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县:从种植玉米到种植巨菌草的转变

近日,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大关镇后寨社区,一丛丛两米多高的巨菌草像士兵般整齐、有序,随着村民有力的挥刀缓缓倒下,等待一旁的村民立刻收拢、捆扎,然后装车运往5公里外的加工厂进行加工。一静一动之间,田间地头构成了一幅辛勤和汗水勾勒出的喜悦画卷。

高原山地居多的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大部分地区耕地破碎、土地贫瘠,种植难、收割难、运输难。长期以来,受传统小农经济影响,玉米种植根深蒂固,也让人越种越穷。对深陷贫困的农村而言,要想脱贫致富,农业产业是主导。

贵州省黔西县:从种植玉米到种植巨菌草的转变

村民收割巨菌草

贵州省黔西县:从种植玉米到种植巨菌草的转变

村民收割巨菌草

贵州省黔西县:从种植玉米到种植巨菌草的转变

村民收割巨菌草

不种玉米种什么?

贵州创新变革的重磅之一,即是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把握好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

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是贵州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工作中的重要内容。2017年以来,黔西县大关镇结合实际,按照省委提出的产业发展“八要素”“五步工作法”工作要求,认真谋划一镇一品产业,通过反复比对,最终决定发展农户种植巨菌草。

贵州省黔西县:从种植玉米到种植巨菌草的转变

祖祖辈辈的玉米种植传对种植巨菌草格外陌生

而今又是如何被打破的?

“开始种植巨菌草之初,群众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不种玉米种什么?种了菌草我们吃什么?”黔西县大关镇人大主席胡述利介绍,大关镇通过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把群众组织在一起,向他们宣传经验、算经济账,为他们计算种植玉米和种植巨菌草一年分别能收入多少钱,逐步改变群众的种植习惯。

2017年,大关镇第一次种下了巨菌草,尽管周围零星的玉米地与巨菌草格格不入,但大关镇人民的陈旧观念,正由此发生深远的变化。

在大关镇民权村巨菌草加工厂,张正文每天早上6点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下午6点,加工点每天都有村民在里面务工。

“我们一天能打400包草料,打包一包牧草我们得1.75元,每人每天平均能有100元的收入。”张正文笑道:“这比我们种玉米的时候赚得多多了,在工厂里天气不好也不用怕,我们风雨无阻。”

胡述利介绍:“大关镇七里村和民权村以村级合作社贷款建立起了巨菌草加工厂,全镇两条生产线正常工作,14个村(社区)有12个村种植了巨菌草,巨菌草收割后立刻运输到加工厂进行加工。”

贵州省黔西县:从种植玉米到种植巨菌草的转变

巨菌草青贮加工

在巨菌草的收割地里,大关镇泥树村村民张真友正忙着装车,从7月份开始,他就投入到巨菌草的“收割大军中”,收割的越多,收入也就越高。

“从7月份开始,村里就组织成立收割小组,劳动力充足的一户出2人,我家就有2人每天来上工,我们早上5点出门到这里收割牧草,一人一天大概有160元的收入。”张真友说。

为确保产业红利惠及全镇村民,大关镇通过组队方式,把村民聚集起来,以小组为单位统一进行管理,确保每家每户都能有收入。

“我管理着烤房社区、油房社区、后寨社区的三个收割小组,组员大多由贫困户、低保户组成,我们以户为单位,保证每户每天至少有一人上工,每人每天保证有120元以上的收入。”管理员张崇志说道。

贵州省黔西县:从种植玉米到种植巨菌草的转变

菌草青贮打包装袋

贵州省黔西县:从种植玉米到种植巨菌草的转变

巨菌草青贮打包装袋

截至目前,大关镇种植了6800余亩巨菌草,产量好的地方亩产可以达到5到6吨。据了解,在霜降前后,巨菌草还能再收割第二季,第二季的亩产预计可达到9吨左右。

“一年算下来,收割两季可以有15吨左右的产量,按照青草加工350元一吨的话,已经突破了5000元的收入,如果在冬季进行套种,亩产值便达到了6000元以上,一年时间里村民通过在种植地里进行种草、施肥、除草、收割等务工,还有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每年收入可以达到2万多元,如果两个都有劳动力的话,一年收入能有5万多元。”

胡述利坚定地说道:“我们真正解决了‘不种玉米种什么,种了牧草怎么办’这个问题。目前全镇1117户贫困户全部利益联结到这个项目当中,同时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组织到合作社来务工,让群众增收致富。今年大关镇还有269人未脱贫,我们会实行产业的全覆盖,围绕‘一达标二不愁三保障’,让所有贫困户按时脱贫。”

望着郁郁葱葱的巨菌草,胡述利心潮澎湃。他说:“种植巨菌草不仅改变了村民的命运,更改变了他们的传统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