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致遠互聯登陸科創板看軟件業的“硬科技”

從致遠互聯登陸科創板看軟件業的“硬科技”

​所謂的數字化,就是要通過雲計算、大數據、AI這些新興的技術與概念,把所有的行業都重構一遍。軟件行業也一樣,首先用這些新技術重構自己,然後再幫助傳統行業實現重構與升級。換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新技術給予軟件行業第二次生命。

國家對於今年6月份開板的科創板的定位是科技創新,堅守定位,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可以說,科技創新的能力是登陸科創板企業的一條硬標準。截止目前,有51家企業登陸科創板,致遠互聯就是其中的一家。

這家成立了17年,從傳統管理軟件走向今天全新的協同平臺,正是“硬科技”的一個代表。它的創新是由內而外,通過不斷的自我更新、迭代,去幫助客戶轉型、升級。在新的時代,給“軟件”這個詞,賦予了新的生命。

技術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數字化的底層邏輯發生了變化

“動盪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盪本身,而是依然用過去的邏輯在做事情。”這是管理大師德魯克的一句名言,也正是當前時代轉折點上所有企業都應思考的問題。

在IoT、AI、大數據、雲計算等多重新技術驅動下,數智時代已經到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方式變得更加複雜、多樣化,一個企業的決策變量由幾種、幾十種變成幾千種、幾萬種,這對於企業數字化升級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

11月8日,“2019中國協同管理高峰論壇暨致遠互聯第九屆用戶大會”召開,這一次大會的主題為“協同·數智運營新動能”,探討在變化和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數智時代,企業應該如何面對新的挑戰,建立新的觀念。

從致遠互聯登陸科創板看軟件業的“硬科技”

這些年,所有企業都在數字化這條路上探索前行,對數字化理解也在不更被更新。以前,數字化是指運用IT設備和軟件,對企業進行管理。而今天隨著技術迭代越來越快,數字化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

從致遠互聯登陸科創板看軟件業的“硬科技”

​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在長年的研究中發現,數字化的本質不是變化,而是變化的速度,“你會發現有三件事徹底變了:第一產品生命週期變化,迭代速度更快。第二爭奪客戶的窗口時間更短,不再會有忠誠的顧客了。第三企業的生命週期變化,會有企業斷崖式的跌下去,也會有企業倍數的快速增長成為獨角獸。”


這種變化的根源在於技術的變化,也可以說是生產工具的變化。陳春花認為數字化是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之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前三次的不同之處在於,前三次革命都是解決機器的問題,即用更先進的生產工具幫助人。但是從數字化革命開始,就要解決人的問題了,也就是通過人機協同,來進行這一場革命。

這其中一個核心的要素是數據。致遠互聯董事長兼總裁徐石認為,現在所有的實體對象,都會映射到虛擬的數字世界。而這些數據資產正在轉化數據資源,“這個資源不斷迭代,不斷產生爆炸性的動能。今天,一個企業擁有多少資源,以什麼方式使用這種資源,決定這個企業的生命週期和它的持續動力。”

沒錯,無論是陳春花從學術、理論角度的研究,還是徐石來自大量一線客戶的反饋,都可以發現,數字化資源都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變量。

“數字化滲透到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中,幾乎所有的行業都被重新定義一遍,會產生無限的可能性。”陳春花表示。

“特別是在雲計算、大數據、AI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所有的企業都要重組商業模式,完成數字化變革。”徐石說道。

陳春花認為,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多的今天,企業的管理效率不再來源於簡單的分工、分權、分利,而來源於協同。數字化時代,組織管理的特徵、基本判斷,以及底層邏輯發生了改變,這就需要由“分”到“合”,把內部效率和系統效率連在一起,才能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數字化時代得到最高的效率。

而徐石用熵的理論來解釋這種變化。隨著企業慢慢變大,出現了熵增的現象,從有序走向無序,企業越來越僵化,像一潭死水。“如何讓一個企業重新煥發活力?其實企業也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協同管理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就讓企業的熵減,回到它的活力狀態,變成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企業。”

從致遠互聯登陸科創板看軟件業的“硬科技”

​共生和協同,是數字化背後企業理念的變化,也是企業應對挑戰的解方。今天的企業,起點在客戶那裡,所以對於成本、員工、組織、效率的理解,都不能再侷限於組織內部,要打造“共生型組織”有能力構建一個基於顧客價值創造和跨領域價值網。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活動中,阿里創下2684億銷售規模的新紀錄,就是共生和協同的結果。

“數據化和智能化引發革命,從一個單體來說是創新創造,對於一個群體來說是再造他的商業價值和共生的商業生態。”徐石表示致遠互聯一直在協同這個方向上深入,並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今天又到了一個關鍵的變化節點上,“我們在研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新時代下協同的原理和框架,從宏觀和更大的未來來看協同管理,協同對社會變革的影響,找到組織的密碼。”

以中臺為抓手,在生態為基礎,軟件也進入協同共生時代

“管理軟件也要從業務管理軟件向組織效率管理軟件轉型,這關乎企業命運,也是走向未來的基石。”徐石說道。

從致遠互聯登陸科創板看軟件業的“硬科技”

​在徐石看來,軟件是思想的載體,沒有領先的思想軟件缺乏根本的生命力。只有先進的思想、新一代的技術和成功的實踐,三位一體才能產生澎湃的動力。

正是基於這樣的洞察,今天的致遠互聯與17年前的致遠軟件已經完全不同。“致遠互聯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希望用協同管理產品、平臺、解決方案及雲服務構建組織的協同運營中臺,成就高績效組織,持續助力企業和政府數字化轉型升級。我們堅信,工作因協同更美好,組織因協同更高效,商業因協同更文明,世界因協同更精彩。”徐石表示。

過去的軟件是以業務管理為核心,而今天的協同是以人為中心重新設計,這是傳統軟件與協同軟件的分水嶺。

從致遠互聯登陸科創板看軟件業的“硬科技”

​以前以業務為線設計軟件,在企業內部形成很多個業務孤島,所有的數據都無法打通。而今天企業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業務模式、項目、組織都要快速變化,以前的業務管理軟件,已經無法支撐這種變化,應運而生就是當下最火的“中臺”概念。在徐石看來,中臺是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抓手,有了中臺企業協同共生就有了著力點,找到了路徑和方法,“致遠互聯要打造企業運營中臺,這是新的價值定位,新的能力。”

為使後臺與前端應用達到“同頻共振”,讓內部協同發揮最大價值,致遠互聯基於協同,幫助企業用戶打造IT治理新架構,進而構建協同運營中臺。作為企業IT資源的綜合指揮和智能調度平臺,協同運營中臺將前端輕量化的場景應用和後端專業的獨立業務領域的信息系統進行有效連接、重組,從而實現業務互聯互通、資源協調和信息共享。

致遠互聯協同運營中臺,起到的是柔性作用,既能連接前臺,又不影響後臺的硬性應用。最終目標是,從根本上解決傳統的煙囪式IT架構的設計弊端,避免重複投資,降低業務協作成本,讓業務有序沉澱,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為致遠互聯的客戶,直真科技是中臺的受益者。在致遠互聯的幫助下,直真科技搭建了三層平臺:前端是一個個獨立核算、獨立經營的小單元,以小前端的形式體現敏捷組織;中層是協同賦能型的中臺,數據和業務都在這裡匯聚,向上支撐小前端;再往下是後臺,包括人力、財務、資本、戰略等業務。

“直真科技成功的秘密,就在於能夠讓聽的見炮聲的敏捷前端的特種部隊來做決策,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雋將實踐的成果總結為三方面:第一從是90天到3小時。以前企業全面預算管理需要90天,現在是3小時做完一輪預算,迭代三次就可以完成整年的預算。第二是從80人到39人。過去五年間企業規模成長了兩倍多,但是支撐企業運營的管理後臺人員從80多人減少到39人。第三,CFO和COO是兩個重要角色,從兩個拳頭對抗的狀態變成了握手協作的狀態。

“我對致遠協同的理解是,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體系架構。一方面,基於致遠業務定製平臺,通過無代碼或低代碼編程模型,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構建業務應用。同時,致遠協同也幫助我們構建了業務中臺,解決了直真科技多年來存在的財務、業務無法共享的問題。”袁雋表示。

除了產品邏輯、產品形態的變化,更大的變化在於提供產品的形式。傳統軟件都是產品化,賣套裝軟件,而在面對未來共生和協同的時代,沒有一個產品可以滿足企業所有的需求。軟件企業也需要共生、協同,構建全新的生態,一起為客戶創造價值。這就是致遠互聯近兩年致力於打造的雲生態,所有合作伙伴都可以在這個生態中貢獻智慧,也可以從這個生態的發展中獲得自己的收益。

致遠互聯副總裁、協同業務事業部總經理胡守雲強調,這個雲戰略是以客戶為中心,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而整合生態資源,“我們希望把以前的價值鏈從線條變成網絡。”從線條到網絡,客戶的價值將被放大,“我們希望這個提升幅度不是10%、20%,希望是1倍、2倍、3倍!”

在陳春花看來,協同是要創造更大的價值,每一個角色都在協同中被放大。致遠互聯雲平臺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在發展擴大。據徐石介紹,目前致遠互聯的600多家分銷夥伴,已經成為雲平臺上的銷售產品推廣者、應用的生產者,一起在把生態的價值快速放大。

【結束語】

在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元素,一個是“數”,一個是“智”,數智所代表的數字化、智能化正在成為整個中國經濟面向未來高速發展的驅動力。而在數字化驅動和承載的新經濟和新社會當中,一切都在被重新定義。

數字化的底層邏輯發生了變化,那麼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的載體——軟件,在產品邏輯、產品形態上,也需要發生變化。早早意識到這一點,並及早做出變化的軟件企業,就是今天可以被稱為科技創新的企業。而致遠互聯,恰恰就是洞察到了底層的變化,這幾年一直在對產品做出調整,並重新搭建全新的雲生態。

今天的致遠互聯,已經不是傳統的軟件企業,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生態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未來將全方位賦能企業從數字化向智能化升級。

所以,致遠互聯可以被貼上科技創新的標籤,成為“硬科技”企業而登陸科創板。

——————————————————————————————————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佈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