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考略

  • 南朝梁陈时期,常德又先后被改称“武州”、“沅州”。隋唐时期,改称“朗州”。北宋时期,改称“鼎州”。南宋时期,则改称“常德府”。以下对此过程作一考述。

    南朝萧梁时,将武陵郡置为武州。《梁书》中无州郡志,这一记载见于它书。《隋书‘地理志下》:“武陵郡,梁置武州。”《太平寰宇记。朗州》:“《舆地志》云:梁太清四年,湘东王承制于荆州,割武陵郡置武州。”湘东王即后来的梁元帝(552。554年在侍)萧绎,当时镇守荆州,都督荆雍湘等九州诸军事。他“割武陵郡置武州’’时,正值侯景之乱。“武州”一名,可能是以武陵之“武”字名州。
    至陈朝,《陈书·世祖纪》载:“天嘉元年 (560年)三月甲子,分荆州之天门、义阳、南平、郢州之武陵四郡,置武州,其刺史督沅州,领武陵太守,治武陵。”从这一记载看,陈朝时的“武州”,其州治在武陵,下辖天门郡、义阳郡、南平郡和武陵郡四郡之地。
    陈朝后期,又改武州为“沅州”。《陈书‘宣帝纪》载:“太建七年(575年),改武州为沅州。”清人臧励和《补陈疆域志》云: “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以南平、沅陵、药山、夜郎四郡(属之)……州治武陵。”故而,陈朝末年一段时间常德又曾称之为 “沅州”。
    到隋朝时,文帝改沅州为“朗州”。《隋书·地理志下》载:“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曰沅州。平陈,为朗州。”但隋炀帝于“大业初,复置武陵郡”,又将朗州改名为武陵郡。

    到唐朝,据《旧唐书·地理志》载:“隋武陵郡,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朗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 (758年),复为朗州。”故唐代习惯称这里为 “朗州武陵郡”,或单称“朗州”。
    关于朗州的得名。清嘉庆《常德府志》卷五《山川考》云:“IH志:朗水在县南八十里,自辰州府东北流注于沅水,谓之朗口。按:县南八十里无朗水之名……隋初郡改朗州,旧谓因朗水而名,未有确据。惟朗口之名,见于诸杂史,相传春夏水涨,中有一派清流如济贯河之泾渭,即朗水也。姑志之以候博考。”
    北宋初年,常德仍沿隋唐之旧称“朗州”,但到北宋真宗时,更名为“鼎州”。北宋《元丰九域志》卷六《荆湖路·鼎州》载:“朗州……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鼎州,治武陵县。”
    这次更名的原因,南宋《方舆胜览》卷三十《常德府》云:“国朝祥符,避圣祖讳,改鼎州。”南宋《舆地纪胜》卷六十八《常德府》亦云:“鼎州,《国朝会要》:祥符五年,以避圣祖讳改。”宋真宗赵恒,崇信道教,尊道士赵玄朗为“圣祖”,故而避赵玄朗为“朗”字之讳,改朗州为鼎州。
    鼎州的得名,据诸种史志记载,是因鼎 (口)水(即渐水)而名。《水经注.沅水》: “澹水出汉寿县西阳山,南流东折……亦曰渐水也,水所人之处,谓之鼎口。”《大清一统志。常德府》:“渐水,在(武陵)县北,源出梁山,流人龙阳县人沅水,一名澹水,一名鼎水,亦曰鼎江。”《太平寰宇记·朗州》:“鼎口,《沅州记》云:有水名鼎口,则沅澧二江最深之处,尤多鱼。按,《朗陵地图》云:武陵郡东,有水名鼎口,每望川中行舟,如树之一叶。”《大明一统志·常德府》:“鼎口水,在龙阳县东北,昔有神鼎出乎其间,宋改朗州为鼎州,以此。”《读史方舆纪要·常德府》:“大中祥符五年改曰鼎州,沅江下游曰鼎江,州因以名。”

    南宋时鼎州又更名为“常德府”。关于常德府的设置和得名,它首先缘于北宋后期在鼎州设置的军事辖区“常德军”。据《舆地纪胜·常德府》载,“政和七年(1117年)鼎州置常德军节度”。又《读史方舆纪要·常德府》载:“政和七年,(鼎州)升为常德军节度。”由于“鼎州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故而北宋政府于此设“常德军”。
    “常德军”何故以“常德”二字命名。据《方舆胜览·常德府》记载,是因为《诗经·大雅》中有一篇《常武》,其诗序中有这样一句:“有常德以立武事。”唐代鸿儒孔颖达诠释此句云:“言命遣将帅,修戒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以为法。”“常德军”便从这里取名取义。若将汉代“武陵’’取名之义与此时宋代“常德”取名之义两相对应,二者实为一义也。
    “常德军”是军事辖区名称,不是行政辖区名称。鼎州后来名为“常德府”,是在南宋乾道时。《宋史·地理志》:“乾道元年,(鼎州)以孝宗潜藩升(常德)府。”乾道元年即1 165年,这一年“常德”正式成为本地行政区之名称。从此,“常德”一名沿用至今。
    宋“常德府”在元代改为“常德路”,明、清两朝复为“常德府”。“常德”二名作为本地行政区划名称直至今日再无变化
  • 常德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考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