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七雄”稱“王”的順序,看各國的興衰歷程

周朝在分封諸侯的時候,是按照五等爵位來封的,即:公、侯、伯、子、男五爵。最初的封地都是根據爵位的高低來決定的,只是最後,諸侯混戰,弱肉強食,才發展為後來的“春秋十二諸侯”、“戰國七雄”。

從“戰國七雄”稱“王”的順序,看各國的興衰歷程

周初分封制我們先來看一下春秋時期,十二諸侯的爵位:一等爵:公爵宋國(虢﹑虞國)二等爵:侯爵齊﹑魯﹑晉﹑燕﹑陳﹑衛﹑蔡國三等爵:伯爵秦﹑鄭﹑曹國四等爵:子爵楚國(吳﹑越國)

從“戰國七雄”稱“王”的順序,看各國的興衰歷程

春秋初春秋時期,諸侯之間已經明顯不是以爵位高低來論實力了。比如:虢﹑虞、陳、蔡等國爵位雖高,但土地已經被其它諸侯吞噬得差不多了。楚、秦、吳等國爵位雖低,但地盤很大,國力很盛。以至於它們越來越不滿足原來的封爵,開始討要更高的封爵,周天子無奈,只有根據實力說話,照章辦事。當週天子的權威完全喪盡的時候,諸侯們開始討要和天子一樣的爵位——稱“王”了!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春秋諸侯稱王的故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稱王的順序:楚、齊魏(兩國同時稱王)、秦、韓燕(同年稱王)、趙。1、楚國

從“戰國七雄”稱“王”的順序,看各國的興衰歷程

戰國楚國最先發難的是楚國,楚國本身就是周朝勉強從名義上封的一個諸侯國,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本身及存在很大的差別,楚國實際上是自治,只是每年上貢點土特產,所以爵位也比較低。但由於楚國的發展,它們逐漸融入到了中原文化,慢慢的,它們對於爵位的重視也就越來越高。到了楚武王熊通的時候,由於滅了一些周邊的諸侯小國,獨霸一方,就有些志得意滿,不顧周天子的反對,於公元前704年,自己就稱王了。熊通就是楚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此後楚國一直保持著和中原諸侯爭霸的局面,直到被秦所滅。2、齊、魏國

從“戰國七雄”稱“王”的順序,看各國的興衰歷程

魏國方略齊國是在齊桓公稱霸以後,逐漸強盛起來;魏國是在魏惠王任用李悝改革後開始強大。於是,齊國和魏國在齊威王和魏惠王在位的時候,兩國聯手擊敗了周邊的諸侯國,號令一方。公元前334年,齊威王和魏惠王找了個機會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后,齊國繼續保持了它們強勁的勢頭,但魏國卻逐漸走下坡路,直到滅亡。3、秦國

從“戰國七雄”稱“王”的順序,看各國的興衰歷程

秦國方略秦孝公實施“商鞅變法”後,秦國變得空前強大。其子嬴駟即位後,於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是為秦惠文王,成為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秦國經過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的奴努力,為秦始皇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韓國、燕國

從“戰國七雄”稱“王”的順序,看各國的興衰歷程

戰國七雄韓國和燕國的稱王都是跟風了。公元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對方為王。至公元前323年,韓威侯韓康正式稱王,是為韓宣惠王。公元前332年,齊宣王派兵奪取燕國十城,但通過蘇秦遊說,齊宣王歸還十城。公元前323年,燕易王開始稱王。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噲繼位。5、趙國趙國最後稱王真是讓人意想不到,趙國前期的發展拖了很多後腿。直到趙武靈王趙雍的出現,才改變了趙國的現狀。他推行土改,並實施“胡服騎射”,趙國擁有了強大的騎兵,並在和林胡的戰爭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公元前306年,趙雍才正式稱王。趙國主要是因為經濟因素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吃了大虧,才逐漸走向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