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中国人把什么天天挂在嘴边上?这个问题,你肯定回答不上来。答案是滦平人的母语,也就是普通话。滦平,好多人没有听说过的塞外小县。滦平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位于承德市西部,处于京、冀、内蒙古的省市“金三角”交汇点,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是沟通京冀蒙的交通要冲。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金山岭长城就在滦平县境内。更重要的是,滦平县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是中国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从北京自驾出发,向着东北方向穿越11座隧道才能到滦平。滦平,若是古代,此路何其艰难。出京承高速公路口金沟屯段,一块“普通话语音标本采集地”大型标牌赫然入目,似乎在宣告这里,曾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金沟屯镇金沟屯村是承德市第一大村,1800多户人家,6000多口人。在滦平,每50个人有1个来自金沟屯村。置身滦平,犹如身处播音员中间,上至九十九的老人,下至刚会走的儿童,人人张口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为普通话就是他们的母语。在中国,大部分人说普通话,都带着金沟屯口音。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那是1953年的春天,10岁的郝润德正在金沟屯读小学三年级,课上到一半,校长领着两个夹着皮包的陌生人进来,默默地在教室后听了大半节课。下课后,他便被单独叫过去,这两人问了他一些问题,还让他念了一首诗。时隔多年,郝润德一字一句背诵了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郝润德一样,当年14岁的白凤然也是被叫到办公室的学生之一,他说:“两人天南海北地问了我一通,我就回答。他们又随手抽了一份报纸给我,念完之后,又念了课文。”听小学生读课文,两位专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记录,有的地方还让他停顿一下,把某个词重读一遍。读完之后,两位专家夸奖他:“读得不错,你们平时在家里说话也是这个口音吗?”白凤然点点头。滦平都是这么说话的。像这样的采音对象,两个陌生人在村里找了7位。两位陌生男子走后,关于他们的故事还在村中传了一阵,后面也就慢慢湮没在岁月之中了。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金沟屯的村民都不知道这两个从北京来的年轻人,到底来做什么。后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当年的事情也慢慢明朗起来——原来,两个陌生人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因为66年前的那件事,曾做过41年的中学语文老师的白凤然也不时接到一些新“任务”。在2013年,白凤然还参加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的采集,是当时年龄最大的参与者。2018年9月,白凤然更是登上央视《开门大吉》栏目,讲述自己和普通话的故事。用滦平县副县长孙立侠的话说,白凤然已经成为滦平普通话的代言人了。老村长姚凤元说,自己偶尔跟白凤然在内“语音七老”重聚,他们都不免感叹,自己无意中做了一件有着如此重要意义的事情,“因为普通话的推广在国家各方面的建设上,都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为什么是滦平?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做出迁都北京的重要决定,并下令将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在该命令之下,滦平一带成为了无人区,此后200多年杳无人烟,当地的方言基本消失殆尽,为后来北京官话的发展普及提供了沃土。直到大清国入京,王公贵胄和有功八旗官兵,奉旨“口外建庄”,来到古北口外建立“皇庄”“王庄”和“旗庄”,才重新为此地带来人气。为了便于朝廷与地方间交流联络,清政府便在滦平大力推广“北京官话”,从那时起,滦平人的口音便成为“北京官话”,几乎不受北京土语或是东北话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滦平。因地势险要,交通不变,人口流动也相对较小。以满清旗人,行宫驿栈为主体的滦平人。大多子承父业,少量的外来人口音也被慢慢同化。如独立王国般存在的滦平。从清未到民国,哪怕经历战乱,源自北京内城清朝统治集团的“北京官话”也一直得以续存。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早在百余年前,关于中国文字语音的统一规范问题就多次引起论争。俗话说,十里不同音,在我们地域广阔的国家里,让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谈,仍是一项艰巨工程。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体系,并向全国推广。然而,依照何种标准形成最终的规范,众口难调,莫衷一是。在这种背景下,滦平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作为全国规范,普通话需要音节口型顺畅,声调简明,易于分辨,甚至要求语速适中,气流连贯,韵味充足,适于广播、演讲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适合作为推向全国的公共用语。从后来普通话的规范来看,滦平日常的语言非常符合这些标准。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语调比当时的北京话要“硬”一些,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尤其是没有北京胡同里那种儿化音、省字、尾音等发音习惯,易于学习推广。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自此,普通话作为通用语,不再是官方的特权,开始走入千家万户。普通话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这是一个法律术语,着重强调的是“普通话”在国内的“通用性”。普通话的“普通”两字,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也是各民族的主要交际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从来没有指定“官方语言”,就是从这一重大原则出发的。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普通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末。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但当时的推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出现了教员在课堂上说普通话反被撵走的闹剧。史学家周策纵曾谈到1931至1933年在老家湖南衡阳读中学时的一件趣事——那时的老师中,“有一位金先生,年纪最轻,是北大或北师大毕业的。一口卷舌音,儿呀儿的。我们听不懂他的北京话,上了几堂课,大家听不懂,要赶走他。校长说他讲的最标准,我们都应该学。可是他的舌头卷得那么厉害,我们实在无法听懂,结果还是把他赶走了。”梁启超在北京授课,因讲话带有浓重的粤语口音,学生感到极难理解。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来了滚滚客流,对普通话的文化发掘渐成滦平县一项前景可观的“无烟产业”。目前,滦平已经被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普通话体验区”。国内诸多院校将这里定为实践基地,每年会有上千名留学生前来体验和学习。滦平人因为讲一口“普通话”,无形中具备了一种就业优势: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民大会堂就有很多服务员出自滦平;而电视兴起之后,滦平更是为全国众多的电视台输送了大批主持人。如今,滦平县已有好多处以普通话文化为看点的农家游、采摘园、普通话体验一条街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项目。(摄影:刘心杨、长城)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彻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沟屯,全中国人都要和他们学说普通话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