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中國人把什麼天天掛在嘴邊上?這個問題,你肯定回答不上來。答案是灤平人的母語,也就是普通話。灤平,好多人沒有聽說過的塞外小縣。灤平縣,隸屬於河北省承德市,位於承德市西部,處於京、冀、內蒙古的省市“金三角”交匯點,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是溝通京冀蒙的交通要衝。聞名於世的“萬里長城,金山獨秀”的金山嶺長城就在灤平縣境內。更重要的是,灤平縣對中國文化作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是中國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從北京自駕出發,向著東北方向穿越11座隧道才能到灤平。灤平,若是古代,此路何其艱難。出京承高速公路口金溝屯段,一塊“普通話語音標本採集地”大型標牌赫然入目,似乎在宣告這裡,曾是歷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金溝屯鎮金溝屯村是承德市第一大村,1800多戶人家,6000多口人。在灤平,每50個人有1個來自金溝屯村。置身灤平,猶如身處播音員中間,上至九十九的老人,下至剛會走的兒童,人人張口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因為普通話就是他們的母語。在中國,大部分人說普通話,都帶著金溝屯口音。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那是1953年的春天,10歲的郝潤德正在金溝屯讀小學三年級,課上到一半,校長領著兩個夾著皮包的陌生人進來,默默地在教室後聽了大半節課。下課後,他便被單獨叫過去,這兩人問了他一些問題,還讓他念了一首詩。時隔多年,郝潤德一字一句背誦了那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與郝潤德一樣,當年14歲的白鳳然也是被叫到辦公室的學生之一,他說:“兩人天南海北地問了我一通,我就回答。他們又隨手抽了一份報紙給我,唸完之後,又唸了課文。”聽小學生讀課文,兩位專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記錄,有的地方還讓他停頓一下,把某個詞重讀一遍。讀完之後,兩位專家誇獎他:“讀得不錯,你們平時在家裡說話也是這個口音嗎?”白鳳然點點頭。灤平都是這麼說話的。像這樣的採音對象,兩個陌生人在村裡找了7位。兩位陌生男子走後,關於他們的故事還在村中傳了一陣,後面也就慢慢湮沒在歲月之中了。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在很長一段時間,金溝屯的村民都不知道這兩個從北京來的年輕人,到底來做什麼。後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與推廣,當年的事情也慢慢明朗起來——原來,兩個陌生人是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為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範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斗山鄉三地進行了語音採集。因為66年前的那件事,曾做過41年的中學語文老師的白鳳然也不時接到一些新“任務”。在2013年,白鳳然還參加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的採集,是當時年齡最大的參與者。2018年9月,白鳳然更是登上央視《開門大吉》欄目,講述自己和普通話的故事。用灤平縣副縣長孫立俠的話說,白鳳然已經成為灤平普通話的代言人了。老村長姚鳳元說,自己偶爾跟白鳳然在內“語音七老”重聚,他們都不免感嘆,自己無意中做了一件有著如此重要意義的事情,“因為普通話的推廣在國家各方面的建設上,都起到了很多積極的作用。”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為什麼是灤平?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做出遷都北京的重要決定,並下令將古北口外的居民和軍隊全部撤回長城以內。在該命令之下,灤平一帶成為了無人區,此後200多年杳無人煙,當地的方言基本消失殆盡,為後來北京官話的發展普及提供了沃土。直到大清國入京,王公貴胄和有功八旗官兵,奉旨“口外建莊”,來到古北口外建立“皇莊”“王莊”和“旗莊”,才重新為此地帶來人氣。為了便於朝廷與地方間交流聯絡,清政府便在灤平大力推廣“北京官話”,從那時起,灤平人的口音便成為“北京官話”,幾乎不受北京土語或是東北話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方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灤平。因地勢險要,交通不變,人口流動也相對較小。以滿清旗人,行宮驛棧為主體的灤平人。大多子承父業,少量的外來人口音也被慢慢同化。如獨立王國般存在的灤平。從清未到民國,哪怕經歷戰亂,源自北京內城清朝統治集團的“北京官話”也一直得以續存。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早在百餘年前,關於中國文字語音的統一規範問題就多次引起論爭。俗話說,十里不同音,在我們地域廣闊的國家裡,讓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談,仍是一項艱鉅工程。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建立一套規範的通用語言體系,並向全國推廣。然而,依照何種標準形成最終的規範,眾口難調,莫衷一是。在這種背景下,灤平在上世紀50年代初成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作為全國規範,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適合作為推向全國的公共用語。從後來普通話的規範來看,灤平日常的語言非常符合這些標準。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比當時的北京話要“硬”一些,顯得直接、清晰、明確,尤其是沒有北京胡同裡那種兒化音、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易於學習推廣。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自此,普通話作為通用語,不再是官方的特權,開始走入千家萬戶。普通話是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這是一個法律術語,著重強調的是“普通話”在國內的“通用性”。普通話的“普通”兩字,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話作為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言,也是各民族的主要交際語。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我國從來沒有指定“官方語言”,就是從這一重大原則出發的。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普通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清末。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但當時的推行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以至於出現了教員在課堂上說普通話反被攆走的鬧劇。史學家周策縱曾談到1931至1933年在老家湖南衡陽讀中學時的一件趣事——那時的老師中,“有一位金先生,年紀最輕,是北大或北師大畢業的。一口捲舌音,兒呀兒的。我們聽不懂他的北京話,上了幾堂課,大家聽不懂,要趕走他。校長說他講的最標準,我們都應該學。可是他的舌頭卷得那麼厲害,我們實在無法聽懂,結果還是把他趕走了。”梁啟超在北京授課,因講話帶有濃重的粵語口音,學生感到極難理解。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普通話之鄉”的名頭帶來了滾滾客流,對普通話的文化發掘漸成灤平縣一項前景可觀的“無煙產業”。目前,灤平已經被國家語委確定為全國唯一的“普通話體驗區”。國內諸多院校將這裡定為實踐基地,每年會有上千名留學生前來體驗和學習。灤平人因為講一口“普通話”,無形中具備了一種就業優勢: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人民大會堂就有很多服務員出自灤平;而電視興起之後,灤平更是為全國眾多的電視臺輸送了大批主持人。如今,灤平縣已有好多處以普通話文化為看點的農家遊、採摘園、普通話體驗一條街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旅遊項目。(攝影:劉心楊、長城)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徹底服了,塞外小村金溝屯,全中國人都要和他們學說普通話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傢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