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李建治和他的“甜蜜事業”

核心提示:

子洲縣電市鎮李家河村風景秀麗,生態宜人。近年來,勤勞的李家河村民利用當地豐富的槐花資源,發展蜜蜂養殖產業。今年67歲的李建治,就是靠養蜂發家致富的典型。他在養蜂致富的同時,還帶動村裡的13戶蜂農,共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蜂王”李建治和他的“甜蜜事业”

走進李家河村引新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蜜蜂養殖基地,映入眼簾是一行行擺放整齊的蜂箱。李建治不戴防護頭罩,熟練地打開一個蜂箱的箱蓋,查看蜂王和蜜蜂的活動情況。“我養的是意蜂,這種蜂性情溫順,產卵能力強,容易養成大群。檢查時,蜂群安靜,便於管理。蜂王就養在這個白色的小盒內,即使跑出去,它也不會飛遠。”說起養蜂,李建治頭頭是道。

1984年,李建治帶著弟弟開始養殖意蜂。通過多年的摸索,他基本上掌握了養蜂的技術。上世紀80年代,蜂蜜的市場價格較低,一斤只賣幾毛錢,但一年下來能淨賺兩三千元,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

村裡的村民看到李建治養蜂賺了錢,在村裡率先修了房子、買了摩托,大家都跟著李建治一起養蜂。李建治也經常深入走家串戶,給大家講道理,說服大家一起養蜂。在他的指導下,許多人都掌握了養蜂技術,增加了收入,更嚐到了養蜂的甜頭。

養蜂是一個辛苦的職業,一年四季過著不斷遷徙的野外生活,風餐露宿、四海為家,哪裡鮮花盛開,哪裡就是他們的家。剛開始,他帶著蜜蜂在青海、內蒙古、山西等地轉場,每年11月從家身,第二年五六月才能回來。後來,他又輾轉千里之外的四川、雲南等地,連續7年春節都沒有回家過年。

“南方氣候溫暖、一年四季鮮花盛開,蜜源充足,非常適合養蜂。我第一年帶了50箱蜜蜂,到了四川后半年增加了一倍,數量達到100多箱,蜂蜜產量也翻了一番。”李建治說,“轉場要多次倒車,一路上特別辛苦,有時一兩天吃不上飯。最擔心是路上堵車和遇到陰雨天氣,這樣蜜蜂容易飛走和生病。不過看到蜜蜂和經濟收入都增加了,再苦再累也值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在李建治的多方奔走下,子洲縣養蜂協會成立,大家推舉李建治為會長。2012年,李建治代表子洲蜂農到北京中國農科院參觀學習。這次參觀學習,讓他的思路變得更加開闊。

到了北京,他才明白,原來自己過去的養蜂技術和規模都微不足道,傳統的蜂種和優良峰種相比,無論其壽命和產蜜能力都有很大差距。市場上迫切需要的是原生態的蜂王漿、蜂膠和花粉等產品,而自己過去單一的蜂蜜生產根本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

在省養蜂協會的幫助下,李建治爭取到一隻“喀泥阿藍”蜂王,這一新品種蜂王,當時全國僅有3只。“我一定要讓這一新品種蜜蜂在子洲進一步繁殖,帶領蜂農共同致富。”李建治信心滿滿地說。

2015年,在電市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李建治在李家河河村註冊成立了“引新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蜜蜂良種繁育、蜂產品開發、銷售以及相關技術、信息諮詢等服務。他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養蜂經驗,指導協會的蜂農改變傳統養殖方式,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讓蜂產業真正成為蜂農的“甜蜜事業”,鼓起蜂農的錢袋子。

多年來,他先後引進了“高加索”“北京一號”“東北一號”等蜜蜂良種,自己先培育新的蜂王,然後再組織蜂農到他家裡,免費給大夥講解如何養殖新品種蜜蜂,並把培育的新品種蜂王向子洲及周邊縣區的蜂農免費贈送提供。如今,引新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榆林種蜂場的蜜蜂良種示範推廣點。

同時,為了進一步延長蜜蜂養殖的產業鏈,增加養蜂經濟的附加值,李建治改變傳統的單純出售蜂蜜的產業模式,購進生產設備,對蜂蜜進行深加工,相繼推出蜂蜜、蜂蠟、蜂花、蜂王漿、蜂漿、蜂王臺、手工香皂等蜂產品,並銷往上海、杭州、揚州等全國各大城市。隨著電商平臺的飛速發展,他又藉助互聯網平臺銷售蜂產品,年收益達十四五萬元。

現在,加入子洲縣養蜂協會的蜂農有30多戶。在李建治和合作社的引導幫助下,李家坪村有13戶村民加入到養蜂的行列,全村蜜蜂養殖數量達1000多箱,年生產蜂蜜五六噸,最高的蜂農年收入達20多萬元,成為子洲縣養殖規模最大的“養蜂專業村”。

今年5月,在中國蜂產業協會舉辦的2019年本土優質蜂蜜品評大賽上,合作社生產的槐花蜂蜜獲得銀獎。

“子洲養蜂在電市,電市養蜂在李家河,我要打造子洲的蜂產品品牌,讓所有蜂農都過上更加甜蜜的日子。”李建治說。

文圖/本報記者劉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