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洪水猛獸?可防、可控、可治

肝纖維化的概念與診斷

肝纖維化是一種病理學概念,指的是肝穿刺取出的組織學標本在顯微鏡下呈現出肝組織內細胞外基質(ECM) 成分過度增生與異常沉積,導致肝臟結構和/或功能異常的病理變化。肝纖維化的本質是肝臟對於慢性損傷的一種修復反應,類似於人體皮膚受到損傷後的疤痕形成。

肝纖維化:洪水猛獸?可防、可控、可治


很多肝友在接受肝硬度掃描後被告知有中度甚至重度肝纖維化,他們往往很震驚,平時沒有什麼感覺啊,怎麼就一隻腳邁進肝硬化的門檻了呢?

要知道,肝纖維化雖然可以有疲倦乏力、肝區不適或腹脹痛、食慾不振、大便異常等症狀,但反應並不嚴重, 也無特異性。其臨床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病理、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肝組織活檢病理檢查是診斷肝纖維化的金標準,可判斷肝纖維的程度與性質,判斷其預後發展等,目前超聲引導下的肝組織活檢(肝穿)安全簡便,是評估肝纖維化的重要手段。

肝纖維化:洪水猛獸?可防、可控、可治


另外,肝臟彈性檢測(肝硬度掃描)對肝纖維化也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對於慢性乙肝或慢性丙肝患者,肝硬度值(LSM)7~8.5 kPa可以確定顯著肝纖維化(F2)、14 kPa以上可基本診斷肝硬化,目前各大醫院已常規開展肝硬度檢測,國內外臨床指南也推薦將肝硬度檢測納入慢乙肝患者的常規隨訪項目中。

有的肝友會覺得疑惑,肝硬度檢測的儀器與超聲檢查非常類似,是不是肝硬度檢測就能取代超聲檢查呢?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超聲不能診斷肝纖維化,但它可顯示肝包膜粗糙,回聲增密、增粗、增強且分佈不均勻,血管走向不清等,或見門脈內徑增寬、脾臟增厚等,還能看見腹水和肝佔位,對肝纖維化的隨訪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肝纖維化的成因、危害與管理

多種損傷因素長期慢性刺激,均可以導致肝實質細胞的炎症、壞死,促進成纖維細胞的活化,形成肝纖維化。例如,各種病毒性肝炎、血吸蟲感染、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豆狀核變性、藥物性或中毒性肝病、膽汁淤積與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均可發生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如果持續存在,肝細胞外基質會累積的越來越厚,導致肝臟肝小葉結構破壞,假小葉形成,最終形成肝硬化,並引起肝功能減退、衰竭與門靜脈高壓,肝硬化進展到晚期常出現大量腹水以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健康。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發展為肝硬化的年發生率為2%~10%。由於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發展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進而導致患者完全喪失生活能力和死亡的中間過程,積極防治肝纖維化,尤其是逆轉高度肝纖維化,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慢性肝臟損傷,均需積極警惕肝纖維化的發生與發展,積極防治原發疾病,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應抗病毒,酒精性肝病患者應戒酒,脂肪肝患者應運動、調整飲食結構……以慢乙肝為例,各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都有臨床研究表明長期有效抗病毒治療能夠降低肝硬度數值,甚至組織學上逆轉肝硬化!

肝纖維化:洪水猛獸?可防、可控、可治


總之,慢性肝病患者應遵醫囑積極病因治療,控制炎症、纖維化的進展,同時,針對明顯的、活動的肝臟炎症和纖維化,應積極保肝、抗肝纖維化治療。忽視它,肝纖維化就是洪水猛獸,重視它,肝纖維化就能控制、能逆轉!因此,廣大肝友對肝纖維化應保持樂觀,要心理上輕視它,行動上重視它!積極應對,明天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