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真灭西辽有多轻松?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箪食壶浆

与南宋是北宋的延续一样,西辽也是辽国的延续。

在金国崛起之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率残余势力大举西迁,在今天的新疆和蒙古国一带建立国家,史称西辽。

很多人对西辽的历史较为陌生,是因为中原传统史书依然以南宋为正统,对于和南宋并不接壤的西辽,自然没有多少人会在意。

铁木真灭西辽有多轻松?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箪食壶浆

随着铁木真的崛起,蒙古汗国开始侵犯周边国家,使得西辽的相关历史逐渐浮出水面。我们无法从《宋史》中了解到的内容,却能从《元史》中一探端倪。

西辽似乎并没有实现成熟的中央化集权,反而更像一个强大的联邦国家,因为各个附属国都拥有相当高的独立性,所以西辽中央政府会向附属国派驻少监(蒙古语为达鲁花赤)。

知道少监的存在背景,自然就能明白少监的存在意义:这个官职的存在意义,是为了保证各个附属国的政治可靠性。少监作为西辽中央政府的代表,通常都拥有凌驾于地方长官之上的地位。

有了地位,难免会在当地作威作福,也难免会和当地实力派因利益纠纷产生矛盾。对于这种事实,独立性相当高的各个附属国自然不会甘心就范,当他们决定起兵反抗的时候,导火索通常都是少监。

这就决定了西辽这个国家的性质: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只能勉强维护统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可就在铁木真崛起之后,西辽却开始走向分裂,致使力量大减,为铁木真省了不少事。

铁木真灭西辽有多轻松?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箪食壶浆

西辽的覆灭,主要是在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使西辽覆灭的第一股力量是西辽东部的附属国(畏兀儿和哈剌鲁),他们杀掉了西辽派驻的少监,并主动投靠蒙古汗国,这意味着西辽东部地区必须直面铁木真的兵锋。

在收服畏兀儿和哈剌鲁时,传统历史书通常都强调西辽对这两个地区的奴役压迫,更强调畏兀儿和哈剌鲁一方面是为了反抗西辽的奴役压迫,另一方面是他们仰慕铁木真的大仁大义,所以才决定杀掉辽国少监投降蒙古汗国。

其实,真实的历史显然要比这种描述更复杂。面对新兴的蒙古汗国,畏兀儿和哈剌鲁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以后应该臣服谁?在经过一系列利弊分析之后,他们抛弃西辽,转投蒙古汗国的怀抱。

畏兀儿、哈剌鲁为什么会选择臣服蒙古汗国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如果不臣服蒙古汗国,就随时有可能遭受蒙古汗国的军事打击,畏兀儿和哈剌鲁显然不想面对这种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选择臣服蒙古汗国就可以避免这种结果,畏兀儿和哈剌鲁自然不会拒绝。

第二、如果不臣服蒙古汗国,就会无力面对来自屈出律(乃蛮太阳汗之子)代表的草原力量打压。屈出律是铁木真的宿敌,但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西辽似乎没有与屈出律为敌的意思,相反还有依赖屈出律对抗蒙古汗国的意思。

这样一来,畏兀儿和哈剌鲁如果继续臣服西辽,就有可能不得不接受屈出律为代表的力量,大举进入它们境内的结果。而让屈出律代表的力量入境,就有可能威胁自己的统治,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西辽后来被屈出律反客为主就可以知道。

第三、作为西辽的臣属,虽然未必有传统史书所说的那样不幸(受西辽少监的种种奴役和压迫),但也未必就比臣服蒙古汗国好多少。

在这种背景下,畏兀儿和哈剌鲁对于臣服蒙古汗国并不排斥,铁木真对于他们这种识时务的行为也感到高兴,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们的君主。后来,他们与黄金家族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从这个角度来看,畏兀儿和哈剌鲁投降蒙古,算是做了一笔大赚特赚的买卖。因为抵抗蒙古汗国的结果就是身死族灭,投降还有高官厚禄,自己的民族也得以保留。

铁木真灭西辽有多轻松?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箪食壶浆

使西辽覆灭的第二股力量是花剌子模,西辽失去了掌控他们的机会,他们更是取代了西辽在中亚地区的统治。

公元1219年蒙古汗国西征时,花剌子模的都城是撒马尔罕。但撒马尔罕也不是花剌子模的固有领土,是在公元1213年才并入花剌子模的。换言之,在蒙古汗国西征时,撒马尔罕成为花剌子模的首都只有六年时间。

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基本史实中得出结论:蒙古汗国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花剌子模也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铁木真决定西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花剌子模的扩张势头令铁木真心惊,这点不加赘述,以后会提及。

使西辽覆灭的第三股力量是草原世界的残余势力,这些残余势力主要来自乃蛮部、克烈部和蔑儿乞部,他们在与铁木真的对抗中失利,不得不逃到西辽或西夏请求庇护。

西辽基于抑制蒙古汗国崛起的想法,接受了这股残余力量。但很不幸的是,随着这股残余力量在西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后与花剌子模里应外合,终于来了个反客为主:乃蛮部前首领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成为了西辽的统治者。

在这种背景下,西辽的大旗虽然依旧在飘扬,但西辽已经名存实亡了。关于这段历史,我会在以后写蒙古西征时详细分析,这里简单说一下。

铁木真灭西辽有多轻松?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箪食壶浆

屈出律成为西辽的统治者之后,无视西辽的宗教信仰自由,强迫广大穆教徒改信基督教和佛教,惹得民怨沸腾。

铁木真选择此时率军进入西辽,受到了西辽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箪食壶浆”的场景屡见不鲜。最终,铁木真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几乎占据了整个西辽本土。

很多历史学者和作者在科普蒙古相关历史的时候,对于铁木真的重大行动往往只说了统一草原、西征、伐金和伐西夏。

在我看来,灭西辽绝对是能与上述事件相提并论的,只是因为西辽灭得过于迅速,这个国家在汉人的相关史书记载中也没啥存在感,所以它的地位受到了低估。

可以说,灭西辽为铁木真西征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蒙古汗国把西辽纳入自己的版图,主要手段并不是依赖暴力,它自然可以轻易地从西辽地区获得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否则,蒙古汗国占据西辽,不但不能获得反哺,还有可能还会负担高昂的统治成本。

第二、蒙古军队是以“解放者”的形象出现在西辽本土的,这种形象能够有效动摇更广阔的西部地区。换言之,只要蒙古军队能够获得一些胜利,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甚至“望风而降”的效果。

因为,蒙古汗国在西辽的统治,对于更广阔的西部地区有着示范效应,人们自然会感觉投降蒙古汗国,也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可怕。

铁木真灭西辽有多轻松?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箪食壶浆

只要我们详细了解蒙古灭西辽的这段历史,自然就会明白:蒙古汗国的扩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在灭西辽和攻西夏这两件事上,都可以看出蒙古汗国娴熟的怀柔手段和统战能力,如果能用政治手段解决,就绝不会依赖军事手段。

由于在这两个国家身上打出了广告效应,所以蒙古西征的过程出其顺利。

最接近真相的推测是:蒙古军队一方面用残暴手段,无情屠杀那些敢于反抗的人;另一方面又用怀柔手段,拉拢收买那些愿意合作的人。

愿意合作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鬼子,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被送到前线充当炮灰,而是在被占领地区维持当地秩序。

如果当二鬼子的下场就是变成炮灰,以后谁还敢投降蒙古人呢?

如果用二鬼子或被占领区百姓当炮灰,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的侵略者都不愿使用,只有蒙古人使用呢?

只要搞清楚这两点,就能明白政治宣传的可笑之处了。

铁木真灭西辽有多轻松?兵不血刃入侵,百姓箪食壶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