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總牽著他的手走,而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為什麼有的孩子活潑開朗、天真愉悅?有的孩子眼裡總飽含眼淚和委屈?有的孩子知書達理?有的孩子蠻橫暴力?有的孩子身殘志堅?有的孩子看起來很優秀,卻一事無成?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有一條新聞,寧波的一位媽媽給一個家庭服務中心留言說:“我兒子一本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你們快來幫幫我。”

90後男孩小力(化名)從小成績優異,班裡排名從來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學輕鬆考上了一本,讀的是當下熱門的金融專業,可以說是學霸無疑了。

但就是這個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在畢業找工作時卻栽了跟頭,漂亮的簡歷為他爭取到不少面試的機會,但奇怪的是,每到這一關他就被無情地刷了下來。

他又轉而去考公務員,筆試成績排名第一,可經過面試就變成了墊底。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小力喪失了信心,於是每天沉迷網絡,在家一待就是兩年。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著急的母親每天在他耳邊唸叨著快去找工作,終於有一天,忍無可忍的小力爆發了,一腳踹開了他的母親,“我現在所有的結果都是你造成的!你只讓我學習,不讓我交朋友……你再看看你自己,和誰的關係處理得好?”

小力的母親為了給小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特地從外地來到寧波市裡租房住,曾阻撓小力與其他孩子一起玩,怕影響他的成績。

至於自己,的確與小力的爸爸不太說話,與身邊的親戚關係也不好,經常吵架,但這與小力有什麼關係呢?

她到現在都不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她說,“我的兒子明明很優秀,一定是用工單位裡沒有熟人,有人介紹就一定沒問題了。”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每一個孩子,在家庭中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存在著一些本質區別。

教育孩子,首先是家長要改變教育觀念、調整心態、講究方式,只有方法使用得當,孩子才會優秀,幸福的能力也越強。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別用語言激發負面情緒

孩子能在父母的語言裡,感覺到情緒。你所說的每一個字,串聯起來,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語言不僅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往往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你一定也聽說過,某些人因為一時氣憤,說出了重話,惹來了嚴重的後果。

比如:父母氣呼呼地對孩子叫罵“有本事你就永遠不要回來!”結果孩子就真的因為意外離世了。

父母不要抱著僥倖心理,覺得自己只是說說而已,因為不是真的,所以沒關係。

美國思想家埃默森說過:用刀解剖關鍵性的字,它會流血。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中毒的父母》中有說:小孩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的語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備了創造和毀損的能力。

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詩人安琪洛也談到過言語的力量。她說,言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言語雖看不見,但它只有生命力,活躍在房間、家庭、環境和每一人心裡。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孩子生來就有差異,切莫拿“別人家”孩子做對比

孩子的天賦固然重要,很多父母不願意承認自己孩子就是沒有讀書天賦,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每個人智商差不多的,然後很多父母就給孩子報補課班,他們不願意相信孩子沒有讀書的天賦。

有一個案例:

小李今年25,大學畢業已一年,工作還不算穩定,但是村裡面與他同齡的年輕男女,不是已結婚,就是走在結婚的路上,小李卻連一個女朋友都沒有,母親看著就急眼了,勸他好好去相親,儘快把婚事定下來。

最近小李和他爸媽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了,母親一張口就是誰今年又要結婚了,誰去年結婚了,誰家的孩子兩三歲了,經常拿他和親戚朋友的孩子比,小時候比乖巧,大一點比成績,畢業了比工作,現在又來比結婚。一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懂事,孝順,過年過節給父母買昂貴的禮物,帶父母出去旅遊;一會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能幹,開公司,掙大錢;有事沒事就去朋友圈裡截圖,感嘆別人家兒孫滿堂,闔家歡樂!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母親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什麼都不如別人家。越對比越失望,越失望越對比,她覺得兒子現在的樣子不是她理想中的樣子,她說什麼孩子還不願意聽,埋怨孩子不孝順,後悔自己花了一生的心血,養了一個“白眼狼”,對自己的獨生子,什麼都好,就是改不了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

其實小李剛開始的時候,也覺得內疚,努力、拼命地提高自己的成績。有一次期末考試,他拼盡全力考了滿百分,回到家以為會得到母親的讚賞。 結果母親看著分數和他說:你不是可以考一百分嗎?以前的你幹嘛去了?!你看某某家的孩子,每次都是滿分。母親的挑剔和嫌棄,漸漸地澆滅了小李內心的渴望和決心。

有的父母往往特別羨慕那些“別人家的孩子”,習慣拿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去對比自己孩子的缺點,本以為可以激勵孩子努力,可效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所以,不要一味的去張望別人的孩子,羨慕和攀比那些看似光豔靚麗的生活。剖開圍城裡外的本質,就是家人之間彼此尊重、包容、相愛。好的父母懂得珍惜和等待,善於揚長避短,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爸爸的角色不可或缺
中國青年報做過一個調查:94%的受訪者坦言,身邊只有爸爸的影子,沒有爸爸的愛,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裡,沒有手。為什麼呢?因為在孩子記憶裡,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喬治·曼斯爾是一名海員,兒子出身不久便出海遠航。三年後,喬治回到家裡,吃驚地發現自己的兒子性格孤僻,舉止古怪,而且極度自卑,周邊的小朋友都不喜歡和他玩,完全看不到一個兒童應有的天真、活潑。

這種由於幼兒長期缺少父愛的表現特徵,被心理學定義為“缺乏父愛綜合徵”。

缺乏父愛的孩子容易產生不良傾向有:害羞膽怯、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缺乏自信、感情冷漠、不喜交際、害怕失敗、自私自利等性格缺陷,嚴重的還可能熱衷早戀、逃學、偷盜、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戀暴力。

世衛組織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2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 但留心現實,這份美好的期待,顯得十分的奢侈。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2017年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數據顯示:55.8%的家庭,只有媽媽陪伴;隔代陪伴佔14.4%;爸爸陪伴還低於隔代陪伴佔12.6%;爸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有16.5%。父親其實撐起了孩子的半個世界,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就表示孩子有半個世界都是灰暗的,哪怕明明父親就在身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表示,“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媽媽懂得自我成長
做了母親的女人,最好的狀態是在自己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拿捏平衡,既不能“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我的世界只有他”。一個母親最失敗的結局是:“媽媽為了你,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繼續成長的機會。” 自己不願努力、不願繼續成長,歸結到孩子身上。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中國家長們的普遍期盼,這種念頭固然是好,但這並不意味著給孩子“包辦一切”,爸爸媽媽們要學會拿捏分寸,適當的放開手,讓他自己自由地成長,你的孩子才能變得更加優秀。很多事實證明:聰明的母親把孩子當墊腳石,以孩子為新動力,鍛造出一個全新的、更美好的自己;愚笨的母親把孩子當攔路虎,放棄努力,最後自暴自棄。

前者的收穫讓自己驚喜、愉悅,也讓孩子驕傲、尊重;後者的收穫讓自己懶惰、無助,也讓孩子挫傷、失望。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捨得在3件事上待孩子

其一、捨得花時間陪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不親近,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間短,溝通互動的少,那麼感情自然沒那麼親近。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為了能過上好的生活,很多父母都急著上班,這樣陪伴孩子的時間久越來越少。陪伴並不是說要求我們時時刻刻地和孩子待在一起。而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能給予一個回應。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其二、捨得多給孩子些耐心

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當孩子在你耳邊嘰嘰喳喳問不停的時候,很多父母覺得厭煩,因為孩子的問題不僅是多,還總是刨根問底,像是十萬個為什麼。其實這說明孩子好奇心重,對新鮮事物探索性強。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問題幼稚而打壓他們學習慾望。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候多給他們點耐心,教他們怎麼去做,而不是一味的指責他們。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候最多想到的是爸爸媽媽,而不是爸爸媽媽的指責,指責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孤獨。請父母給孩子多一點關心和耐心。才不會在感情上和他們越來越遠。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其三、捨得誇獎孩子

適當表揚和誇獎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不然孩子聽了會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打心底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想要孩子積極向上的成長,家長必須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適度的誇獎孩子,給孩子營造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

孩子往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時候是精神上的安慰,孩子小的時候就多他們一些陪伴吧,等孩子大了關係會越疏遠了。不管孩子有多淘氣,煩人,請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因為你的樣子,也會決定孩子的未來。父母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因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

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家長要做好的幾件事

總之,每個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應該因人而異、因勢利導,不能一概而論。家庭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藝術,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項偉大的事業。它要求家長綜合多方面的知識,更好的和孩子進行溝通,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交友、做人、自我修養等方面獲得良好的教育,把孩子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所謂“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