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我兒子淏仔9歲了。

每週一到週五都是我早起給家人們做早飯,週末我會賴一會兒床,淏仔早起出去買早餐,或者他和妹妹一起給我們煎雞蛋、做三明治。

所以經常在週末的早上,我穿著睡衣,抱一下穿好衣服的淏仔,說:“有大兒子真好,媽媽能吃到現成的早飯啦!好幸福!”淏仔每每聽到這句話,成就感十足,價值感滿滿。

可是,上個月奶奶來了以後,從淏仔開始穿衣服就開始唸叨:“他這麼小,你就讓他給你買飯,萬一拎不好撒了怎麼辦?萬一摔跤了怎麼辦?要不我給你買吧……”

等到第二個週末,淏仔就不太想去了,他說:“媽媽,我拎不好,我會摔跤的,媽媽,你自己去吧。”

稻盛先生的《心法》裡說:“千金難買少年苦。”

我只是讓淏仔幫忙買個早餐而已,不需要過馬路,就在小區門口。這還沒有什麼“苦”呢,就已經快要被攔住了。

淏仔能做的事情已經非常多了,他明明有100馬力的能力,被奶奶唸叨了兩次,就自認為自己只有10馬力了。

孩子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好?

——這與孩子自身認知有關,但更與家長的引導有關!

我們不要做孩子的天花板,我們要做孩子的後盾;

我們不要在前面拉著孩子前進,而是要在背後給他力量,鼓勵他不斷前行。

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一)凱迪拉克效應

據說在美國的俄克拉荷馬州有一位印第安老人,有一天他無意間在地下發現了石油,這使他一下子從窮人變成了富翁。老人立刻買了一輛豪華的凱迪拉克旅遊車,然後用兩匹健馬拉著那輛豪華車去附近的小鎮上兜風。一個機械師看到這一幕,還以為車子出了問題,迫不得已才用馬來拉車。但是當機械師檢查車子之後,發現這輛車子的馬力相當於100匹馬的力量,一點兒問題也沒有。只是這位印第安老人從來沒學會,或者不曾想去點火發動機,卻只會用那兩匹馬拉著。

這就是著名的“凱迪拉克效應”。

這個凱迪拉克效應,除了表達固有的傳統習慣和思維的影響之外,還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

這位老人忽視或忘卻了轎車的發動機具有100馬力的內在主體力量,無視轎車本身強大的內驅力能讓車子飛馳起來,卻一味地依靠兩匹馬這樣的微小的外力拉著車子費勁緩慢前行。

這個故事很可笑,可是我們笑過以後,回頭看看自己,看看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沒有一點印第安老人的模樣?

我們可否能意識到孩子有強大的內驅力?我們可否相信孩子體內蘊含著巨大的潛力?

還是我們一味地認為孩子一無是處,只能被我們牽著鼻子走,被我們安排?

上圖中前面的那兩匹馬,像不像在孩子前面拉著孩子前行的我們?

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二)小時候,孩子處處可愛;上學後,孩子一無是處!

當孩子剛出生一直到孩子有勇氣對我們說“不”之間的階段,大概0~2歲的階段吧,我們看孩子的眼睛裡不止有愛,還是有光的。那時候的孩子,在我們眼裡,是完美的,孩子是可以做他自己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走就走,想跳就跳。

可是,當孩子上了小學,甚至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在我們眼裡的閃光點越來越少,缺點和不足越來越多。孩子不再能做他自己,而是要按照老師和父母的要求,規規矩矩的坐,認認真真的學。

然後,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從某一天起,我們對孩子說過的100句話中,居然有90多句都是批評、不滿和指責。

是孩子真的沒有閃光點了嗎?

是孩子頑劣到越來越退步,我們進步到越來越高高在上了嗎?

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對孩子指手畫腳地規劃孩子的一切了?

不是!

單純從最影響我們情緒的孩子的學習方面來說:

是太多的孩子間的對比、是老師太多的負面反饋、是無數次分數的排名……讓我們焦慮了,恐懼了,著急了,認為孩子跟不上了,只有我們努力在前面拉著他,才能讓他走得快一些!

可是,我相信這樣努力拉著孩子走的父母,尤其是走了好幾年的父母,你們覺得有效了嗎?覺得一兩年後還拉得動嗎?

當孩子自我意識還不強烈的時候,他讓我們拉著;

可是當他真的不想學了,你以為他會像凱迪拉克那樣,任由兩匹馬想拉到哪裡就拉到哪裡嗎?他會用他100馬力的內驅力,自己跑向另一個方向,而你那一刻,已迴天乏力!

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三)盆栽的力量很渺小,野草的力量才是無窮的!

作家冰心曾說過:“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

今天早上淏仔對我說了一件他認為好玩的事兒:

“道德與法制”的課堂上,語文老師偷著講語文課,校長過來審察發現了,讓老師趕緊收起語文,按照課表上道德課。老師馬上換上道德內容,過了幾分鐘校長走遠了,老師又開始講語文。結果沒想到校長過了一會兒又回來了,又說了一次……最終還是講成了語文。

孩子們的課表很豐富,有海洋、科學、道德、勞動、傳統文化、信息技術……但是課程內容依然很單調,因為好多課都被換成了所謂的語數英主課。豐富的只有課表而已。

還有個孩子因為午飯後在操場上追逐玩耍而被扣分,因為除了體育課,不能隨便跑跳追逐!在這麼活力四射的年紀,被如此的限制,挺可惜的!

孩子們在學校已經活得像個盆栽了,那麼別讓孩子們在家繼續當個盆栽,給他們一些野草的自由吧!

孩子玩沙子,不一定比回家背英語收穫少;

孩子與同伴在廣場一起玩耍,也不一定比寫兩篇作文收穫少。

別因為現在讓孩子多考幾分,就剝奪了孩子發現自己更大潛力的機會;

別因為整體環境的焦慮,就犧牲孩子所有的自由時間用來學習語數英,只聚焦在單純的那10馬力上!

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四)眼界寬了,世界才大!“成績提高”就會成為一個順理成章的附加值!

諾貝爾文學頒獎臺上,莫言回憶了自己母親的故事:

幼年時期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撿麥穗,被守麥田的人發現,母親被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打了一個耳光。母親無力反抗的倒在地上的情景讓莫言刻骨銘心。

多年之後,莫言在集市上又碰上了已經白髮蒼蒼的看守人,他想衝上前去報仇時,卻被母親一把拉住,母親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這件事被莫言記了幾十年。

母親的這句話,勝過於讓他寫上千套卷子,勝過讓他背誦上萬個知識點。

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古人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會打洞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原生家庭的價值觀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宿命。

我們的眼界也許不寬,但是我們不要影響孩子去開闊他們的眼界!

作家路金波說:“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從小給她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這樣,等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有足夠的胸懷容忍各種無趣的生活。”

我們的世界也許是時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但是這不要緊,我並不是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莫言母親那麼高的高度,畢竟我也是一介凡人,我也是平凡的渺小的一個媽媽。

但是,關鍵在於我們要有自知之明!

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有限,不要總想著對孩子的想法和人生指手畫腳,我們要有合理的自我認知。

我們要認識到孩子身上無限的可能。

這樣一來,我們一定不會忽視孩子體內100馬力的內驅力,用我們有限的渺小的力量去拉著他往前走,而且還有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

這樣一來,我們才能看到孩子的潛力,才能信任地站在孩子的後面,用溫暖的鼓勵之光,支持著孩子前行,在他跑累的時候,抱抱他,支持他,給他再次出發的力量。

當孩子眼界寬了,自我認知提高了,成績提高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這裡,切勿本末倒置。

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五)發現孩子的內驅力,引導他自主前行的方法

理論是重要的,但是能夠幫助大家的最終落腳點依然是“具體的方法”。

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幾個,希望能給朋友們一些啟發:

(1)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和時間

淏仔有一次上廁所,我老公要去廁所拿個東西,發現門鎖了。然後我老公就對著廁所門說:“淏仔,你以後上廁所,包括回到自己的房間,都不能鎖門!這麼小的孩子,鎖什麼門!”

事後,我對老公說:“如果你上廁所,突然有個人推門就進去了,你感覺如何?”

他說:“當然不舒服啊。”

我笑了:“孩子也是一樣。孩子也不喜歡突然被闖入的感覺。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時間,哪怕幾分鐘都是非常珍貴的。”

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在完全自由、無拘無束的條件下,天馬行空地想一些他感興趣地事情,或者做一些他們想要獨自做的事情。

這是對他們地尊重,也是培養他們獨立意識地第一步。

從今年開始,玥玥的鋼琴課調整到下午兩點半,這個時間剛好與接淏仔放學時間衝突,於是淏仔特別開心地提出他要和他同學一起回家。我同意了。

每週一次的放學自由時光,給了淏仔特別滿足的自由。

事實證明,他也確實值得擁有這個自由!每次週三,淏仔在放學路上都會帶著同學到麵包坊給他買麵包。我是那裡的會員,報手機號可以結賬。這種分享,給淏仔帶來了快樂。而且這兩個孩子不但能夠安排好作業時間,玩得也很盡興。

當孩子越來越大,我們一定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更多的獨立時間和空間,但千萬不要成為背後的監工偷偷監視他們,而是真的信任和放手。

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2)引導孩子勇敢面對挫折

遇到困難,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同時我們要給孩子合適的引導,讓孩子形成勇敢、不退縮的品質。這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3)給孩子體驗成功的機會

這一點對自卑的孩子尤為重要。

依賴父母的孩子,除了溺愛導致之外,就是孩子對自己不自信,認為離開父母他什麼都做不好。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努力找到一些機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受,從而不斷幫助他強化“他能行”的認知,幫助孩子越來越自信。

當孩子自信了,孩子就能邁開步大步向前了!

(4)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獨立自主,從做選擇開始比較簡單。

從穿哪一件衣服開始,早飯吃什麼,週末做什麼,到報哪一個特長班,再到高考報志願、工作的選擇、伴侶的選擇……

當孩子能夠自主地合理地選擇穿的衣服、週末的安排後,孩子長大自然就有能力有底氣自己去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

(5)父母要言行一致

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在育兒上真的很用心!遇到事情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很是盡職盡責。可是,我們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我們言行是否一致?要求孩子做的,我們是否做到了?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真的談不上用心,因為他本人做的是一套,而他要求或者期望孩子的是另一套。孩子對他並不信任——一旦不信任,教育效果幾乎為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親其師才信其道。

凱迪拉克效應:忽略孩子的內驅力,即使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6)主動與孩子分離,分離後繼續愛著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

「檢驗一個母親是否真正具有愛的能力,就看她是否願意分離,並且在分離後繼續愛著。」

我們要信任孩子,引導孩子發現他的潛力,引導他成長為他期望的樣子!

要相信,我們的子女是非常優秀的,他們有能力獨自去創造更好的生活,或許他們自己找到的未來,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自已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自己的世界。終有一天,我們要退到幕後,把舞臺讓給孩子。為了孩子在這舞臺上的精彩展示,我們一定要捨得放手。

愛孩子,就做那個站在他身後的人,讓他心中時刻都有依靠,而不是依賴;讓他回過頭去,總能看到你鼓勵的眼神和溫暖的笑容,而不是一張總是緊張兮兮的面孔;讓他在風雨中變得堅強茁壯,而不是脆弱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