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渝:投資人創業無異於將自己踹下懸崖,跳進冬天的海里游泳

文 | 劉半晌

這是11月初的一個上午,我們與艾渝在他位於啟皓大廈11層的新辦公室裡開始了這次訪談。此刻不過十點半,而據說艾渝已經見完了一波訪客、並結束了一場內部會議。精確到半個小時的行程安排,已經是他的每日常態——和36氪一年前見到的他相比,艾渝顯然更忙碌了。

想要介紹清楚這位商界新秀或許並不容易。更多人是從“光大控股新經濟基金負責人”的身份開始認識艾渝的。但在鎂光燈之外,自2008年加入光大控股,其時25歲的他就以核心創始人的身份,創辦並運營了中國最大的地產基金:光大安石,管理規模超千億。在這段鮮為人知的“綜合性戰爭”接近尾聲時的2015年,艾渝開始轉戰集團鮮有涉獵的新經濟領域,並以迅捷之勢開啟了其後的70多筆投資,這些項目大多在後來為眾人所知:愛奇藝、美團點評、商湯科技、Wish、每日優鮮、網易雲音樂、小鵬汽車等等。更實際一些的數據指標是:3年內,光大控股新經濟基金的資本管理規模達300億人民幣,已投資金近200億人民幣,至今向投資人分配現金達60億,已退項目的平均回報率接近40%。

更大的變化也已悄然發生。此刻若還只將艾渝和他的新經濟團隊,視為一家有著實業背景的投資部隊,已經是一個過時的定義——事實上,最早可追溯至三年前,從他們對一家尚名不見經傳的智能硬件公司的投資開始,艾渝的身份就又多了一層:一家創業公司的CEO。

這家公司名叫特斯聯——根據它的自我定義——這將是一個緣起於智能物聯網的生態平臺。艾渝掌舵後,特斯聯從一家“估值不過一千萬美金”的公司,一路狂奔成為如今的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金),吸引來了包括IDG資本、京東、科大訊飛、中信系產業資本、商湯科技、萬達等機構和企業的投資支持,迄今在全國落地項目8400多個,三個垂直場景均實現10億年收入。不久前的2019年8月,特斯聯宣佈完成C1輪融資,金額為20億人民幣。毫無疑問,這已經是一家AIoT領域炙手可熱的明星公司。

而如今,艾渝不過36歲——放眼整個商業領域,這仍是一個代表著年輕的數字。但很顯然,他希望跑得更快一些。於是第一期美元基金宣佈募集完畢不過一年多之後,他們又一次昭告公眾:光大控股新經濟第二期美元基金業已啟動,並將繼續與此前的重要夥伴Investcorp合作。Investcorp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另類投資公司,自1982年成立以來,曾投資了包括Gucci、Tiffany & Co、Saks Fifth Avenue等代表案例在內的175家公司。光大控股是它至今在中國市場的唯一的科技合作伙伴。未來,光大控股與Investcorp將共同成立投資委員會,並互相派駐員工共同完成投資。

需要強調的是,此次二期美元基金並非只是此前的簡單延續。以此為肇始,光大控股新經濟團隊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自我迭代:他們將逐步放棄多而全的全賽道式投資,轉而以特斯聯為抓手,專注在科技賦能賽道上。按照一句時髦的話來說,這將是“產融結合式的投資”。艾渝向36氪強調,“產融縱橫”投資已經是光控集團現階段的戰略,在飛機租賃、養老、地產等領域,他們均已形成“一家平臺公司+上下游產業鏈佈局”的生態圖景,而特斯聯將是他們在新經濟行業的聚合點。

以下將是36氪對話艾渝的訪談摘編。在這裡,我們聊到了他對新基金的期許、特斯聯的歷史定位,以及橫跨投資人和創業者二重身份的他自己。

談新基金:聚焦科技賦能領域

36氪:先聊聊你們的新動作吧:第二期美元基金已經啟動,這距離第一期基金不過一年多,在基金行業這可以說是少見的快速度了,“求快”的邏輯出發點是什麼?

艾渝:第一期基金接近5億美元,至今基本已經快投完了。應該說,我們的策略是高週轉的邏輯,這可能是與我們之前的背景有關:從地產基金開始,管理超過百億的規模,資產和資金的高週轉是一個習慣的沿襲。

36氪:和此前的200億人民幣基金以及第一期美元基金相比,新基金的打法會有什麼變化?

艾渝:大方向沒有變,還是聚焦在新經濟領域。但和此前的細分領域相比,未來我們會更聚焦。

坦白說,之前我們的投資是全賽道式的,有一定的機會主義成分在裡面,未來我們希望專注在科技賦能賽道上,包含:IoT、AR/VR、大數據、雲技術、區塊鏈等底層技術的迭代帶來的投資機會。

36氪:也就是說,你們之前提出的四條投資主線,包括消費、文娛等,這些領域的公司在你們的投資列表中會逐漸淡化?

艾渝:這和整個創投風向的變化也是有關的,這些領域的機會本身也在式微。但從更主動的角度來說,我們現在重點培植孵化智能物聯網生態平臺“特斯聯”,一些投資會圍繞它的上下游展開——也不是說每一筆投資都一定要與它相關或有合作關係,只是它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來幫助我們做出投資決策。

36氪:客觀地說,你們開啟新經濟投資的2015年,已經不能算是TMT或移動大潮的黃金時代,你會如何評判過去四年的投資?

艾渝:過去四年,我們的團隊一共募集了300億元基金,投出去近200億元。有了一眾明星案例,比如愛奇藝、美團點評、商湯科技、Wish、每日優鮮、小鵬汽車等。截至目前,從整體來看,向投資人分配現金近60億元,退出項目平均回報率已近40%。

36氪:可是尤其是這一兩年,一級市場處境不佳,你們如何實現快速退出?

艾渝:這可能和不同基金的運營策略是有關的。

大部分基金——尤其是VC,它們的邏輯是一投就想投十年,然後有一兩個超級項目出來,就可以賺好多錢。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傾向於能快速地給投資人帶來回報。這就像一個選擇題:一個是讓你投100萬,等十年返給你1000萬,但另一個選擇是3年反饋給你300萬。數字不一定準確,但從邏輯上來說,我們更希望是後者。

很多項目,我們並不一定要等到二級市場,可能在一級市場就以二手的方式退掉了。

36氪:速戰速決是你們的第一目標?

艾渝:這麼說可能也不準確。有些項目我們也會長期培育、甚至是親手去做:比如特斯聯,只是從策略上來說——或者說是從我們的背景來說,我們在快速運轉一支基金上更有優勢。我們在募集第一期美元基金時只用了半年就close了,第一期人民幣基金3個月close。在投資上,我們整體也是不戀戰、以戰養戰的態度。

36氪:如何才能具備“更快”的能力?

艾渝:光大控股做私募投資有十幾年的資源和經驗積累,不斷地給投資人帶來回報,因此儲備的資本金以及投資人的信任是重要的基礎。

更重要的一點可能來源於我們自身的能力建設。我和我的團隊操盤過100億美金的投資、上百個項目,擁有打綜合性戰爭的能力和經驗。什麼叫綜合性戰爭呢?不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你更要能調動航母群、導彈群、飛機、衛星、地面部隊等等——就好比你讓一個新導演去拍《指環王》,他大概率是做不成的,都得通過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積累出來。

36氪:是否會存在這樣一種可能的矛盾:因為渴望的是長期勝利,短期內的回報可能並不顯著?

艾渝:一定程度上是有可能的。但作為投資人,我必須保證基礎回報達到一定的標準——事實上,40%的IRR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同時從戰略上來說:規模、速度、市場佔有率、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可能是我更關注的。

談未來:特斯聯將是光大控股新經濟佈局的抓手

36氪:你多次提到了特斯聯,它將是你們下一階段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具象地理解它在光大控股新經濟佈局中的意義?

艾渝:可以說特斯聯是整個光大控股新經濟的抓手之一。我們一直強調我們的特別之處在於:產融結合。

不久前,在光大控股發佈的“一四三”戰略中也有明確:要以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飛機全產業鏈、不動產管理和養老管理四個重點產業投資,聯動資產管理主業的發展。其實這是光大控股一直的打法:錨定一個強勢平臺,通過投資孵化等方式,幫助它在某個細分行業裡形成地位。

36氪:這兩年“產融結合”的概念在投資圈不算新鮮,你們的優勢在哪?

艾渝:區別就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有資本和資產的協同能力。比如我們在飛機領域擁有中飛機租賃,全球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養老生態領域,光大養老幾天前剛剛舉行揭牌儀式,旗下有2萬多張床位,目標是在三年內做到20萬張床位、獨立上市——並且,在這些垂直領域中,我們都有著大量的資本佈局。

所謂的產融結合並不只是什麼溢美之詞,而是一種差異化的競爭策略。當你有一個平臺公司時,哪怕它短期內不是全球第一也不重要,但是你擁有它之後對全行業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36氪:阿里和騰訊似乎才是真正實踐了“產融結合”的代表公司。

艾渝:確實。以前有一些傳統地產公司聲稱自己也在做投資,但它的投資看起來和主營的地產業務幾乎沒有任何協同可能,這種產融結合就是虛的。但阿里騰訊的很多業務發展就是依靠投資開始的,是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36氪:你們選擇特斯聯時它仍籍籍無名,為什麼會將它作為科技賦能賽道的抓手?

艾渝:一開始我們是投資了它,當時它還是一家做智能硬件的公司,估值大概一千萬美元,團隊總共才二十來人。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公司跑了一段時間之後,我認為這不算一次成功的嘗試。但當時我們有一種並不清晰的預感是:AIoT、或者說物聯網會是一個大方向,所以才決定不再只是單純投資,自己要下場去幹。

36氪:這和我們傳統理解中的Buyout是一回事嗎?

艾渝:沒錯,但傳統buyout大多是在經濟下行時期、通過外部資本力量去拯救一些明顯遭遇挑戰的公司,而我們對特斯聯的控股,是從公司非常草創的階段就開始了。

36氪:控股特斯聯後,你們做了哪些關鍵事件?

艾渝:幾乎是從頭再來一遍,你可以理解為我們重新創業了一次。原來只有20人的公司,現在已經有600多人的團隊了。

一個最重要的改變是,本來它是做To C的智能硬件服務的——這個領域的競爭太激烈,且也不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接手之後大改了公司方向,改成了To B或To G,試圖以互聯網的方式來做物聯網:以智能終端加上主網的能力,上面建構一個大數據平臺來構造整個生態網絡。

36氪:圍繞特斯聯,你們還有哪些生態佈局?

艾渝: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因為你做了特斯聯,對相關領域會比較熟悉。比如我們投資了商湯科技、第四範式、無人駕駛的CiDi等,最近我們會比較關注大數據、邊緣算法等領域。

36氪:就是一個投石問路的過程。這會比做投資人更難吧。

艾渝:當然。做特斯聯對我們來說——用一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就是:直接把自己從懸崖上一腳踹了下去,跳進冬天的海里游泳,結果只有兩個:要麼活下來,要麼死掉。

36氪:特斯聯的估值超過了10億美金,算是活下來了嗎?

艾渝:算是階段性的勝利吧。或者這麼說,對光大控股新經濟團隊來說,這是對自我定位的再一次定義,是從1.0向2.0時代的邁進:我們產融結合的經營理念會在特斯聯身上進一步顯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