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恐慌!內蒙古衛生健康委:鼠疫可防可治可控

中國發展網訊 據內蒙古衛健委消息 14日,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發佈消息稱,鼠疫是可防、可治、可控的,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公眾不必過度恐慌。

12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衛生健康委、北京市朝陽區衛生健康委在北京市朝陽區政府網站聯合發佈消息表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2人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陽區相關醫療機構得到妥善救治,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

13日,中國疾控中心網站刊發科普文章《鼠疫可防可治》,文中稱:北京市不是鼠疫疫源地,自然環境中不存在鼠疫菌,老鼠中也不帶有鼠疫菌,市民沒有通過接觸鼠等動物而感染的機會。讓北京市民不用擔心感染風險問題。

內蒙古衛健委第一時間安排部署疫情處置工作,內蒙古自治區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當日即派出相關專家赴錫林郭勒盟和蘇尼特左旗指導當地開展病例溯源工作,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並對密切接觸者等進行排查,開展醫學觀察和預防性服藥工作等。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齧齒動物如老鼠、旱獺、狐狸、兔子等之間流行,偶爾能引起人間流行。內蒙古自治區屬於鼠疫歷史自然疫源地,有蒙古旱獺、達烏爾黃鼠、長爪沙鼠、布氏田鼠四型疫源地,分佈在57個旗縣,總面積達33.7萬平方公里。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傳播迅速。特別是敗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療,病死率為30%-100%。鼠疫潛伏期較短,一般為1-6天,但個別病例可達8-9天。

據瞭解,雖然疫源地類型多、面積廣,但在各級衛生健康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多年來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防控下,極少發生人間鼠疫病例。此前發生的1例人間鼠疫病例是在2004年,距今已有15年時間。

內蒙古衛健委官方表示,鼠疫主要通過病媒生物傳播、接觸傳播和飛沫傳播。在自然疫源地,病媒生物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跳蚤是傳播鼠疫的主要媒介;接觸傳播是指人在宰殺、剝皮及食肉時接觸染疫動物,或接觸鼠疫病人的排洩物、分泌物時,病菌通過皮膚表面傷口或粘膜進入體內而造成感染;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病人在呼吸、咳嗽時釋放出的病菌可以形成飛沫而短時間懸浮於空氣中,此時他人吸入時也可造成感染。人對鼠疫普遍易感。疫區從事野外工作的人員或獵殺、剝食旱獺的獵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可能性大,感染的機會高於一般人群。

內蒙古衛健委官方消息提示,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做好各種傳染病包括鼠疫防護最有效的措施。就目前而言,公眾無須採取特殊的個人防護措施,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儘量避免去人群擁擠場所,去醫療機構就診或個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症狀時要及時佩戴口罩等。外出旅遊時儘量減少和野生動物接觸,同時做好防蚤叮咬措施,通過使用驅避劑,減少軀體暴露,避免被蚤叮咬。野外工作人員,要提高鼠疫防範意識,加強個人防護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