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迁徙记》:故乡、校园、塞外,扑面而来的记忆长河

安宁《迁徙记》:故乡、校园、塞外,扑面而来的记忆长河


安宁《迁徙记》:故乡、校园、塞外,扑面而来的记忆长河


01

作家安宁,山东女子,八零后人士,母校是曲阜师范大学,如今在内蒙古大学教书,已出版作品25部,代表作如《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

而这部《迁徙记》是一部跨越七年的文字整理,讲述的乃是本人从乡村到校园再定居塞外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而对生活的点滴记录,理应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不容动摇。或许很多人觉得,生命本来无常,自己与他人何其相似,压根没有记录的勇气,这反而大错特错。

独特性和唯一性,这才是一个人鲜活的标志。无论你的乡野闲人,还是凡俗俗子,你的年轮走过,总是特别的,即是唯一的,而将这唯一记录下来,便是独特。

文以载道,却更是取悦自己,为了内心的对话而已,希望自己的文字有多少人阅读,能够带来多少社会效果,宛如生娃,只有后人评说,却非有预期效果之设想吧!

正如这部零散的记录,就像时光机刻录那样,定格在那时那刻。你的生命,从开始到现在,就是这样来的,是因也是果。


安宁《迁徙记》:故乡、校园、塞外,扑面而来的记忆长河


02

故乡是什么,乡村又是什么?对于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孩子来说,总觉得这是宝贵的财富。尽管,乡村之中,多是与生活贫瘠窘迫有关,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方村子,更是如此。

但乡野之下,除了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更多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则是童趣。这种童趣在于没有任何压力下的天真无邪。于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农活也会变成娱乐,枯燥总散去,带来无限回忆。

作者的故乡在泰山脚下,村的风俗,村的耕种,村的活计,当经历过之后,就会深深印刻进生命的年轮里。那些野外看西瓜的经历、父亲编织手工的瞬间、父母的唠叨和拌嘴,都已经成为时光不再的印证,而正是这些印证,充盈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光。


安宁《迁徙记》:故乡、校园、塞外,扑面而来的记忆长河


03

人总是要成长,成长就会附带烦恼,也有代价几何。校园,大学校园,总有最美好的记忆,假如有一段恋情的话。

作者的大学校园,曲阜师范大学。这是一座有着特殊情怀和潜质的高校,位于县城之内,学风极其优良,学生大部分要考研。

或许,在每个曲阜师范大学呆过的学子,都有些难忘的回忆吧,西联教室、学工部,还有那曾经的“文明检查队”,专门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一旦情侣被抓现行,只有丢人的份儿了。

每个班,大概都有这样的例子,恋爱中的人们,被羞辱,还要处分。恋爱的时节,岂能这样呢?不晓得,如今的校园里,还有没有这样的“文明检查队”存在了?

如果有的话,是不是太不像话了?


安宁《迁徙记》:故乡、校园、塞外,扑面而来的记忆长河


04

滚滚向前的时间,每个人不能一辈子呆在校园里,天真无邪,总有归于工作中,成为社会人。正如作者那样,她选择了教书,也是一名作家,在呼和浩特,在内蒙古大学。

塞外的生活,回归到镇上,升学宴,人们的状态,都成为作者笔下的流淌的故事,每个善于观察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记录,但这样的记录却是鲜活的。

生命本身就应该如此,充盈、鲜活、有力,无论身在何处,都有细细体察人之为人的内在逻辑,行为背后的初心。唯有如此,才算得上真的活过吧,记忆也会变得永恒了。


安宁《迁徙记》:故乡、校园、塞外,扑面而来的记忆长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