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坡上,曾經有座消防瞭望塔

四面雲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

11月4日,在北山坡的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隊隊史館內,看到曾經支隊大院內矗立著一座消防瞭望塔的老照片,這幅懸掛於長沙天心閣、由清代大學者黃兆梅所作的對聯不由浮上心頭。

在1978 年宜昌市消防部門正式搬到北山坡的消防基地時開始,這座消防瞭望塔的頂層是宜昌城區海拔最高的地方,整個城區可以一覽無餘。“實際上,在古代城池中都會建望火樓或其他高樓兼顧望火職責。”曾參與隊史館籌建的伍家崗消防救援大隊參謀徐紅詠說,“北山坡的瞭望塔也具備這個功能。”

改革開放的春風很快就吹遍神州大地,宜昌也迎來了大發展,城區高樓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北山坡的高塔也慢慢失去了望火的功效,最後在2007年前後隨著新大樓的建設而被拆除。

儘管塔已不在,但它昭示了消防事業“萬家煙火總關心”民本情懷,也見證了消防事業與城市共榮共發展的歷程。

建基地的木材都從五峰保康運到宜昌

11月5月上午,我們來到伍臨路的伍家崗消防中隊時,一輛幼兒園的校車,是伍家崗一家幼兒園組織小班的孩子們來參觀。

這座院子,已經是這片最後一幢建築,為配合城市建設和發展,伍家崗消防中隊即將搬遷到江邊。從上世紀70年代初,伍家消防在此紮根起已近50年過去。“聽以前老戰友介紹,才到伍臨路時這裡就只有幾間平房。”伍家崗消防救援大隊教導員杜全勝說,“周邊宜棉、旭棉以及紡機廠等企業無償給我們提供建築材料,慢慢將圍牆建起來,並且增添了其他一些建築。”

與伍家消防一樣,北山坡的消防基地建設過程也充滿了艱辛。

據時任宜昌市消防大隊教導員、消防支隊副政委楊祖焱所撰寫的回憶錄記載,1976年他第二次被分配到消防戰線任宜昌市公安局消防科副科長時,時任宜昌市公安局局長陳義炳就給他下達了一個重要任務:在北山坡建設宜昌市的消防基地。

在沒有建築機械的年代,一片荒野的北山坡搞建設,全靠消防官兵肩挑背扛。最為關鍵是的建設所用的木材遠遠不夠,楊祖焱親自帶隊去五峰白溢寨拖木材,光是去這個地方就得30個小時,來回一趟得3天時間,有時拖木材回到宜昌已經天亮,“顛簸了一整夜,也沒有時間休息一下,又返程到五峰,在車上打個盹,算是對付過去了。”

後來經過協調,木材供應由當時的襄樊地區保康縣供應,路程更遠,危險也更大,楊祖焱也曾遭遇過一次險情。有一次半夜他們拖運木材從保康大山出來,在一處長下坡處因剎車片過熱導致一個車輪自燃,險些車子就墜下路邊的懸崖。為了儘快修好車輛,楊祖焱帶著同車人員步行了數個小時,才看到一所小學,喝上熱水吃上熱飯,直到次日凌晨0點左右,“找到了在前面等我們的另一輛車,把千斤頂等修理工具帶回來。”

1978年,他們告別了學院街市公安局大院,全部搬到了北山坡的基地,由此開啟了一段新的征程。

宜昌第一臺消防車在中山路很快就將大火撲滅

5日中午,我們在徐紅詠的陪同下,參觀了新的伍家區消防中隊駐地,一樓是7個車庫,用以停放消防車。“誰能想到60多年前,整個宜昌市也只有一臺由吉普車改造而來的消防車。”徐紅詠感慨萬分,“很長一段時間內,靠兩臺解放牌汽車改造而來消防車負責城市消防救援。”

徐紅詠口中的一臺吉普車改造的消防車,是1953年6月,宜昌市公安局設立消防警察班,隸屬治安科,有消防民警7人,楊祖焱就是其中的成員。當時消防班的裝備有由宜昌市保險公司贈送的一輛由美式吉普改裝的消防車,為解放後的宜昌市專業消防隊伍之始。

這臺改裝的消防車上有個水槍,但是射程不遠,而且需要有專人控制開關閥門,楊祖焱在當時就是負責控制閥門的人。他在回憶錄中就提到,他在1953年6月被調到消防一個月後,城區環城西路一位趙姓居民煮臘肉引燃灶爐引發火災,50多間房子受災,這臺消防車很快就被開到了現場,第一次投入到實戰滅火之中,“儘管我們有些慌亂和緊張,但很快就控制住了火勢。”

這樣的滅火速度,在以前肯定無法想象。宜昌市政協文史編研員魏祖培先生《話說當年修運河》一文中就提到:為了搞好城市消防安全,市政府在城區主要居民區建有26個儲水池,總容量為19650擔,平時居委會組織居民義務擔水裝滿儲水池以備應急之需。

我們注意到,在1957年2月20日,宜昌在原消防班的基礎上建立消防隊,幹警增加至15人,配備了兩部解放牌汽車改裝的水罐消防滅火車,原有吉普消防車改為消防指揮車使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消防車都是由解放、東風以及黃河汽車改裝而來。

11月5日下午,原宜昌市消防支隊支隊長陳秀全告訴我們,上世紀70年代末伍家崗大公橋土產倉庫起火,這些改裝而來的水罐消防滅火車在江邊取水艱難,最終還是靠多輛車接力才保證了滅火,“整整三天時間,期間我們消防官兵累了就在草垛上睡,每個人都被蜈蚣咬過,最終才將大火撲滅。”

20多年前,這些改裝水罐滅火車退出歷史舞臺,宜昌有了專業的消防車,而且數量越來越多,車輛也越來越先進。“還有滅火時穿的裝備,沒有戰鬥服,只有上黃下藍的普通工作服,戴個頭盔就上火場。”陳秀全說,“記得有一年伍家崗白沙腦船廠生產的遊輪起火,我們消防官兵進入到失火船隻裡面沒幾分鐘,頭盔就被烤變形了,只能撤了出來。”

僅7人專業隊伍發展到每個縣市區都有消防站

據記載,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市公安局和各公安分局負責接管了舊消防委員會和各區消防隊的工作。次年1月10日,宜昌市公安局召開了首次宜昌消防委員會工作會議,推舉陳國良等16人為消防委員會委員。

1952年12月19日,宜昌市政府撤銷由商會主持的宜昌消防委員會,成立了由政府指導,以公安、保險部門為主,吸引各界人士參加的宜昌市消防委員會,領導全市消防事業。當時消防委員會下設11個義務消防隊,有義務消防隊員2556人,救火水龍13架,吉普式消防車1部。“人員以義務為主,裝備還是人力裝備為主。”徐紅詠說。

從1953年成立消防警察班,到1992年宜昌地市合併,原宜昌市消防支隊和原宜昌地區消防支隊合併組建新的宜昌市消防支隊,專業消防官兵從7人增加到372人。

11月9日,我們在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隊官網上看到,支隊目前下轄15個大隊、19箇中隊、1個戰勤保障大隊,共有30個執勤站點(22個消防站,8個執勤點)。“五峰、秭歸、遠安和興山沒有消防站,直到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才先後建立了消防站。”徐紅詠介紹說。

在宜昌市專業消防隊伍66年的時間裡,既有2006年犧牲的陳平烈士,也有一等功臣曹世偉、榮紅亮、李學根、黃海兵,更有無數的消防指戰員為了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默默負重前行。

5日下午,在武漢學習的李學根接受了我們的電話採訪,他在2008年5月14日抵達汶川地震災區後,15日凌晨就跟隨突擊隊前往青川縣馬公鄉轉移受災群眾,急行軍10多小時,一路遭遇各種艱難險阻,“抵達馬公鄉鄉政府那一刻,聚集在那失去聯繫的群眾看到我們的迷彩服,頓時歡呼了起來,那一刻我為自己身上這身橄欖綠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66年的光陰,消防指戰員身上的制服從公安警服到上黃下藍再到橄欖綠,去年11月6日全部換裝火焰藍。面對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隊全體指戰員改制不改心、換裝不換色,始終牢記黨和人民囑託,忠誠踐行誓言承諾,砥礪奮進,發揚連續奮戰、不怕困難、敢打必勝的優良傳統,守護一方平安,努力為推動宜昌高質量發展創造新業績、作出新貢獻。

當我們離開伍家崗消防中隊大院時,送走前來參觀的幼兒園小朋友的指戰員們又繼續投入到未完成的訓練中。看到這一幕,不禁又想到了那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有人在默默負重前行!

90年代消防員和消防車1998年7月,全市消防業務尖子對抗賽。

北山坡上,曾經有座消防瞭望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