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如果帶108好漢,和方臘聯手能推翻當時的北宋嗎?

用戶6188263452


《水滸傳》裡的宋江和方臘一起聯手也是無法推翻北宋的。



宋江和方臘都是有歷史原型的,《水滸傳》正是根據他們的真實經歷演義出的小說。

歷史上的宋江和方臘起義的結局都是失敗的,如果兩人聯手抗宋,更是要失敗的,原因如下:

一 宋江和方臘的軍事實力差別巨大

在北宋時期,因為引進了越南優良的“占城水稻”,才使得全國人口從三千多萬,增長到一億多。

所以,人口的增長,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而穩定的糧食產量和來源。沒有足夠的土地和糧食供應,人都吃不飽肚子,就限制了規模的擴大。

而宋江等人屬於流寇,佔山為王,打家劫舍,江湖草莽之徒。梁山泊只是一片水泊,梁山眾人又非安分守己之良民,向來不事生產,靠掠奪為生,所以沒有穩定而富足的糧食來源,能養活的人口是很有限的。據此估計,梁山泊人數應在一萬多人。

而在歷史上的宋江更可憐,帶著三十六人起義,後來流竄于山東、河北、江蘇一帶遊擊作戰,人數有所擴張,但規模一直非常小。

而與之相比,歷史上江南浙江地區的方臘已經稱帝,軍隊數十萬。方臘在杭州失守潰敗後,軍隊還有二十多萬人,至最後被官軍圍捕時,尚有兵將七萬多人。

從軍事體量上來說,宋江和方臘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宋江率領一百零八將的梁山泊隊伍規模,在方臘這裡只能當個打前鋒的小隊伍。

宋江一幫人只能禍亂一方,但對於國家級別的這種軍事較量來說,對決定戰爭勝敗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因此,就軍事實力來說,宋江和方臘聯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宋江,只考慮方臘就行。

而無論《水滸傳》小說,還是歷史上真實原型的方臘都是戰敗的。

所以,宋江和方臘聯手也是會失敗的。



二 宋江和方臘的政治追求有分歧

《水滸傳》中的宋江,原為鄆城縣押司小吏,生活屬於有錢有閒之人。畢竟能仗義疏財的“及時雨”,那也是要有錢人才可以做到的,一般家庭的疏財幾次就沒錢了。而能獲得仗義疏財的美名,那可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持之以恆才行。

另外,宋江屬於官吏,官本位思想非常嚴重,一直認為做官才是正途。

所以,宋江的革命性並不強。宋江之所以落草為寇,實在是形勢所迫,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並非其本意。

這就導致宋江後來雖然佔山為王,甚至與官軍作戰,但總是沒有把事情做絕,總還是想通過招安的方式迴歸原先正常的官吏生活。他並不想反抗到底,他的反抗只是形勢所迫的無奈之舉,一旦有一線希望迴歸以前生活,他是會立刻放棄起義的。

而方臘不同,方臘原先的出身是漆園主,是商人,沒有嚴重的官本位思想。由於宋朝末年徽宗時期,官吏腐敗,苛捐雜稅嚴重,民不聊生,所以起義的隊伍很多,其中方臘的起義隊伍聲勢最為浩大。

方臘在南方起義,軍事實力很強,鬥爭的堅決性也始終如一,寧敗不降。方臘後來戰事失利,被官軍圍困杭州的惡劣情況下,宋朝打算招安他,他卻堅決不受招安,抵抗到底。

所以,宋江和方臘的政治訴求和起義的堅決性不同,即使兩人聯手對抗北宋,也不能形成合力,反而容易被宋軍實施“招安”政策,進行分化。宋江肯定欲受招安,方臘則堅決不受招安,那兩人必然會因政治分歧產生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進而導致兩人互相猜忌不滿,進行內鬥,最終兩敗俱傷,被宋軍漁翁得利。二人聯手抗宋,必以失敗告終。



三 宋江和方臘起義的軍事戰略不同

宋江打仗始終擺脫不了流寇習氣,四處出擊,劫掠為主,以遊擊作戰方式侵擾州縣之後,並不據為己有,地盤範圍並沒有隨之大肆擴張。

歷史上的宋江更是如此,帶領三十六人起家,多次以少勝多擊敗官軍,侵襲州縣,橫行於山東、河北、江蘇周邊地區,但並沒有一步一個腳印的完全佔領這些州縣地區,只是搶完就跑。

所以,宋江的地盤有限,人數有限,最怕大集團軍對正面對抗。

但怕什麼總會來什麼。宋江率眾前往江蘇時,遇到海州知州張叔夜以數量眾多的官軍埋伏圍困。宋江既沒有另外的援兵,也無路可逃,就只能投降了,起義失敗。

而方臘與其不同,方臘軍隊龐大,以陣地戰為主,攻城拔寨之後,便佔為己有,迅速擴張自己所控制的地盤。有了足夠的地盤,就控制了大量的耕地,軍隊的後勤糧草供應就有了保障,所以軍隊發展到幾十萬的數量。方臘憑藉不斷擴張的勢力範圍,才有了稱帝“聖公”的底氣和資本。

所以,宋江和方臘如果聯手抗宋,光是怎樣打仗就要鬧矛盾,走向決裂。宋江有游擊戰的勝利經驗,自然堅信游擊戰才是最好的軍事戰略;方臘則有陣地戰的成功經驗,當然更有底氣堅信陣地戰才是做大做強的方式。

兩人都是“寧為雞頭,不做鳳尾”的一方起義首領,自然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不願服從他人,所以未打仗,就已矛盾衝突了。

從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就是所謂的“一山不容二虎”。

如果宋江和方臘兩人聯手抗宋,不僅不能形成合力推翻北宋,反而會彼此掣肘,內耗嚴重,加速兩人起義的失敗進程。


[關注作者,感悟深層次的文化解讀]


西詞上仙


我是雲中,來回答的你的這個假設性問題。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政治環境,宋江方臘時期處於北宋末年了。當時是宋徽宗趙佶執政,這是一位信奉道教的皇帝。興建道觀追求窮奢極欲的豪華生活,政治上聽重用奸臣蔡京童貫只輩迫害忠良形勢一落千丈。

在這樣的腐敗環境下奸臣當道民不聊生,於是各地農民起義相繼爆發,而起義的隊伍中以山東河北一代的宋江,與南方浙江安徽一帶的方臘起義軍為最大規模。而且這兩方起義隊伍中又頗多驍勇善戰的能人異士。



都是被逼無奈對當時的朝廷失望心懷怨恨,所以說起義的隊伍無論將士還是士兵,上下同心對抗的方向是一致的。

再看當時的朝廷,因重用奸臣,大量忠臣良將遭到排擠殘害,軍隊整體上缺乏戰鬥力。最為主要的是當時的朝廷賣官鬻爵不得民心。

宋徽宗坐鎮開封,如果此時,宋江若能與方臘聯手,是具備了地利人和的成功因素。對開封可以行成南北夾擊的態勢,有相當大的把握,可以與當時的朝廷相抗衡。樹起義旗一呼百應,推翻宋徽宗腐敗的朝廷不是沒有可能。



唯一的一點不利因素,就是不論北方的宋江,還是南方的方臘。雖說是被逼無奈,不滿朝廷的腐敗統治揭竿而起,但起義的人們,也僅僅是為了能夠獲得朝廷的公平待遇,在人們心中,並沒有想著推翻當時的政權。

再者梁山與方臘,當時都被官方城之為賊寇。這在老百姓心中,是不正統的代表。所以即使老百姓支持起義隊伍,也只是希望朝廷有所改觀,而並非建立新的政權。這一點,是不利於起義成功的致命因素。



再次,中國的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宋朝也不例外甚至達到了頂端。忠君愛國的思想,在當時也深入人心,後期崖山海戰十萬軍民,寧願跳海也不做亡國奴就是個例子。常說宋朝重文輕武,但並不缺乏鐵骨錚錚的民族脊樑。

最後,綜合以上所述,儘管北宋處於政治腐敗的末年,從軍事、政治、人心等因素來看,宋江方臘等起義之輩,似乎擁有獲勝的可能。但整體綜合分析,羸弱的北宋,也不是一兩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就能隨便打垮的。



孟子的天時地利人和,上面假設的時候,我只說了地利與人和,沒有說天時。歷史的前進潮流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也就是常說的天道天數吧。非人力而能左右。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戰況連連敗退,結局被海州知府張叔夜伏擊,宋江被俘,起義以失敗告終。方臘遭到叛徒出賣也被殺害,起義同樣以失敗告終。

《水滸傳》中是小說演繹,歷史上真實的宋江面對朝廷的招安,一直是拒絕的。

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參考。


雲中之筆


這個實在不好說,變數過多了。

首先來看看梁山和宋江,

第一,梁山英雄雖多,但其實也是一幫愛打架的人湊在了一起而已,有真正的武功和本事的人沒幾個,而水滸傳中把梁山描寫得如此厲害,其實並非事實,至少,梁山的軍事實力是遠不及方臘的,興盛時也不過幾萬人而已。

宋江,是一個權利慾極強的人,自從他坐上領導位子,梁山內部的排擠異己的情況就發生了,比如,林沖就被邊緣化,而且被邊緣化甚至之後默默無聞的大有人在,要不是後來徵方臘,很多人的名字就消失了(當然,研究表明,其實宋江並未徵過方臘),而且宋江上山的出發點和之後的一些事情,表明宋江是一個有著強烈封建禮教而卻沒有大志的人。

第二,方臘在某種意義上講,出自草根,而且是深受迫害的階層,他起義的目的絕不僅僅是佔山為王,這從他起義後不斷向外擴張並且不斷的壯大自己就可以證明。而並非宋江那樣偏安一隅等待詔安的思想

綜上所述,如果兩方合作,大致會出現以下問題:

1.雙方誰主導?定會有一番爭鬥

2.理念上的差異,會使雙方因為目標不同而產生分歧甚至於分道揚鑣

3.即使勉強合作,求同存異,在有一定結果後(初步或者階段性打敗宋朝)也會在權力,理念,利益上產生更嚴重的矛盾,就好比李自成和張獻忠。

陋見


西周之Hans


觀點,宋江與方臘聯手很難撼動北宋王朝,這就要說到中國文化中的領導者們,是否具有統治國家的能力和實力。


先來分析一下這兩個傢伙是否能在一起

宋江的實力,當時作用八百里水泊,將領有108個,總兵力幾萬人,這樣的實力,稱霸一個地域是沒有問題的。他們所用的戰術,類似於游擊戰,打一個地方迅速退回,速戰速決,強點金銀珠寶糧食,就退回了梁山地區。

方臘的實力,地盤非常大,涵蓋江浙地區,文武強影數不勝數,總兵力有十幾萬人,雖然有這麼多兵力,但方案來說,擴張的速度比較慢,但穩紮穩打,一點一點的擴張,最後也就佔領了魚米之鄉,這樣也就成就了他身披龍袍,設立文武的基礎條件。

這一看,再結合他們的背景就發現很矛盾,宋江的人一般是來源於官府走投無路上山做匪,而他們更清楚如何來管理一個地區,但卻沒有這樣做,更將是一盤散沙,格局一方心安理得。

反觀方臘,農民出身卻有很強的眼光,戰略戰術比較清晰,緩慢擴張,使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大。

這麼一分析,就發現他們好像搞反了,但同時證明了宋江的眼光並不十分遠大,結合他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他的氣度還不夠管理一個國家。

所以說,他們聯合起來,誰來做老大?誰有指揮權?這樣怎麼打?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是相互矛盾的,左言之,他們不可能在一起,因為沒有共同點。

聯合起來的實力能否戰勝北宋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歌劇一方的面積大小,就可以得出結論,蛇吞象是基本不可能的,北宋的面積應該在打十倍以上。

先說軍隊實力,宋朝的軍隊之所以能夠對抗彪悍的遼國鐵騎和陰險的金國,那他們的實力絕對是有的,北宋有著名的韓世忠,岳飛,這等高級將領,那證明整個宋朝應該與其實力相當的大有人在。

雖然梁山這邊有關勝,呼延灼,秦明,徐寧,等一些朝廷的軍事將才,但從梁山的發展來看,他們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雖然有吳用公孫勝,這些善用計謀的七彩,但沒有兵力的情況下,他們的思想也就無從實現。

對於方臘來說,雖然有鄧元覺厲天潤龐萬春這一類的狠角色,但他們都是莽夫之輩,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訓練,大兵團的陣地戰打不成。

兩軍對壘,需要長時間的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地盤越大人就越多,兵力也就越充足,尋常老百姓喜歡打仗嗎?肯定不喜歡,但他們要選擇一定會選擇宋朝,畢竟這對他們來講這是政府,所以群眾基礎,宋江和方臘都是不具備的。

如果宋江和方臘與北宋同時存在,那麼,松江和風浪一定會因為管理權而自相殘殺,因為他們的階層有很大的差別,有管理能力而無兵權,有兵權但無管理能力,這一點上是一個十分矛盾的問題。

總結,能夠扛得住北方入侵,同時面對幾個地方土匪,北宋王朝都能扛得住,可想而知,他們的實力絕非是能夠輕鬆撼動的,加上宋江和方臘根子上的短視,所以對他們而言,聯合起來也無法戰勝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