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在股市中,最后轰然涌进的散户几乎就没有赚钱的可能。过去几年,在P2P等平台上死掉的大小资金客户动辄数以万计,很多人是拉着亲戚和朋友前赴后继投入了进去最后却连本金都拿不回来。这样做就是“扎堆效应”。

扎堆效应,就是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往人多的地方去。它与“从众效应”类似。从众效应,强调的是“从”,很多人都在干那事儿,你不干是不行的。扎堆效应,强调的是“扎”,大伙儿都在那里,你不去,怎么行呢?

无论是扎堆还是从众,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恐惧感。试想,远古时代,猛兽遍地,毒虫丛生,一个孤零零的个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团结起来力量大,大家抱成团,就可以应付困难和危机。所以,从众性、扎堆性就变成了人天生必有的一种习惯。

也正因为有这种从众和扎堆的习性,人类社会才有了家庭、国家,也才有了形形色色的组织形式。既然扎堆和从众几乎成为人的天性,在投资领域里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这种现象。如下种种,皆可为证:

——不管买了什么股票,你是不是都会觉得不安?会去寻找同行者?会去找专家咨询,希望他发表跟你开仓观点一致的意见。会去找亲朋好友诉说,希望他们支持你的做法。会去找身边所有能遇到的人,想跟他们“分享”,听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投资较大,会更加急迫地想找到志同道合者。

——在你持仓的时候,你只喜欢听到跟自己投资方向一致的意见。你看到相反意见,会假装屏蔽掉,或者会愤而斥责之。如果假设你觉得这种观点有道理,会赶紧去找旁人来印证,一直要确定别人的观点跟你一致才行。在这个时节,你往往拿不准主意,要看支持你的人多还是反对你的人,并根据这个来取舍。

——大腕的意见很最重要。因为你会下意识地认为,大腕过去成功,将来也会成功。所以,大腕的行动有参照性。所以,你会满世界去搜索大腕,找他们的观点,如果侥幸认识他,恨不能每一笔投资都征求他的意见。他做多了,你会赶紧跟进,怀疑自己做空的思路是错的。他买进某只股票,哪怕只是提了一句,你会赶紧多看两眼。他要是卖了,你恨不能立马一刀下去。

——群众的意见被放大。在QQ群、朋友圈、论坛,每个人都会去搜寻与自己投资一致的信息,并且会把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看成是有价值的。所以,群里有人发句话,只要跟自己的投资相近,就恨不能马上套近乎。多数时候,你是不好意思去发表见解,巴不得等着别人发言。当群内某一种意见占上风的时候,很容易就变成集体行动。所以,某一个群往往多空风格是一致的。甚至于在微博上的大V,粉丝行为都是接近的。

——花钱买信息。一些著名投资家,会花费很多金钱去买一些基础信息,但普通投资者则花钱买别人的信息。于是,“问答”模式开始流行,花钱提问题,让大腕来回答,归根结底求个心安而已。于是,收费的各种群应运而生,骗子当道,赚钱真容易。还有的花钱买小道消息,希望获得内幕信息,等等。

熊市卖出是很难的,因为大家都在互相自我安慰,都在比较谁亏得更惨。人家不卖,我为什么卖呢?震荡市当然不能卖,万一牛市来了呢?所以,散户总是满仓一些套牢的股票,很难有赚钱机会。一旦亏损少了,反而会迫不及待地卖掉。结果,韭菜的命运始终难以改变。

话虽如此,对于扎堆行为和从众行为,实在不必要去抨击或者嘲笑。因为我们大家人人都如此。不放心自己的选择,怎么办呢?找个明白的人来问问吧。你看,这就是从众,也是扎堆的来源。实在是太害怕了,内心的恐惧,无法抵挡!跑到群体中间,寻求心灵的安慰,这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当你有了这个心的时候,投资盈利这件事情就离你远了。所有从众者、所有的喜欢扎堆者,理论上是不可能在投资上有多大收益的。因为——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如果你不反人性、如果你不能跟大众走的路不同,那你就是大众的一员。大众,怎么可能都赚钱?期货市场中,散户生存五年的概率不到1%。换言之,今天1万个散户拿着钱进入股市,五年之后能有100个活着的就不错了——其他人早已亏光离场了。那100个还活着的,大约有90个是从家里又拿了钱投入进来了。

投资要盈利,得研究透彻人性,得反人性而为之。不做寻常人、不做寻常事,每一条路上都没有什么人,你才会是成功者。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远离“大多数人”

如果有人问我在股市中怎样才能成功?我可能很难用一句话确切地讲清楚。但如果你问我在股市中怎样才可以确保失败?那我可以很直接地回答:当你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股市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一样的时候,你就可以确保失败了。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在我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个叫“大多数人”的对象。我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并不会低于各个投资大师们,因为读巴菲特千百遍也未必成得了巴菲特,但读懂股市中注定失败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怎么搞砸的,然后避免他们的共性,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那么看看下面这些人的特征是否似曾相识呢?

●大多数人总是在捉摸明天的涨跌,希望看透下个月的轮动机会,却从没考虑过长期而言持有什么样的资产或者以什么样的收益率背景下取得一笔好的资产对于自己一生财富的意义。

●大多数人总是用最多的时间来研究最容易变化的东西,比如政策、经济数据、技术指标、专家观点等,却从来没意识到投资中“不变性”的因素其实才是股市获利最重要的因素。

●大多数人总是抱怨指贵或者抄作业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干,却从来不愿意自己翻开书学习或者找找资料做功课。对他们来说,鱼竿、鱼钩和渔网都是废物,他们只想要天上掉下来的鱼。

●大多数人可以忍受被套50%而5年都一动不动却经常在被套5%的时候就焦躁不安了,更不愿意在这时仔细理清楚这笔投资的初始理由和头绪。

●大多数人可以对几十个甚至任何一个股票看上5分钟就夸夸其谈,却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企业有哪怕稍微深一点点的研究和分析。

●大多数人总是说“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就是好的”,却没想想这其中的荒谬之处:规律就是规律,只有你顺应不顺应它,哪里有“规律”跟着你的喜好来走的道理?

●大多数人总是在市场最热闹的时侯信心满满并将收益归功于自己的明智,又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绝望悲伤并将亏损归咎于管理等外部因素,却从来不去审视自己真实的分量和档次。

●大多数人既怕亏钱也怕赚钱,亏了惊慌失措,赚了手足无措;同时大多数人既怕空仓也怕满仓,总之市场无论如何总是让他没有自在从容的时侯。

●大多数人总是盯着过去和现在,却不知道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

●大多数人要么对市场根本不闻不问,从来不关心自己的投资;要么必须天天甚至时时刻刻看着走势图才安心,总之不走极端就不其是“股市玩家”。

●大多数人要么认为投资根本就是一场赌博所以干脆闭眼上拼人品吧;要么就认为一定存在什么百战百胜的葵花宝典甚至数学模型型(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怡值上的),并且为此孜孜不倦,却不明白投资其实是科学性(企业分析及市场规律)与艺术性(价值观及对得失把握)的结合和平衡,既不是赌博也没有什么完美的招数。

●大多数人能说出很多个股神、专家的名字和语录甚至生平,却说不出自己买的任何一个企业的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

●大多数人喜欢传诵各类股市奇谈和传奇故事,喜欢追逐各类神奇的概念和故事,却似乎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常识”。

●大多数人今天羡慕价值投资的好,明天崇拜技术分析的妙,后天又被其他某个新鲜的方法吸引,却从来没明白这个世界本没有十全十美,不懂得失的必然也将患得患失。

●大多数人天天骂股市,但是你跟他说他不是这块料干脆远离股市的时候,他却可能转过头来骂你。

投资大师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曾说:“我想知道我会死在哪里,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个有趣的想法确实对投资有很大的启迪。很多时候我们思考更多的是怎样成功,而不是如何避免失败。我们学习了太多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人士的传记,却对数量庞大但悄无声息的失败者视若无睹。这有巨大的隐患:成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共振并且可能包含了某些偶然性因素,而失败往往具有更多的共性因素和必然性。

所以在股市中,一定要注意“绝大多数人”。他们的行为热度是市场中的一个指针;他们的特点是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需要竭力避免的;他们忽略的正是投资者应该重视的;他们难以忍受的正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他们感到舒适快乐的反而是需要警惕的;他们狂热聚集的时候我们远禽:他们黯然神伤并发誓再也不碰股票的时候,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往往就在眼前。

这听起来确实有些残酷,但确实是避免失败的一个有效方法。对于高度符合“绝大多数人”特征的人来说,股市确实是可怕和凶险的。但对于能够认识到这点,并且走出“绝大多数人”行为桎梏的人来说,股市将开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片天。


9张思维导图明白中国股市

1、股市导图总纲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2、k线基础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3、均线基础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4、切线基础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5、指标分析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6、选股方法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7、板块轮动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8、统计分析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9、股市中的各色骗局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注意:导图看不清晰的可以找我要高清图片,这里会被压缩了)


投资中,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即复利、损失控制和资本保全、资金管理、情绪逆向选择。

一、关于复利

复利表给渴望财富增值的投资者带来很大的信心与动力,复利概念简单易被理解、但也非常容易被“过度”或“选择性偏向”的使用。

1、复利在正负两个方面的威力都被低估:

(1)正复利(持续赢利)增长财富的威力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大大低估;

(2)负复利(持续亏损或较大亏损)毁灭财富的威力也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大大低估。

2、复利也是个被滥用最多的概念之一:绝大多数复利表中的假设增长率都是“正”数,这就是复利概念被滥用的根源所在:假设增长率不能反映现实状态!不要说持续的30%难以为续、就是持续的15%也非常困难,特别在股票市场赢亏相间是常态,对复利的正确理解需要还原接近实际的“假设增长率”。在牛市中很多人将复利表的计算收益率定为30%甚至50%,这是典型的不理性乐观的表现,任何时候超高的收益率都不可能具有持续性,这种统计只能误导自己。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某些年度亏损(特别是类似崩溃的巨亏)对总体收益率或平均收益率的打击,况且在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熊市总是会必然出现的。

负复利会成为增长的巨大吞噬力量。故更容易理解大师们成功投资的原则:

(1)第一条:尽量不要亏损(特别是大亏损);

(2)第二条:不要忘记第一条。

就长期投资而言尽量避免巨额亏损比高增长对最终投资结果的影响更大。

二、损失控制和资本保全

既然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股市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大熊市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熊市何时来?熊市的跨度多长?程度多深?诸如此类不可预测的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最大程度的保全我们的牛市成果?保全我们的资本?只有采用止损策略。

止损分两个层面:

第一,在投资前,就要严格评估投资大环境,即大市所处的阶段,是系统低估、不高也不低还是高估?属于哪个阶段?

第二、对系统低估的阶段,对买入行为留有足够的安全空间情况下,不需要运用止损策略。除低估阶段以外的另两个阶段,必须要采用止损策略,这是防范损失扩大、保全资本的唯一途径。换个角度,也可把止损成本当作构建投资组合所支付的保险费,在构建投资组合前,就将其计入成本,这样在真正达到止损条件时,执行起来会更容易消除情绪化的影响。

止损还分个股层面和整个组合总市值层面把握,后者更为重要,应该根据股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整个组合市值的不断提高,动态调整总组合止损值。不管发生何种止损,止损后,都应该系统的反思总结该笔投资的得失。尤其是发生总市值止损,就应该认真评估当期的系统性风险了,应该让自己和资金都休息一段时间!避免发生总市值止损的有效途径是坚持以仓位控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

三、资金管理

1、资金管理也是投资艺术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可能仅仅次于安全边际,很多人把股市赔钱的原因归结于选错股或选错时,其实就长期投资而言股市赔钱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倒金字塔式的资金投入:

(1)熊市时控制投入或减少投入:这缩减了从熊到牛的收益;

(2)牛市时增加投入或借钱也要投入:这放大了从牛到熊的损失。

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几个来回下来市场指数就成了大多数人(包括所谓的投资精英)难以战胜的目标,2014-2016年的中国A股演绎了这个循环的完整版本。

2、从资金管理的角度能够符合逻辑的推导出股市“一赢二平七亏”的必然性:正是“底部低(轻仓)、头部高(重仓)”的倒金字塔式的资金分布结构揭示了市场的加权成本位于均价之上,多数人亏钱是必然的结果。2008年的A股市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验证的契机:比如一个投资人在1500点入场,当市场暴涨到6000点又回到1500点时,对这个投资人而言只是损失利润(与时间)并未伤及本金,但实际情况可能是投资人会在1500-3000点增加投入,那么当指数回到起点时,―在1500点之上增加的所有投入都将遭受亏损,增加投入的点位越高蒙受的亏损越大,当终点回到起点的时候很多事情已发生改变,观察市场这其实是大概率事件,看看所谓的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资产膨胀(增加投入最多)的时候正是牛市的高潮阶段,所以大多数人亏钱也必然是个大概率事件。

3、对“资金管理”的思考非常有助于指导我们的实际操作,就一个完整的牛熊大循环而言赢家之策是要在熊市积累股票、在牛市积累现金或类现金,越是熊市越要留在市场、越要保持关注度与参与度。这些与普通的认识是逆向的。而要在市场长期做“赢族”,从战略的高度,就必须在投资情绪上逆众!

现金和股票的比例转换控制,是投资的精髓!它反映了投资的心胸视野和和对人性、对市场的把握。

四、投资情绪的逆向选择

人是有感情的,而且天生具有从众性,尤其在股票市场表现最为明显,这也是股市中趋势派的主要思想,即大市越过什么什么线,就可以买入,拉升就可以跟进,跌破什么什么线就卖出,等等。从理论上说,趋势操作也确实可以构建自身的盈利模式但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在投资前就强制性建立止损止赢纪律,必须无条件的执行!但问题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投资的纪律性!做不到毫无情感的止损止赢!

如此一来,同样一只股票,如果在大家都恐慌时纷纷卖出所造成的低价区买入,从成本上就已经远远胜过了在大家都狂热时大力抢购导致股价处于高位区的人了。这样最简单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遵从呢?大概只有股票史上的唯“一赢族”了。

从大的方面看,市场狂热时,是增加现金比的必然选择;市场冷清时是增加股票持仓的时候。

从投资情绪方面看,在大多时候,和大多数人对着干是不错的选择!

“科氏鸡蛋”的左半侧,可以顺趋势持仓,进入右半侧的右肩、右腰应该持现,右下部又可以慢慢选择好股票逐步买入了。而贯穿始终的是耐心!

投资的巅峰,总是孤独者的世界

真正的市场高手,不迷信什么政策、理论和消息,他们追求的是对市场群体心理的高超把握和自己个体心性的全然了悟。抛开束缚,方能潇洒自如!

由于迷失了自己的本来目的,有的投资人就自觉不自觉地将交易行为异化为“科研”。我不止一次听到某些“高手”吹嘘他们的一些完美交易,如如何买在最低价卖在最高价云云,但当我和他们深入交流时,我发现他们陶醉的是一种研究和预测的游戏,他们或根据市场历史的现象归纳出某些“模式”、或根据某种理论猜测市场进一步的趋势变化,他们忘记了,如果要达到持续地稳定地赚钱这一他们来到市场的真正目的,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识别不同的市况,并根据不同的市况制订不同的操作策略。因为,“模式”的有效性或“理论”的适应性是会由于市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市况的识别和策略的制定才是永恒的。

由于忘记了自己交易的本来目标,有的投资人就自觉不自觉地将交易行为异化为“搏彩”只要有一点希望,就全然不顾的冲进去,而全然忘记了与赢利相对应的两个字,风险!因为将持续地稳步赚钱这个目的抛在脑后,所以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对自己交易的风险收益比进行认真评估。

既入市场,人们都希望赢利并有所作为,但为了更快地有所作为,人们又往往选择了不停地行动、行动、再行动。我随手翻开近期的专业证券报刊,诸如“如何在调整市道中选择强庄个股”、“调整市道投资激情个股选择”等充满诱惑性标题的文章不时可见;我信手打开电视财经频道,“抛开大盘炒个股”等看似颇有魅力的鼓噪随处可闻。殊不知,这类想法固然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本能成分(因为,人们总是易于相信自己乐于相信的事情),但我们在市场更常见到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为了走一条捷径,按照这种思路交易,实际上却走上了一条更远的路。

行动多并不一定就效果好,有时什么也不做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且不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古训,也不说常常发生的“一动不如一静”的真实故事,就是华尔街早期的成功大炒家埃德温.里费弗也说过:“盲目而频繁的交易是造成华尔街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即使在专业投资者中也是这样。但我必须做正确的选择,我不能草率行事,所以我静等着……”,他还说:“我赚大钱的秘密就是我常常只是静静地坐着……”。

过多的行动就是盲动,盲动耗散我们的精神、迷幻我们的心智、磨损我们的金钱。因为盲动主要来自心理的盲区,减少盲动的办法也就主要从调节心理盲区契入,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是调整对行动的看法,行动多并不一定就是勤奋、行动多并不一定就能够使我们更快地达到目标,有时,什么也不做是一种更好的生存状态;二是调整对待机会的态度,人们常常认为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把握机会,但在专业炒手的心中,想得更多的却是“只去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只去捕捉对自己赢面大的机会”;三是要学会享受孤独,很多行动不过是人们害怕无聊而制造出来的,“什么也不做就有无聊感”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

奔腾的江河是一种美,静静的湖泊也是一种美,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产生它们的不同环境所造就。根据客观环境而不是心理盲区行动,常常静静地感受市场而什么也不交易是一个专业炒手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投机市场,最重要、最容易被人忽视、最难以真正做到的是“交易纪律”!

为什么“交易纪律”最重要?因为,“交易纪律”是在市场生存的基础保证:对于交易员,“交易纪律”就象汽车的刹车、飞行员的降落伞、海轮的救生艇,关键的时刻能够使你控制风险并保住性命;对于交易员,“交易纪律”还是真实的监管者,使你严格执行自己的交易计划,不至于被盘中眼花缭乱的“日间杂波”所迷惑而情绪性地进行交易。

为什么“交易纪律”最容易被人忽视?这是由于价差收入取得的表面特征使人们产生的心理误区所致:价差收入取得的前提是头寸方向和价格趋势变化的一致性,于是,人们当然认为对未来价格趋势的预测是交易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环节,人们也就自然地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注意力放在对未来价格趋势的预测上,殊不知,预测本质上只能是一种概率的游戏,优秀的预测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胜算,但我也确实见过十次交易九次预测正确却最终亏损的交易者,其亏损原因就在于没有“交易纪律”对亏损的那笔交易进行风险控制,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说得好做得臭”的人们,主要原因还是“交易心理”包括“交易纪律”之类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好。

如果你想学习更多操盘技巧,笔者的微信公众号:翁伯然(idn566),探讨交易系统、分享盈利模式,追击热点龙头,干货不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