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東方巨龍之中國,地大物博,風光秀美孕育萬千瑰麗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中國有著五十六個民族,而這些民族又各有不同,文化背景也深厚,確實是讓人驕傲自豪的事情。

五十六個民族有著八十多種不一樣的方言,每一種方言都代表著一種地方文化,雖然很多方言因為十分古老悠久了,放在今天很多年輕人都聽不懂了。但是傳統文化是中國最為驕傲的民族文化,隨著社會發展,中國走向世界大舞臺,要融合、發展,更要找到一個統一的“國語”供全國人民使用。如今統一使用的是普通話,也有著傳言說當年粵語在競選國語時以一票之差錯失機會。實際上真正最有希望成為國語的是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年競選的事情。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普通話的由來

如今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作為標準音。也以北方話(官話)作為基礎的方言,在此基礎上發展更新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文獻,閱讀作品也都是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作為通用語言。

這個規則從1956年就開始在中國範圍內實行推廣。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國語的推廣是在這時候才發展的,實際上“普通話”這個詞語在清朝末期時就已經有了。據相關文獻記載1902年的時候,吳汝綸就作為代表去日本考察交流,那時候就提到了“普通話”這個名詞。也可得知如今的“普通話”並非後來者創造,也是由來已久。

當今關於“普通話”的由來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說在1912年的時候,北平召開了關於選舉普通話的“中國讀音統一會”。在這個大會上也確定了“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語規則。但是大會上粵語作為參選一方,以一票之差遺憾落選,沒能成為中國的國語。當年參加會議的議員有一半都來自廣東,所以這個說法也一直在廣東流傳。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是否正確呢?實際上查閱了資料還有一些文獻後發現,這個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當年參選的地方很多,每個省有是個名額,並且要根據省份的人口按比例來定。這樣算過來,廣東議員能夠佔到半數之多這個說法本身就站不住腳,更不提之後說粵語一票之差落選的傳言了。

雖然廣東方面持這個說法,但是實際上這個傳言並非完全杜撰,而是要把這個主角換一下,有一種方言它才是差點成為中國國語的方言,那就是南京話。

南京話的發展

南京話可謂是中國歷史上長期的一種官方標準語言。因為明朝就定都在南京,那時候的人們都是以南京話作為普通語言溝通交流的。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而那時候朱棣爭奪了皇位,遷移到了如今的北京定都

。而帶著的十幾萬人中有一半都是曾經生活在南京的說南京話的人。也正因如此,即使遷都到了北京,因為裡面有南京人的原故,南京官話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北京官話。兩者相互融合借鑑、溝通交流。畢竟就連當朝的皇帝都是說南京話,全國各地又怎麼不會流行起南京話的風潮呢?

南京話的影響之巨大甚至在當初還影響到了國外。就比如說,曾經的六朝時期中國傳入日本的語言就是金陵雅語。而金陵雅言作為古代中原雅言正統的嫡傳身份也是中國漢語的標準語言。作為文化的交流,日本學校的漢語教學也是使用的南京話。可謂是文化輸出,並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中國語言的代表。

而這個習慣直到1876年才慢慢變成如今的北京話,與此同時在19世紀的時候美國學生們學習的漢語也是南京方言。後來隨著官方選舉的普通話出現才慢慢改掉了。時間推移到1728年,雍正下令把北京話設置為官話,南京語正式退出“官方語”的角逐。但南京話的影響太大,一時半會也概不了,直到我國拼音文字首位提倡者章先生提出語言統一的想法,最後折中將二者混合,取長補短進化成一個新的融合語言。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南京語評選落敗

而後中國舉辦了語言統一的會議,由蔡元培任職教育總長,並且吳稚暉為其大會的統籌策劃主人。中國選出了八十多位評選會員一同進行普通話的挑選認定。當時教育組織的組成人員大多是以江蘇人為主,

所以評定會員自然也是最多的,共有17個人。所以根據這一的人員分佈,南京話自然是比其他語言更有把握成為普通話的方言。

可是我們都知道,最後成為我國普通話的是北京語。當時大會根據《音韻闡微》這本書作為文字語言的參考。從裡面選擇了6500個字,再由各位委員投票選舉。雖然當時江蘇的委員最多,但是還是輸給了北京話。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那時候爭議依舊非常大,甚至吳稚暉和王照任因此大吵一架,而辭去了自己的職務。選擇北京話作為中國的通用語言在全國實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北方語言字正腔圓,比較好學習和聽懂。並且咬字也更加清晰準確,方便人們日常溝通交流。

再加上北京話已經有了作為全國通用語的一個優勢,使用的人也比較多,自然勝算比較大了。而之前有說過,南京話和北京話融合混合提取過,南京話也有著一定的北京話基礎,這點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投票南京話作為普通話的原因。就像今天,很多人沒有學過南京話,但是也能聽懂一二,因為南京話和普通話很多音調還有含義都是類似甚至接近的。也是相對於其他方言更加易懂的。

再加上委員一大半都是江蘇人,南京話選上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很多人也認為普通話很有可能會是南京話。只是中國朝代的更替,北京話比南京話的使用時間使用的人數更多,更為清晰,慷鏘有力,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使得北京話成為了普通話。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的體現,智慧的凝結。不管是北京話也好,粵語也好,亦或者是南京話,哪種成為普通話都是我們中國的財富。我們不僅要學習普通話,更要保留好自己地區的方言,將中國的語言文化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