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不知不觉,距离《权力的游戏》最终季收官已时隔半年。

说它“神剧陨落”也好,英雄迟暮也罢。

作为这个时代最宏伟、最荡气回肠的史诗级美剧,权游至今无可超越。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虽说权游在剧迷心目中的地位难以撼动,但流媒体界的巨头们可不这么想。

亚马逊、网飞都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向那个空荡荡的铁王座发起冲锋。

为此,前者斥巨资买下《指环王》《时光之轮》的影视改编权。

尤其是《指环王》这个版权就值2.5亿、开发成本或超10亿美元的超级大IP,正是它发起挑战的底气。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后者的《巫师》(也译作《猎魔人》)也已经蓄势待发,离开播仅剩40天。

无数原著迷、游戏粉都在关注剧集能否还原安德鲁兹·普科夫斯基笔下波澜壮阔的奇幻世界。

同时也好奇“大超”亨利·卡维尔是否能演绎出他们心目中的白狼杰洛特。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至于昔日王座的捍卫者HBO则迫切需要在“后权游时代”找到下一个顶梁柱。

于是,才有了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史上最贵英剧”——《黑暗物质》。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本剧改编自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
光看名字,大家可能一头雾水。

不过菲利普可是被认定为“继《魔戒》作者托尔金之后最优秀的英国奇幻小说家”。

能获得这等赞誉,作品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原著死忠粉,“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几乎是毫不犹豫就答应要参与这部剧的拍摄。

先恭喜小詹,他总算有机会弥补过去与《哈利·波特》系列失之交臂的遗憾了。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不夸张地说,刚一看卡司阵容,我就想说:稳了。

女主由《金刚狼3》中的“小狼女”达芙妮·基恩出演,年纪虽小,但演技颇有灵性。

女配是出演过《婚外情事》的金球奖视后

露丝·威尔逊。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两大导演分别是执导过《神秘博士》的杰米·奇尔兹,以及执导《国王的演讲》《丹麦女孩》的汤姆·霍珀

编剧阵容不仅有曾参与《奇迹男孩》《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

制作的杰克·索恩,甚至还请到菲利普老爷子亲自操刀。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果不其然,各大评分网站目前纷纷打出好评——

豆瓣8.6,IMDb8.4,烂番茄新鲜度80%

无论是制作方BBC,还是发行方HBO都对首播收视率表示相当满意。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与顶配阵容相映衬的是故事中庞大深邃的世界观,无论你是科幻迷还是奇幻迷,都能get到爽点。

它与前段时间开花主演的《狂欢命案》颇有几分相似。

二者皆充斥着各类混搭元素:魔幻、科幻、维多利亚时代风格、蒸汽朋克。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再加上精致复古的画风、大气磅礴的配乐、草蛇灰线的伏笔铺陈、紧凑流畅的剧情。
这将会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顶级盛宴。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天选之子


故事的开场,充满了宿命论色彩。

预言中的“天选之子”在一场危及秩序的大洪水中诞生,而她的命运将牵涉到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为了寻求庇护,阿斯里尔勋爵(詹姆斯·麦卡沃伊饰)决定前往位于牛津的约旦学院,然后将这个孩子亲手交给院长。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就这样,父母双亡的少女莱拉·贝拉奎亚便在学院监护下,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从来不懂什么叫“安分”的她,每天都像个爱冒险的假小子似的,自由地穿梭在各个角落。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在莱拉与同伴罗杰的对话中,很快引申出了剧中最关键的设定。
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人的灵魂都以动物形态的精灵(Damon)存在。

比如莱拉的精灵潘特莱蒙,就通常以超萌的白鼬形态示人。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而叔叔阿斯里尔的精灵则是一只威风凛凛的雪豹。
每个精灵对主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精灵既代表着他们的思想,也是重要的同伴和守护者,甚至与他们的性命息息相关。

一旦精灵受伤或远离主人,双方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莱拉总是翘首以盼阿斯里尔的到来,因为对方总能给她带来惊喜。
这次也不例外。

刚从北极回来的阿斯里安迫不及待地向众人展示了他最新的科研成果:某种神秘物质“尘埃”。

尘埃的性质十分特殊,它只会被成年人吸引,对儿童来说却不受影响。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令在场院士感到不安的是,阿斯里安还带来了另一个撼动人心的秘密。
通过对尘埃的观测,他发现北极光中居然藏了一座“天空之城”。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天空之城的存在意味着世上存在无数个平行世界,他们所处的世界不过是其中一隅。

一旦这个秘密被公之于众,毫无疑问将粉碎大众固有的认知,甚至威胁到教会的统治地位。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不过他们都不知道的是,老谋深算的教会早就率先探明了这个真相。

他们找到连接不同世界的“窗口”,并且派出人手时不时潜入其中。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比如剧中神父博雷尔前往的这个平行世界就与我们的现实世界高度相似,都有着发达的科技与人文水平。

因此,一走进这个世界,他就熟练地掏出了智能手机。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视线切回主角这边。

为了不被打成异端分子,阿斯里安不得不迅速离开学院,以免遭受迫害。

临行前,阿斯里安果断拒绝了莱拉的请求,再三嘱咐她要乖乖待在学院。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可就在这时,牛津附近陆续发生了神秘组织“饕餮”绑架小孩的事件,就连莱拉的好友罗杰也被突然带走。

就在她心烦意乱之时,事情迎来了转机。

一位社交名媛

库尔特夫人(露丝·威尔逊饰)主动提出要收养莱拉,并承诺会竭力帮忙找回罗杰。

一心牵挂好友的莱拉这才同意随她一起前往伦敦。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在彼此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莱拉体会到了久违的温暖。

但更多时候,库尔特夫人又代表着规训与束缚。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她成了莱拉的社交导师,又时常带她出入上流交际圈开拓眼界。

同时,她试图以强硬手段来塑造莱拉,逼迫她成为天真纯粹的贵族少女。

换句话说,她想强行驯服这只“小野猫”,并抹去她原本不服管教、自由放纵的天性。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莱拉对此逐渐心生不满,潜行技能点满的她便趁机偷闯进书房,并在无意中嗅探到了阴谋的气息——

比如,库尔特夫人实际上是“饕餮”组织的负责人,该组织的幕后操控者则是教会。

比如,这个邪恶组织四处策划绑架案,是为了利用儿童进行残酷的人体实验。

幸好,机智的莱拉趁着库尔特放松警惕时,侥幸逃离了这个牢笼。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截至目前,这个惊险刺激的冒险故事其实才刚拉开序幕。

接下来,“逃出生天”的莱拉将与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相遇。

她的目标是搭船去往荒蛮极地,尽快想出办法救出那些惨遭折磨的孩子。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在那里,她会与传说中的神奇生物披甲熊建立起奇妙的羁绊。

对她来说,整个浩瀚深邃的世界仅仅揭开了朦胧面纱的一角,未来还有更多平行世界等待她去探索。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莱拉与失乐园

从问世之初,《黑暗物质》就被定义为“儿童文学”。
不只是菲利普老爷子再三表示不满,现在就连我也想为他打抱不平。

试想,一部文学作品没有思想上的深度,又怎配被称之为经典?

因而它绝非一个简单易读的低幼童话,其中暗含了大量与宗教、神话相关的哲理和隐喻。
更不用说,它还涉及了诸多对权威、真理以及人性的深刻探讨。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首先,故事的灵感本身就源自西方三大史诗之一《失乐园》。

尤其是标题“Drak Materials ”即“黑暗物质”,也出自其中。

而莱拉与未来男主威尔以及配角马隆博士的人物形象,则分别对应了《圣经》中的夏娃和亚当,以及那条撒旦化身的蛇。

因此,如果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这相当于一部“21世纪的创造神话”。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但另一方面,普尔曼也曾提过他写书是为了“重塑弥尔顿的故事,并颠覆他的道德观”。
因此《黑暗物质》并不是对弥尔顿原著的简单复刻。

《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的一系列举动给人类带来了痛苦与失落,而莱拉则恰恰相反。

她的目的在于拯救他人,因此她对“平行世界”的探索不止是触碰禁忌,更是试图打破教会的专制地位和对思想的钳制。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其次,除了对宗教起源故事的熟练拆解与重构,《黑暗物质》在设定上还充斥着浓郁的神话色彩。
毕竟自古以来,宗教和神话的关系就极为密切。

据作者所述,剧中“Damon”的造型启发自达芬奇绘制的名作《抱着银鼠的女人》。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核心设定的皮囊取自名画,内涵上的精华就可谓博采众长。

乍一看,这个代表着“灵肉分离”又具象化为动物形态的概念,恰巧与古埃及神话不谋而合。

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着独特理解,他们将人分为Ka和Ba两个部分:Ka的意思是“双倍的”,代表人的肉体。

Ba的形象则是一只人头鸟身怪,代表不朽的灵魂。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当然,“灵魂”这个概念本身也是所有宗教神话的核心之一,因此世界上还存在其他启蒙导师。

比如北欧神话中的“Fylgja”,可直译作“守护者”,它通常以动物或女性的形态出现。

“Fylgja”与《黑暗物质》中精灵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可以映射出主人的人格。

是温顺还是好斗,是具有领导能力还是惯于顺从权威,都可以直接从精灵的形态识别。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举个例子。

教会中神父们的精灵要么是蜥蜴、蛇等爬行动物,要么就是昆虫。这或许正是在暗示他们的冷血无情。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除此之外,作品还具有意识形态上的深度。

倘若整个故事只是依仗奇幻设定,从而追求视觉领域的奇观,那么它就难以与青少年受众产生共鸣。

为此,菲利普老爷子掺杂进许多他对“成长话题”的反思与考察。

前面已经提到过精灵对主人的重要性。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的精灵可以任意变化成各种型态,直到进入青春期后才会永久定型。

这就暗示着他们思想上的成熟以及世界观的固化。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俗话说得好,“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益”。

在认知程度不同、价值观互相冲突的基础上,成人世界难免会与青少年们矛盾多变的世界产生碰撞。

有时,这种碰撞甚至具有侵蚀性或毁灭性。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中的故事主线就是最佳例子。

故事中,象征成人世界的警察们想要强行拆散帆高与阳菜。

在大人眼中,牺牲晴女换取东京的未来再应当不过,可帆高却背叛了整个世界,只为找回阳菜。

他的选择不该被简单定义为“自私”或“幼稚”,而是少年们对这个无趣世界做出的反抗。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为了体现价值观的激烈冲突,剧中用了更委婉的表现形式。
这里就以第二集中的桥段为例。

面对拒绝听从命令的莱拉,库尔特夫人勃然大怒。

可她没有选择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直接压制,而是让精灵代替自己出手教训了对方的精灵。

任凭潘再三变换形态,都逃不过对方的撕咬与追逐。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一边是冷笑旁观的库尔特,另一边是深陷痛苦的莱拉。

这显然是在说明成人对儿童的迫害和控制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

这不仅是权力或武力的压倒性,更是思想和灵魂强度方面的碾压。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即便如此,身为预言中的“反叛者”,莱拉在获得力量之后将不再向象征着父权、世俗权威的库尔特夫人以及教会屈服。

这既是她的命运,也是菲利普最想表达的核心主题——

人性与自由意志要远高于一切权威。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注定扑街的《黄金罗盘》

最后,再借机聊聊这个IP的“前尘往事”。

2007年,与剧版《黑暗物质》同根同源的《黄金罗盘》上映。

这部片子不仅卡司豪华、经费充足、而且特效精美,卖相可谓“色香味俱全”。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原本手握这个IP的新线影业信誓旦旦,意图打造下一个《指环王》,为此在《黄金罗盘》的预算上豪掷

2亿

只可惜,妮可·基德曼、丹尼尔·克雷格等一线大咖也没能拯救这部电影的悲惨命运。

电影不仅票房扑街,评分也只堪堪超出及格线。

最后,这个项目的亏损金额则达到1.2亿,连累当时风头正好的新线影业从此一蹶不振。

很快被母公司时代华纳收回了独立发行权,老老实实做回打工仔。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这部片子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首先,故事的人设崩了。

在原本设定中,不仅莱拉的母亲(妮可·基德曼饰)是个心狠手辣的大反派,就连父亲(丹尼尔·克雷格饰)也逐渐走上了黑化道路。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但在电影中,父亲的黑化却被扭转,成了慈祥和蔼的老父亲。

如此扁平无趣的人设,无疑会使故事趋向平庸。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其次,《黄金罗盘》刻意避开了敏感的宗教话题。

在普尔曼笔下的虚构世界中教堂象征着残酷和压迫,为了维护秩序不惜牺牲一切。

虚伪的神父们表面上是在为人民谋福祉,暗地里却做着切割儿童灵魂的邪恶勾当。

如此离经叛道的刻画在虔诚的基督教徒眼中,无异于对上帝和信仰的诋毁。

当初,曾有基督教协会敦促其成员抵制与《黑暗物质》相关的所有演出,而英国的保守主义报纸《星期日邮报》更是称普尔曼为“英国最危险的作家”。

但在电影中,这些“危险要素”都被和谐。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最后,编剧不顾戏剧冲突,强行达成大团圆。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黑暗物质》的“暗黑面”统统消弭,成了迪士尼同款的“低幼童话”。

既然对人性的探讨失去了力度,那它的艺术价值当然也就跟着垮塌了。

比起网飞的押宝作《巫师》,我更看好这部“史上最贵英剧”

该作的溃败在无形中对所有试图改编原著的编剧们敲响了警钟——

别以为光靠好看的皮囊就能忽悠观众,记得多打磨剧本;

千万要尊重原著,以及尊重作者的意愿;

无论如何,不该为了向“合家欢”路线妥协就牺牲人设,否则等同于拉原著粉的仇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