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在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為何還能有很多人喜歡?

CarKei


方圓論壇在線

嚴格來講,三國時期的正統政權並不是劉備的蜀漢政權。而是曹魏政權。原因也很簡單,司馬炎建立的晉朝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晉朝的建立又是篡取的曹魏政權而建立的。所以自然而然曹魏就成為了三國時期的正統政權。那為啥作為三國時期正統政權的曹魏在後世名聲沒有蜀漢大呢?而三國時期第二大政權東吳,更是成為了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宣傳的原因。

蜀漢之所以能被世人所熟知。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三國時期的正統政權,代表著三國時期正義的一面。究極原因還是因為三國之後小說演義以及民間故事的不斷渲染所導致的。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社會上蔓延起一股“尊劉貶曹”的風氣。在這股風氣之下蜀漢的地位和影響被無限拔高。而曹魏和東吳則淪為了蜀漢的配角。之後無數的小說橋段以及民間故事都應運而生。而在這些故事中,蜀漢永遠都是正面角色。

直到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民間故事和三國史實為框架杜撰出了一部經典的三國小說《三國演義》。此時推崇三國蜀漢劉備的潮流更是達到了一個巔峰。在羅貫中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處處可見羅貫中對於蜀漢的同情和偏袒。蜀漢在羅貫中筆下儼然成了三國的主角。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的時候也加入了一些個人的情緒。他在小說中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

正因為有了這許許多多推崇蜀漢劉備的的小說故事。才導致很多人被潛移默化的影響開始同情蜀漢。實際上三國時期如果來劃分一下三個國家的實力強弱的話,蜀漢是最弱小的一個國家。之所以曹魏會第一個滅亡蜀漢。一方面是柿子撿軟的捏。另一方面,雖然蜀漢實力比不上東吳。但蜀漢很有進取心。這一點是曹魏所忌憚的。不想東吳因為深受世家大族的掣肘。孫權只想著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相對而言東吳對曹魏的威脅並不直接。兩相比較之下,蜀漢自然是第一個要被曹魏滅亡的對象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劉備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領導蜀漢人民,披荊斬棘,興復漢室,在他的統領下,蜀國漸漸變得強大起來,人民都歸順他,他之所以能夠收攏人心,是因為他不僅有膽識,而且還有高尚的人格,他不似其他君王那樣,通過武力來鎮壓人民,讓人們生活在恐懼之中,相反,他運用儒家的治國之法,以德服人,從不濫殺無辜,對人民百姓充滿愛戴,這樣的一位君王,建立的蜀國,人民又怎麼會不喜歡他呢?

劉備是三國時期的蜀漢皇帝,字玄德,他的家鄉是涿郡涿縣。他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勝的後代。劉備小的時候孤苦貧困,做賣草鞋的生意養活自己,但他胸懷大志,想著有一天能成立自己的國家,救處在戰爭混亂,飽受飢苦的廣大老百姓,讓世間太平。後來他與張飛、關羽在桃園拜成了兄弟。因為打敗了黃巾軍,立了大功,所以朝廷就給他封了個官做,擔任安喜縣的縣尉。在沒有請出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他曾跟隨過公孫瓚、曹操、劉表、袁紹等人,寄人籬下,但他臥薪嚐膽,等待時機翻身,也一次次的離開,一個個的君主。在公元207年的時候,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做了他的軍師。在諸葛亮的指揮下,他們率軍取得了荊州、益周、漢中等地。從此以後,劉備結束了依靠他人的政治生涯。在公元221年,建立了蜀漢國,當上了皇帝。

劉備能夠成功的當上蜀漢國的皇帝,跟他的性格特點是分不開的。為什麼蜀漢最早滅亡,還有這麼多人喜歡?現在大家就和小編一起分析總結一下,劉備有哪些性格特點。他的性格特點大致分為三個方面。

仁政愛民的思想。劉備身上最明顯的性格特徵是他仁慈的政策和熱愛人民的思想。在劉備當政時期,“上報國家,下安黎民”是他一貫的作風。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的時候,就立下誓言,“齊心協力,報效國家、熱愛人民!”在沒有請到諸葛亮幫助他的時候,它的力量非常渺小,就他自己一個人,可是不管到了哪裡,他用的政策都是仁慈的,也是熱愛人民的,因此也受到了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劉備在新野安營紮寨的時候,就被當地地的百姓編歌來歌頌,新野的牧業能夠豐盛,是因為劉備,劉皇叔來到了此地。在曹操率軍追殺他的時候,後面有曹操的追兵,前有江河阻擋,可是劉備寧願被追兵趕上,也不願拋棄黎民白姓,獨自逃跑。他與100多萬的群眾走走歇歇,走走歇歇,一天只能走十幾里路。最後被曹兵追上了,丟了夫人,丟了他的孩子阿斗,夫人也投井自殺了。他的作為都和其他的君王任意屠殺百姓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備的忠義精神也值得讚揚。劉備的這一輩子可以說是為忠義而生的,也是為忠義而死的。劉備的忠義精神是他的主要性格特點。三國演義的第一章就是寫的桃園三結義,他與關羽張飛結成了兄弟以後, 三個人一起出生入死,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精神另世人感慨萬分!在三國這段歷史上留下了感動人的佳話!他們的結義比親兄弟還親,忠義精神超出了一般的拜把結義!嗯哼在那個自私自利、戰爭混亂的年代,這種精神更顯得寶貴。劉備把這種忠義的精神還能發揚光大,每時每刻處處找尋人才,得到了很多有志之士的幫助,在他身邊聚集了很多,武功高強,才華出眾的人才。

國家逐漸壯大,英雄輩出。 感人的故事也層出不窮。在襄陽的長坂坡,趙雲趙子龍忠心保護夫人和孩子阿斗,在百萬曹軍的大營裡進進出出,殺死了50多名曹軍的大將,救出了劉備的二夫人和孩子阿斗。劉備心疼趙子龍,生氣摔了自己的阿斗,這樣的忠義之舉也令趙子龍感動。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華,在寒冷的冬天三次真心的登門拜訪,也令諸葛亮感萬千,諸葛亮終於答應幫助劉備,任蜀漢國的軍師。趙雲諸,葛亮等人,也深感知遇之恩,從此一心一意跟隨劉備。這也跟其他各路軍隊之間,那種自私自利、互相使奸的處事方式全然不同。

劉備也是一個有膽有識、胸懷廣闊足智多謀的人。劉備不懼任何困難,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存,而且機智勇敢,能靈活應對各種危險。在曹操煮酒論英雄的那一章裡講到,劉備深深知道,在別人的屋簷下生存,一定要能屈能伸,機智應對,才能保護好自己,才能有機會翻身。所以他在曹操身邊,也都是在後院種花種菜,翻土施肥,養魚玩鳥,什麼事兒都不問,慢慢等待時機翻身。曹操善於猜別人的心思,他的疑心非常的重,當他說到當今誰能被稱英雄的時候,劉備機智的借打雷的聲音,假裝震驚掩飾過去,巧妙的保護了自己,沒有讓曹操猜到自己的胸懷大志。所以也沒有被曹操加害。

劉備是一個賢明的皇帝,他仁慈的政策,愛民的精神,養賢納士的作為,在這個戰爭不斷,社會混亂,民不聊生,群雄並起的年代,特別能受到貧困疾苦,飽受戰爭蹂躪的百 姓的愛戴和擁護!也是作者羅貫中心目中英雄形象的體現。 其實劉備和曹操都是胸懷大志的人,也是都稱霸一方的英雄人物,也常常被人們拿來論比。他們的不同,其實也就是一個是仁慈的君王,一個是暴戾的君王而已。由於這篇小說的作者,羅貫中先生在劉備身上描寫的過於理想化,反而令人感覺不太真實。但無論怎麼描寫,在那個時期,劉備的形象一直是賢明的君王、仁慈君王、熱愛人民的君王、胸懷廣闊的君王,從古到今被人們傳頌和愛慕!

總之,小編覺得從古到今統治者只要能為人民服務,熱愛人民,為人民著想,以人民的利益為重為,就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歌頌。比如,咱們的習大大習主席,就是處處為人民著想。整治貪汙腐敗,掃除黑惡勢力,為人們提供美好的生活環境。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和擁護!

三國亂世,劉備愛民如子,百姓是他爭霸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助力。贏得百姓的心也就成為亂世的勝利者,劉備帶著十萬百姓一起走,不是殘忍是責任,也是自己逐鹿天下的雄心。











Zh上善若水W


蜀漢能成為大家喜好的對象,是有歷史根源的

唐朝時期

對三國的評價比較中肯,尤其是唐太宗評價曹操。劉備和孫權在唐朝時期也並不認為是梟雄,而是英雄。

南宋時期

才開始對蜀漢進行吹捧,原因也很簡單,偏安一處,且擔負漢家衣冠之重任。所以需要蜀漢,好在民間樹立起反對“暴政”、“篡權者”的一面旗幟。

元明時期

忠義則是元朝統治階級與漢民們共同所需的,所以元末明初時期,《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剛好也是這時候出現。

而且關羽,宋朝時期抑武揚文,因此是被貶得很低的。反而是元朝時期,被元朝統治階級樹立起來的一個忠義形象,元朝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開始由皇帝祭祀,民間則認為關羽可以滅妖除怪。

到了清朝

因為漢族民間已經比較推崇關羽,為了維護統治,清政府入關之後,先是在各地八旗及綠營駐軍中建立關帝廟,並允許用黃瓦。到了後來,為了穩定統治蒙古和西藏,清政府與藏傳佛教一起,將關帝說成是藏傳佛教的護法格薩爾佛。並加封為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等稱號。

也因為清朝時期藏傳佛教的宣傳,關羽開始與觀音菩薩同列,有時候也能在一些寺院中發現關羽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為清政府的多次加封關羽,使得他能與孔子並列(孔子為文聖,關羽為武聖)。因此民間認為關羽可以斬妖除魔、勸善懲惡、指點迷津、護國戰神、救人濟世、為民伸冤、治病,科舉考生也要祭拜關羽.江湖綠林幫會認為關羽披肝瀝膽、超越血緣,加以崇拜。——(參考荊學義《經典的傳播:關羽形象傳播研究》)

清末民國時期

在這一百多年裡,戰爭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日本的全面入侵,大量的漢奸走狗肆意橫行於九州沿海。因此民間和政府對岳飛是推崇極致(“岳飛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孫中山),而同樣雖然偏安於川蜀的蜀漢政權,但它所展現出來的不屈,也是國民黨政府宣傳機構所必備的課程。

所以那段時間,岳飛的劇以及關羽和趙雲的劇,流行於大江南北,成為中國人心中崇拜的對象,也成為一種堅持抗日的精神寄託。

到了今天,雖然網絡或者影視劇開始正視三國時期,比較中肯地評判。可劉備和他的部下們,屌絲式的逆勢,以及共同打天下時的不離不棄,又成為觸動很多年輕創業者或年輕人的心中那份幾百年來塑造的魂。


史之為用


蜀漢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很大程度上是被《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所渲染的“忠君”、“正統”的思想幹擾了;另外再加上“評書”、“戲曲”等藝術形式的推波助瀾,讓劉備和蜀漢的形象被過度美化了。

三國裡按照能力和胸襟排名,曹操屬於一流,孫權屬於二流,劉備屬於末流。

劉備是三國裡最假仁假義的人,是名副其實的“戲精”,打著自己“中山靖王之後”的招牌,到處招搖撞騙。

服關張於懵懂之際,納趙雲於非常之時,逢場作戲、哭哭啼啼簡直不要太無恥。

曹操賞識他,他暗懷陰謀詭計;呂布接濟他,他私藏覬覦之心。孫權救他於危難,他包藏禍心;劉璋邀他於落魄,他乘虛而入。

借荊州,有借無還;去西蜀,鳩佔鵲巢。

籠絡結拜兄弟時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但是見到年輕熱辣制服誘惑的孫夫人,立馬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還遺傳給了他的白痴兒子。

籠絡勇將趙雲的時候說:“為吾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是實在人:“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怎奈阿斗經不起折騰,本來紅光罩身的運氣生生被摔成了白痴。

一言以蔽之,“老天有眼,報應不爽”,對蜀漢有好感的人群裡,怕也有不少同情者吧:一手好牌,被劉備打的稀爛!報應!


嘚吧一下


蜀漢作為東漢的延續,打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因此也得到許多人的認同。

另外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中對於蜀漢的描述尤為突出,基本上是圍繞劉蜀來的。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等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基本上講的都是蜀漢的故事。

桃園結義的義氣,三顧茅廬真心誠意,過五關斬六將的勇猛,火燒赤壁的智慧,樂不思蜀的笑談等等一直影響著後人。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黃忠等等蜀漢著名人物的名氣一直延續至今。

而另外的魏和吳在《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相對較少,所以流傳下來的故事相對就少了許多。

所以蜀漢雖亡,可是名氣卻大,喜歡的人自然不會少了。





奔跑的蝸牛灬


與其說很多人喜歡蜀漢,倒不如說喜歡蜀漢中的一些人,比如諸葛亮、關雲長、趙子龍、張飛等等。確實在三國爭霸中,蜀漢是最早滅亡的,至於為什麼大部分喜歡蜀漢,我覺得有以下3個原因。

1.大家對弱者都有憐憫之心,更喜歡底層創業成功的人。



蜀漢的老大劉備雖然是漢室後裔,但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底層群眾。他的祖宗中山靖王喜留戀群花之中,並且格外的能生育,至少生了百十個兒子,但是能繼承位置的卻只有一個,那麼這些剩下的孩子們就只能深入群眾,從基層開始發展了。至於劉備的這一支生活如何,他的老祖宗中山王只能說,我只顧生前榮華,哪還能管得了之後的洪水滔天,只能讓你們自己去奮鬥了。所以劉大耳的成長史格外的艱難,對比起宦官家庭的曹操,雖然沒有了被人鄙夷的目光,但是卻沒有了啟動資金和追隨的眾多宗族子弟。哪怕孫吳政權都經過了父、兄兩代統治發展,要人有人,要兵有兵,而且身為將門世家的嫡系,比起劉備那稀薄的皇室血統來,不知道要強上多少倍了。而且劉備的手下大部分也出生寒門,先說諸葛軍事,雖是世家子弟,卻需躬耕農田,兩兄弟雖是武將,但一個是小地主,一個是小商販,在漢朝還是屬於最底層,馬超雖然是將門世家,卻也是個家破人亡的落魄諸侯,比之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崛起史,無疑劉備的創業可謂是路途坎坷、顛沛流離,更有看點,充滿了太多的機遇,而且他自身足夠努力。

2.蜀漢老大的仁義招牌讓大家更愛戴。



首先桃園三結義的誓詞就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做安喜縣尉時,稱劉備“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陶謙臨終,以徐州相讓,劉備固辭,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劉使君若不領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新野百姓的謳歌道:“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劉備被迫向襄陽撤退,新野、樊城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等等還有很多劉備仁義的示例。可以看出劉備在群眾的心裡那可以仁義之君。劉備的仁義招牌在三國中打的是最響亮的,人們誰不喜歡仁義的人呢。而反觀曹魏創始人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逼死伏皇后,在百姓心中視為曹賊,可見不收待見。早說東吳孫權,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人們向來對這類人有著不同的成見。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劉備的仁義確實籠絡了不少人心。

3.蜀漢的文武更具有鮮明個性。



諸葛亮的智慧,關雲長的忠義,張飛的勇猛,一身是膽的趙子龍等等文武各個有鮮明的特點。在三國的故事中更是隨口道出,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布八陣圖、空城計、揮淚斬馬謖、七擒孟獲等等很多展示孔明的智慧的案例。關二爺更是後來的武聖了,更是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更是威震華夏。猛張飛一聲大吼,嚇退曹操大軍,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出。蜀漢的文武大將的事例更是讓人們津津樂道。而反觀曹魏和東吳,大將也不少,但是讓人們記住的不多或者是印象很少。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大家喜歡蜀漢的主要原因。最後特別想把蘇軾的詩搬出來默唸一遍。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記住那些可愛的人


答:益州人民不喜歡蜀漢!

《三國志·譙周傳》:於時軍旅數出,百姓雕瘁,周與尚書令陳祗論其利害,退而書之,謂之仇國論。

譙周認為蜀國國力太弱,討伐別的國家,簡直是徒勞無益,不但不能削弱別國國力,反而削弱自己的國力。所以譙周在《仇國論》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句話:“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

意思是:大國的能力強,就可以討伐別的國家;小國的國力弱,就應該體恤人民的疾苦,壯大自己的國力,使人民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方能成為大國,振興漢室。

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箭,不要輕易出擊。

可見,蜀漢政權在益州人民眼裡已經是搖搖欲墜、土崩瓦解的了……特別是當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之際,譙周大放厥詞:“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

無論是魏、吳,反正就是投降,為什麼不投降魏呢?還能二次投降嗎?最後還是投降魏。因此,投降已經是蜀漢政權的主流民意了!

沒有人喜歡蜀漢。


中行偃1


認證考核答題

關於三國的歷史,好多人耳熟能詳,而蜀漢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爭奪天下的時候,勢力最弱小,但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卻沒有把實力最強的魏國曹操作為演義主角,而成就較低的劉備,卻為廣大的讀者群所推崇,喜歡呢

當劉備起事之初,勢單力薄,得到諸葛亮後,如魚得水,自此事業蒸蒸日上,憑藉諸葛亮的智謀,關張趙馬黃一幫武藝高強的人才,經過奮鬥,有了自己的一片根據地。然而強大的對手曹操和反覆無常的東吳,虎視眈眈,威脅國家的安全。雖然,經過發展劉備集團壯大,和他國抗衡,最終三國鼎立,但是最後卻成為第一個滅亡的國家,退出三國舞臺。

為什麼在諸多歷史學家的筆下,尤其是三國演義,劉備作為最主要的人物,展開了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戰爭場面,矛盾衝突,即便曹操,孫權都不同程度展示過他們的精彩瞬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天時,孫權佔據江東富庶之地,得利於地利,劉備通過攜民渡江,到西蜀之後,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得人和。

所以沒有蜀漢這個政權,三國故事就沒有那麼精彩,蜀漢有一組文臣武將與君王的傳世佳話,人們一提兄弟情義,總要說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劉備仁義,以下可證:糜芳叛變,關羽敗走麥城,哥哥糜竺請罪,劉備沒有遷怒,關羽千里走單騎,義無反顧。

而劉禪昏庸無能,樂不思蜀,人們在嘆息之餘多的是傷感同情,姜維的失策和最後的挽救也是多的遺憾,恨的是司馬家的兇殘。總之,蜀漢的結局雖然悽慘,但留給後世的歷史卻是可歌可泣的。


山谷大師


漢末三國,是個精彩紛呈、英雄輩出的年代。蜀漢偏安一隅,綜合實力在三國當中是最弱的,僅傳二世而亡,但卻圈粉無數,在笑談君看來,這不僅僅是羅貫中先生《三國演義》的功勞,和劉備、諸葛亮等人的為人也有很大關係。

1、劉備的創業精神,百折不撓

劉備從184年黃巾起義時起兵,到赤壁之戰後的209年才有自己的基業,足足25年。

這麼多年,劉備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從老家幽州,跑到了南邊的荊州,部眾多次被打散,妻小多次失陷,當真是創業維艱。

劉備白手起家,面對這麼多挫折,換了普通人,早就放棄了,而劉備就是靠著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撐了25年,算是大半輩子,事業才有起色,不得不佩服。

2、劉備所倡導的仁德,在亂世當中彌足珍貴

對比三國之主,曹操自然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有屠戮百姓這個汙點;孫堅孫策,英雄豪傑但是短命,孫權左右逢源,關鍵時刻背信棄義。

劉備則是寬厚仁德,正史裡的劉備,身經百戰,但戎馬一生,沒有使用過屠城、放水灌城的手段,因為他有一顆愛民之心。攜民渡江之時,劉備放棄了最佳撤退時機,也要和百姓一起走。

劉備也善待部下,徐庶天下大才,因為母親被曹操擄走,劉備沒有強留徐庶;黃權整建制投奔曹魏,劉備沒有為難他的家屬,所以,後來季漢滅亡之際,黃權之子黃崇感念恩情,甘願戰死沙場。

亂世當中,爾虞我詐、利益為先,劉備的這種品質,實在是可貴。

3、劉關張兄弟情誼,感天動地

正史中,並沒有桃園三結義,但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不是兄弟,勝似兄弟。

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很早就追隨劉備,前期劉備那麼悲慘,三人始終不離不棄,其實以關羽、張飛的本事,如果投靠其他主公,早就榮華富貴,享受不盡了。

關羽中途不得已降曹,曹操極其優待,想要收為己用,然而關羽斬殺顏良報恩,之後掛印封金,拜書告辭,此等忠義之心,連曹操都對此敬佩不已,令部下不得追趕。

關羽死後,年過六旬的劉備,親自掛帥,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且關羽、張飛二人的後代,也為蜀漢盡忠流血,關興深得諸葛亮器重、張遵隨諸葛瞻戰死綿竹……

4、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楷模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開始起飛。

然而蜀漢的巔峰一閃而逝,失荊州、丟三郡、敗夷陵,蜀漢中青代人才傷亡殆盡,留給諸葛亮的完全是個爛攤子,“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出將入相,一個人挑大樑。身邊沒有五虎將,沒有龐統、法正,後主又不思進取,頂著這麼大的壓力,諸葛亮五次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世楷模。

劉備、諸葛亮之間至誠的君臣關係,是後世絕大數君臣都做不到的。

總的來說,在蜀漢政權裡,我們更能感受到那一股人情味,更能感受到君臣之間的至誠相待,也更加緬懷那些逝去的英雄,對他們的壯志未酬感同身受。


歷史都付笑談中


你好,我是趙COCO,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1、首先三國演義是尊漢抑魏的,設定就是這樣,總是支持好人多一點。我想大家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會為諸葛亮的死而流淚,會為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而惋惜嗟嘆,會為趙子龍的七進七出而興奮不已、拍案叫絕。但絕不會稱讚曹操的望梅止渴、借掌糧關人頭的機智。因為作者就是這麼設定的,設定曹操就是一個白鼻子奸臣,大漢才是正統,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劉備等人是匡扶漢室、替天行道。

2、人物刻畫上,劉備成了仁義的代名詞,諸葛成了智慧的代表,關羽那是義氣的化身,趙雲是智勇雙全,忠肝義膽!反正蜀國都是正義的、智慧的……;而魏國,老曹是陰險的、狡詐的,事實上哪個君王不是如此,司馬是隱忍的、艱險的,但他那是被時勢所逼的,若太過鋒芒畢露,老曹早殺他了,曹丕和他老子差不多!說說吳國:周瑜小心眼……可能嗎,吳國水軍大都督,沒有氣量,孫家會那麼信任他嗎!事實上,赤壁之戰,諸葛壓根沒怎麼參合,都是老羅加進去的。魯肅,真的有那麼憨直嗎?還不是為了孫劉聯盟,他不睜隻眼閉隻眼,聯盟怎麼維持啊,大智若愚!並且蜀的篇幅也更多,因此主觀上引導大家更關注更喜歡蜀。

3、官方的宣傳,其實從蜀國的基本屬性開始,他就符合中國古往今來的主流社會道德觀價值觀。反過來曹操也好孫權也好,除了一部分客觀功績以外,他們的主觀動機是違背中國的主流價值觀道德觀的。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劉備才是符合古代統治階級的法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