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坡上,曾经有座消防瞭望塔

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

11月4日,在北山坡的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队队史馆内,看到曾经支队大院内矗立着一座消防瞭望塔的老照片,这幅悬挂于长沙天心阁、由清代大学者黄兆梅所作的对联不由浮上心头。

在1978 年宜昌市消防部门正式搬到北山坡的消防基地时开始,这座消防瞭望塔的顶层是宜昌城区海拔最高的地方,整个城区可以一览无余。“实际上,在古代城池中都会建望火楼或其他高楼兼顾望火职责。”曾参与队史馆筹建的伍家岗消防救援大队参谋徐红咏说,“北山坡的瞭望塔也具备这个功能。”

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快就吹遍神州大地,宜昌也迎来了大发展,城区高楼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北山坡的高塔也慢慢失去了望火的功效,最后在2007年前后随着新大楼的建设而被拆除。

尽管塔已不在,但它昭示了消防事业“万家烟火总关心”民本情怀,也见证了消防事业与城市共荣共发展的历程。

建基地的木材都从五峰保康运到宜昌

11月5月上午,我们来到伍临路的伍家岗消防中队时,一辆幼儿园的校车,是伍家岗一家幼儿园组织小班的孩子们来参观。

这座院子,已经是这片最后一幢建筑,为配合城市建设和发展,伍家岗消防中队即将搬迁到江边。从上世纪70年代初,伍家消防在此扎根起已近50年过去。“听以前老战友介绍,才到伍临路时这里就只有几间平房。”伍家岗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杜全胜说,“周边宜棉、旭棉以及纺机厂等企业无偿给我们提供建筑材料,慢慢将围墙建起来,并且增添了其他一些建筑。”

与伍家消防一样,北山坡的消防基地建设过程也充满了艰辛。

据时任宜昌市消防大队教导员、消防支队副政委杨祖焱所撰写的回忆录记载,1976年他第二次被分配到消防战线任宜昌市公安局消防科副科长时,时任宜昌市公安局局长陈义炳就给他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在北山坡建设宜昌市的消防基地。

在没有建筑机械的年代,一片荒野的北山坡搞建设,全靠消防官兵肩挑背扛。最为关键是的建设所用的木材远远不够,杨祖焱亲自带队去五峰白溢寨拖木材,光是去这个地方就得30个小时,来回一趟得3天时间,有时拖木材回到宜昌已经天亮,“颠簸了一整夜,也没有时间休息一下,又返程到五峰,在车上打个盹,算是对付过去了。”

后来经过协调,木材供应由当时的襄樊地区保康县供应,路程更远,危险也更大,杨祖焱也曾遭遇过一次险情。有一次半夜他们拖运木材从保康大山出来,在一处长下坡处因刹车片过热导致一个车轮自燃,险些车子就坠下路边的悬崖。为了尽快修好车辆,杨祖焱带着同车人员步行了数个小时,才看到一所小学,喝上热水吃上热饭,直到次日凌晨0点左右,“找到了在前面等我们的另一辆车,把千斤顶等修理工具带回来。”

1978年,他们告别了学院街市公安局大院,全部搬到了北山坡的基地,由此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宜昌第一台消防车在中山路很快就将大火扑灭

5日中午,我们在徐红咏的陪同下,参观了新的伍家区消防中队驻地,一楼是7个车库,用以停放消防车。“谁能想到60多年前,整个宜昌市也只有一台由吉普车改造而来的消防车。”徐红咏感慨万分,“很长一段时间内,靠两台解放牌汽车改造而来消防车负责城市消防救援。”

徐红咏口中的一台吉普车改造的消防车,是1953年6月,宜昌市公安局设立消防警察班,隶属治安科,有消防民警7人,杨祖焱就是其中的成员。当时消防班的装备有由宜昌市保险公司赠送的一辆由美式吉普改装的消防车,为解放后的宜昌市专业消防队伍之始。

这台改装的消防车上有个水枪,但是射程不远,而且需要有专人控制开关阀门,杨祖焱在当时就是负责控制阀门的人。他在回忆录中就提到,他在1953年6月被调到消防一个月后,城区环城西路一位赵姓居民煮腊肉引燃灶炉引发火灾,50多间房子受灾,这台消防车很快就被开到了现场,第一次投入到实战灭火之中,“尽管我们有些慌乱和紧张,但很快就控制住了火势。”

这样的灭火速度,在以前肯定无法想象。宜昌市政协文史编研员魏祖培先生《话说当年修运河》一文中就提到:为了搞好城市消防安全,市政府在城区主要居民区建有26个储水池,总容量为19650担,平时居委会组织居民义务担水装满储水池以备应急之需。

我们注意到,在1957年2月20日,宜昌在原消防班的基础上建立消防队,干警增加至15人,配备了两部解放牌汽车改装的水罐消防灭火车,原有吉普消防车改为消防指挥车使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消防车都是由解放、东风以及黄河汽车改装而来。

11月5日下午,原宜昌市消防支队支队长陈秀全告诉我们,上世纪70年代末伍家岗大公桥土产仓库起火,这些改装而来的水罐消防灭火车在江边取水艰难,最终还是靠多辆车接力才保证了灭火,“整整三天时间,期间我们消防官兵累了就在草垛上睡,每个人都被蜈蚣咬过,最终才将大火扑灭。”

20多年前,这些改装水罐灭火车退出历史舞台,宜昌有了专业的消防车,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车辆也越来越先进。“还有灭火时穿的装备,没有战斗服,只有上黄下蓝的普通工作服,戴个头盔就上火场。”陈秀全说,“记得有一年伍家岗白沙脑船厂生产的游轮起火,我们消防官兵进入到失火船只里面没几分钟,头盔就被烤变形了,只能撤了出来。”

仅7人专业队伍发展到每个县市区都有消防站

据记载,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市公安局和各公安分局负责接管了旧消防委员会和各区消防队的工作。次年1月10日,宜昌市公安局召开了首次宜昌消防委员会工作会议,推举陈国良等16人为消防委员会委员。

1952年12月19日,宜昌市政府撤销由商会主持的宜昌消防委员会,成立了由政府指导,以公安、保险部门为主,吸引各界人士参加的宜昌市消防委员会,领导全市消防事业。当时消防委员会下设11个义务消防队,有义务消防队员2556人,救火水龙13架,吉普式消防车1部。“人员以义务为主,装备还是人力装备为主。”徐红咏说。

从1953年成立消防警察班,到1992年宜昌地市合并,原宜昌市消防支队和原宜昌地区消防支队合并组建新的宜昌市消防支队,专业消防官兵从7人增加到372人。

11月9日,我们在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队官网上看到,支队目前下辖15个大队、19个中队、1个战勤保障大队,共有30个执勤站点(22个消防站,8个执勤点)。“五峰、秭归、远安和兴山没有消防站,直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才先后建立了消防站。”徐红咏介绍说。

在宜昌市专业消防队伍66年的时间里,既有2006年牺牲的陈平烈士,也有一等功臣曹世伟、荣红亮、李学根、黄海兵,更有无数的消防指战员为了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默默负重前行。

5日下午,在武汉学习的李学根接受了我们的电话采访,他在2008年5月14日抵达汶川地震灾区后,15日凌晨就跟随突击队前往青川县马公乡转移受灾群众,急行军10多小时,一路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抵达马公乡乡政府那一刻,聚集在那失去联系的群众看到我们的迷彩服,顿时欢呼了起来,那一刻我为自己身上这身橄榄绿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66年的光阴,消防指战员身上的制服从公安警服到上黄下蓝再到橄榄绿,去年11月6日全部换装火焰蓝。面对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队全体指战员改制不改心、换装不换色,始终牢记党和人民嘱托,忠诚践行誓言承诺,砥砺奋进,发扬连续奋战、不怕困难、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守护一方平安,努力为推动宜昌高质量发展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当我们离开伍家岗消防中队大院时,送走前来参观的幼儿园小朋友的指战员们又继续投入到未完成的训练中。看到这一幕,不禁又想到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人在默默负重前行!

90年代消防员和消防车1998年7月,全市消防业务尖子对抗赛。

北山坡上,曾经有座消防瞭望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