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杨浦滨江的人人屋

几乎成为无人不知的“网红打卡地”,

这个沿着滨江岸线打造的党群服务站点之一,

美好的临江风景,

贴心的为民服务,

生动的文化传播,

折射着上海基层党建领域发生的改变……

如今,“大红”的它,

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一间小屋

接待市民游客,工作日有上百人、节假日达三四百人

周末,张女士和朋友们一起逛杨浦滨江,走得有些累了。他们走进人人屋歇歇脚,有的在这里给手机充电,有的给杯子续上热水,有的点开数字沙盘翻看滨江的工业遗存和历史故事。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12岁的乐宇恒聚精会神地读着《西游记》,累了就把书放回书架上,跑到江边小广场上去玩玩。乐宇恒家住附近,但父母因为加班,就把他留在这个有党员社工和志愿者值守的小屋。

作为开放式党建服务平台,人人屋有着通透的玻璃平房,外搭木构,在滨江绿带和微风中摇摆点头的芦苇丛里,简洁又大方。屋子没有招牌,走近些,才能看到门楣上“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的标识。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走进小屋,四角都是便民服务设施:直饮水、免费WiFi、充电器、雨伞、微波炉、小冰箱、医药包……中间桌上,有杨浦区工业遗存游览线路和区内红色纪念地介绍、手绘杨浦建筑导览图和已开放的6家“杨树浦驿站”指南等图册;书架上有上百本书籍,涵盖了党建、文学、家庭教育等多个门类;门边立架上插满了各类报纸杂志。还引人关注的是有立体感的全息沙盘,点开后,既能找到周边生活设施、区域资源介绍,也能看到杨浦的红色历史地标、名人故事、党建活动等,还有各种主题的互动答题。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一串服务

既有标准化便民设施,又各具特色,成为红色教育带

像人人屋这样的滨江小屋一共6间。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从2017年10月至今,分两期贯通开放的杨浦滨江南段共5.5公里,每隔800米便设立一处统一标识的“杨树浦驿站”,目前已开放的就有秦皇岛路码头、跑者、雨水花园、人人屋、大桥公园和电厂6个站点,形成了珠链式分布、属地化管理、综合性功能的滨江党群服务体系。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每个驿站,既有标准化的便民服务设施,又因地制宜提供亲子阅读、体育健身、健康咨询等项目,各具特色。依托站点推出的“党课线路”,把近百个红色故事融入建筑,让滨江在服务群众生活、观光、旅游需要、提供温暖与帮助的同时,也悄然成为红色教育带。据统计,从去年“七一”开放至今一年多,杨树浦驿站已接待市民游客50万人次。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一条新路

每天最长12小时开放,驿站内容和项目不断调整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杨树浦驿站的专职党群工作者是一群80、90后年轻党员;参与服务的绿衣志愿者则包括社区内的老党员、滨江沿线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设立的党员示范岗,复旦等高校还建立了滨江党员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驿站每天8:30至17:30开放,夏、秋季延时服务至20:30,驿站内容和项目还在根据需求不断调整。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古稀之年的陶友福夫妻是两位老党员,只要天气好,两人总会来江边走走,到驿站里坐坐。

陶友福:“以前我们是‘见江不近江’,现在邻居碰到都改问‘去过滨江了吗’。”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摄:朱良城 毛信慧 高靓 王修远

视频剪辑:顾晓菁

杨浦滨江的这个“网红打卡地”,红到登上《人民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