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鼠非鹿!世界上最小有蹄類哺乳動物,時隔30年被重新發現

  隨著人類活動擴張造成的環境破壞,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地球正在迎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根據聯合國(IPBES)5月發佈的報告,人類活動對地球的衝擊,導致高達100萬個物種瀕臨絕種。且過去40年來,動物種群數量減少了一半。而據《每日星報》11月14日報道,動物界日前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在

越南絕跡30年的“銀背鼷鹿”被重新發現。 

非鼠非鹿!世界上最小有蹄類哺乳動物,時隔30年被重新發現

  據悉,最新發表於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GWC)團隊在越南南部一片森林中,拍攝到“像老鼠又像鹿”的稀有物種,最後確認是消失近30年的銀背鼷鹿。

非鼠非鹿!世界上最小有蹄類哺乳動物,時隔30年被重新發現

  銀背鼷鹿(Tragulus versicolor),又叫“越南鼷鹿”,在外表上貌似老鼠和鹿,但實際上非鼠非鹿,而是越南獨有的鼷鹿科 (Tragulidae) ,也是世上最小的有蹄類哺乳動物。它的前腿後面和腹部均為白色、背部銀灰色,體型和兔子差不多大,體重約約4.5公斤,有2顆小尖牙,天敵應該是豹和蛇。

  在過去石器時代的壁畫上,就發現有原始人捕捉越南鼷鹿的現象。但科學意義上的記載是在1910年,當時科學家在越南中南部芽莊(Nha Trang)附近收集到4個標本後,才系統性的描述,不過此後一直沒有任何科學記錄。直到1990年越南中部一名獵人捕到的一隻越南鼷鹿遭沒收後,人們就再也沒有發現它們的蹤影。ps:越南鼷鹿過去也是全球25個“最想找到的失落物種(Most Wanted Lost Species)”之一。

  而GWC團隊負責人、越南生物學家阮安(An Nguyen)去年年初陸續接到當地村民看到鼷鹿的消息。而在對當地村民的調查訪問中,村民均不認同鼷鹿早已滅絕的看法。於是他帶領同事朗恩(Barney Long)和堤爾克(Andrew Tilker)與村民合作,在芽莊的叢林設立3個動作感應相機嘗試拍攝越南鼷鹿蹤影。

非鼠非鹿!世界上最小有蹄類哺乳動物,時隔30年被重新發現

非鼠非鹿!世界上最小有蹄類哺乳動物,時隔30年被重新發現

  這相機一放就是5個月,共拍到275張照片。團隊以每一小時拍攝到多張照片為一個事件,計算顯示拍到72個獨立越南鼷鹿出現事件。隨後團隊再安裝29個動作感應相機拍攝到208個出現事件共1881張照片。不過目前團隊仍無法計算出越南鼷鹿的確切數量。

非鼠非鹿!世界上最小有蹄類哺乳動物,時隔30年被重新發現

  阮安說:“長久以來,該物種似乎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裡。但當我們檢查攝影機畫面看到銀色的鼷鹿時,我實在是太興奮了。”同時他表示未來需要更密集的調查,並且與當地村民進行更密切的溝通,才能確定該物種的族群規模。

  ps:科學家有個叫“50年未現身規則”,即是如果某種動物過去50年在野外沒有被確定地發現,就可以宣佈這種物種已經滅絕了。越南鼷鹿在過去30年中不見蹤影,如今再次被拍到,可視為消失後的“重新發現”。重新發現有可能是因為搜索範圍加大或其他原因,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不會滅絕。當務之急,是當局採取行動,保護銀背鼷鹿。(科普家,自然、動物、科學。謝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