,除了家長要停下嘮叨之外,我們還可以從思維模式上輔導孩子,提高孩子自行思考的能力。

具體分解起來,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入手:

【解決嘮叨--不必“以理服人”】

在成人世界裡,當你想做或不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會向自己的領導或是家人說明其中的各種理由,力圖做到“以理服人”。但如果你想以長篇大論來說服兒童,是不會有效果的,只會說得越多,效果越差。

德國的兒童心理學家的觀點是:“幼兒不要解釋,因為他們不能理解這些……譬如媽媽帶孩子去食品店買蛋糕,孩子吃完後就把包裝紙扔在路邊,媽媽只需對孩子說:‘把紙撿起來,扔到垃圾箱裡。’而不必說:‘大家都這樣扔的話,地球就會變髒的,人類就沒有足夠的空氣呼吸’等道理去闡述,過多的理由解釋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解決嘮叨--不要事事叮囑】

人的心理很奇妙,有時,即使是自己原本有意去做的事情,但倘若身邊有人對此指手畫腳,便會打消我們的積極性,甚至還會因此產生一種叛逆心理,令我們對這件事變得反感至極。

其實,不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不喜歡別人對自己發號施令或指手畫腳。因此,充分信任兒童,給他足夠的自由,即使在打算與兒童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兒童處理某事時,

你也只需及時給予他適當的提醒或是建議即可。

【解決嘮叨--指令簡單明瞭】

要在二三十個詞彙中尋找到你最想要表達的那一個,這對兒童來說,猶如是在進行一場智力測試。

例如早上起床,你希望鼓勵孩子自己主動學習,可以對他說:“你願不願意乖乖學習,做個乖孩子呢?媽媽沒有時間教你了,因為媽媽要洗衣做飯,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這樣的指令常會使兒童不知所措。結果是你往往只能得到一個最簡單的答案:“不!”

因此,對兒童提要求,要清晰明瞭,這很重要。還是前面的例子,事實上你只要對他說“寶寶,自己學習吧,我知道你很棒!”兒童就會領會你要他自己學習的要求。

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解決經驗問題--迪士尼思考法】

說起迪士尼,大家會首先想到米老鼠、迪士尼樂園等娛樂的存在,實際上,迪士尼的創始人沃特·迪士尼有一種享譽國際的頂級思維模式,和他的迪士尼世界一樣充滿了奇幻和樂趣。

迪士尼公司的創始人沃特·迪士尼(Walt Disney)在工作過程中採用了一種非同尋常的頭腦使用策略:每當迪士尼團隊產生一種創意的時候,他就會扮演三個不同的角色,用於開發夢想以及讓夢想變成現實而提供最大可能性。

“迪士尼策略”要使用到三個角色:夢想家、實幹家、批評家。

夢想家(Dreamer):發揮創造力,要不受限制地進行充分想像;

實幹者(Realist):

努力實現夢想家所設想的東西;

批評者(Critic):主要功能是考慮實幹家所想的現實可行性。

“迪斯尼策略”的要點在於,它應用了平行思維的原理:這三個角色按順序出場,彼此各行其事,既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力,又同時照顧到整體性。

在做出決策之前,用三種觀點去看待事物是非常重要的,這實際也是教練原理的應用:教會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事物,讓自己的眼界、視野經由角色的不同變換而有更大的拓展。

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以下是迪士尼思考法的具體做法:

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一)選定一個要思考的具體事件

(二)在三張白紙上分別寫上“夢想家”、“實幹家”和“批評家”。然後,將它們放在地上。

(三)先站在“夢想家”的紙上,集中思考你最想得到什麼,最想看到什麼,要沒有限制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這一步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我設限。

(四)充分想像後,從“夢想家”的紙上走出來,做點別的事情。然後,站入寫有“實幹家”的紙上,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實現剛才“夢想家”所設想的,你要不斷地問自己怎樣才能做到,此時也要把“做不到”等念頭拋開。

(五)想完如何才能做到後,從“實幹家”中走出來,同樣做點別的事情,幾秒鐘後,站入寫有“批評家”的紙上。然後,開始考慮有什麼漏洞,剛才“夢想家”和“實幹家”所想的東西中有哪些是和現實情況最相符的。

(六)從“批評家”的紙上走出來後,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看應該再站入哪個角色考慮,直到你有了滿意的方案為止。

以上即為“迪斯尼法”的全套步驟。對這個方法熟練後,就可以把這個步驟簡化,可以不必站到寫有三個角色的紙上,而直接在這三張紙上寫下你的設想,其他要領不變。

嘮叨讓孩子進入“超限效應”,試試迪士尼思考法,讓孩子自主思考

淅爸有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同樣如此,給予孩子一個知識,不如給予孩子一項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