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我的家乡在“马村”

在鄠邑区西南十公里有个叫“马村”的村庄,那就是我可爰的家乡。说起马村这个村庄,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1、悠久的历史

马村,现为马村社区。归鄠邑区蒋村镇管辖。由桑堡村、 中堡村、聂堡村、罗堡村四村组成。位于鄠邑区甘曹路以西,新城路以北。历史上称为“四马村”。

马村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村庄。关于马村由来,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传有三:

一说:宋金时期,相传战乱纷纷,古村落中的人们受战争的影响,房舍毁迹,人走畜散。一队伤兵残马在此休生养息,又集因战争而落难的人们在旁居住繁衍成村。故得名马村。

二说:相传,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前,因仁、马二姓居此古村落遗址成村,取名“任马村”,因马姓在此居多,故改称为“马村”。

三说:

马村为古代四川到陕、甘`晋、豫茶马古道出秦岭之一重要驿站,且为必经之路,商贾云集。骡马驮队均在此地歇脚休息,饮喂骡马,之后逐步变成一个商队歇脚的骡马驿站。所以人们习惯叫为“马村”。

自有马村后,罗姓、桑姓、聂姓分别于马村周围居住。后各堡子以姓氏和方位分为桑堡村、中堡村、聂堡村、罗堡村四村。故马村又名“四马村”。

四个堡子历史上各自筑有为城堡。秦岭甘峪流出的一条小河,环绕四个村城堡一周后顺流而下注入渭河。

那时候,护城河边,妇女们三五成群,在河边捶布洗衣,拉着家常,说着笑话,一片和睦美好的情景。每到夏天,护城河就是小伙伴们的游泳池,大家游泳嬉水,相互打闹,挖莲掏藕,捉鱼抓蟹,玩的不亦乐乎。

解放后,特别是经过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四个堡字的旧城墙逐步被拆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因秦岭甘峪流出小河改道断流,护城河河水干枯,被人为填埋。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城墙、护城河毁于一旦,令人十足可惜。

2、著名的宫殿

清阳宫,元代有名道观。位于鄠邑区(原户县)西南蒋村镇四马村北。距鄠邑区10公里,距祖庵镇道教全真道祖庭---重阳宫2公里。与重阳宫同为道观。古有北重阳,南清阳之称。

据历史记载:清阳宫道观分上下殿,上殿为三清殿,三间。下殿为七星殿,七间,称璇玑宫。

清阳宫有五通石碑交由重阳宫碑林中保管。他们是:1、《创建清阳宫记》;2、《蒙文令旨碑》;3、《终南山清阳宫玄通疑素大师孙公道行碑》;4、《重修清阳宫碑记》;5、《宗门法属宫观之图》。

清阳宫现存大殿3间。石碑3通(宗门法属宫观之图,重修清阳宫碑记,无名残碑)。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0月,被西安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初大殿前有4棵柏树,两棵槐树,后殿有3棵柏树,都是元朝时栽种的。可惜1978、1979年被砍伐。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清阳宫也未能幸免,被红卫兵以破除“四旧”为借口,打砸室内文物,破坏宫内古迹古建筑,使清阳宫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上世纪70年代,青阳学校为了扩建操场,又拆除了破损的下殿七真殿。在下殿原址上修建了新的两层办公楼。

1982年又拆了上殿前的钟房、鼓房和下殿,分别建成了教室。最后,可怜的清阳宫,只剩下了一座上殿。

宫内原有一口大钟,高约1米6。当年钟声,方圆十里都能听到。但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钟被砸,被炼了钢铁。

宫内原存有一块宫产四界碑,清晰的表明了清阳宫各殿的大小和田产的界址。但不幸于1984年前后被人变卖,至今不知去向。

清阳宫现在的遗址,现存的前殿三清殿,已有350余年。清阳宫这一元代著名道观,经明、清、民国再到解放后的文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逐步走向破败,实在令人痛惜!

3、知名的学校

青阳小学是鄠邑区西南地区的名校。地处西南边陲,位于东西六号路和南北二号路十字的西北角。它是在道观青阳宫的旧址上改建而成,建校历史悠久。

青阳小学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

解放前曾有开明人士在此设立私塾初级学堂,开展新式教育,用白话教材教化当地学子。

解放后在此基础上成立初级小学,现代教育事业起根发苗,接受教育的普通老百姓开始增多。1956年改为全日制完全小学,教育事业从此日益兴隆,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贤达情系教育,青阳小学人才辈出。1973年改为附设初级中学的九年制学校,曾接收四马村附近等十八个自然村小学及初中生入学,学生人数达80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上好,学校知名度在全县名列前茅。原户县一中校长杨建庭老师曾为该小学语文老师。1991年终止了初中教育,专注办好小学教育,使青阳小学又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青阳小学为本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国家培养出来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4.纯朴的民风。

说起马村纯朴的民风,还得从户县的民间故事《聂姑洞的传说》说起。

终南山下有个望仙坪,位于鄠邑区的西南。望仙坪左侧有个石洞,名叫“聂姑洞”。相传古时有个姓聂的女子曾羽化于此。

聂姑乃马村聂家堡人,父母早亡,与兄嫂度日。因她生相较丑,到十七、八岁,尚未找下婆家。但她却勤快能干,吃苦耐劳,整天闭门不出,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抱着纺车纺线。其嫂子却是个好吃懒做的懒婆娘,早睡懒起,东游西逛。嫂嫂总是把家里的脏活累活杂活都让聂姑做,自己却坐享清福。当人们夸她家纺的线多时,嫂子总是说都是她自己纺的。还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勤快能干。她编造谎言,说聂姑笨懒,什么也不会干,连个婆家都找不下。

聂姑在家备受歧视,时间一长,聂姑想着活着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一天晚上,她趁家人酣睡之际,梳洗一番,换了衣衫,欲寻自尽。她想用自己纺的线吊死,结果未能如愿。后来一想,还是出家当尼姑去。她便背着自己纺的线旦儿,朝终南山望仙坪走去。快到山顶时,见路旁有一石洞,便坐下歇息,谁知一坐下去,就“羽化”成仙在洞中了。

第二天,日上三竿,懒嫂才爬起来,见地未扫,饭也未做,前后喊聂姑不应,就到她住的房子一看,未见其人。便顺着她落下的一丝棉线一路寻去,找到石洞内,看她端坐洞中,愁容满面,忙喊聂姑不应,仔细一看,已变成一座石像。嫂子看此情景,悔恨交加,无地自容,便一头撞死在洞内的石像上。

从此,聂姑洞的故事在人间广为流传,人们以聂姑洞的故事教化后人,让世世代代的人们传承聂姑勤劳吃苦,勤俭持家的精神。以其兄嫂知错悔恨,头撞石像,以死谢罪的行为教育人们,家人要相互关心,相亲相爰,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

正是由于聂姑洞的故事对马村子孙后代的影响,才有了马村这种纯朴的民风。才让这种纯朴的民风在马村历史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马村,村民学法、知法、守法,己经成为自觉的习惯。村民团结友爱,邻里和睦相处,很少见吵架闹意见。红白喜事新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很少见大操大办。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乱倒垃圾,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尊老爱幼的已成人们自觉的传统习惯,家庭关系和睦,儿孙孝顺,老人安度晚年。

纯朴的民风,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观,更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发展。

5、美丽的乡村

随着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的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基本设施得到了改善,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公路、电力、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村通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一个网络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紧密相连。

现在农民种地不上税,不纳粮.自古到今开新创.农村都是水泥路,道路干净又宽敞.家家盖起了新楼房,宽敞卫生又漂亮。农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房子都有卫生间,洗澡间,讲究卫生已习惯.做饭用沼气、煤气和电器,有的家里安装了空调,冬暖夏凉真舒畅。农活全是机械化,种田讲究科学化,种植的产品多样化,农民收入很可观。现在农村吃饭“四菜一汤”是家常饭,大鱼大肉不鲜见,自己地里种的绿色蔬菜吃不完,村民也讲绿色产品和科学就餐。现在家家都有电动车,大多数人还买了小轿车。现在村有健身广场,阅览室、娱乐室,唱歌跳舞锻炼身体,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家家基本都安装电话、有线电视和互联网,人人都在用手机,先进的通讯工具和联络手段,让村民扩大了知识面,了解了科技的信息,增加了致富的渠道.现在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用互联网把自己种植的蔬菜、果品和农副产品远销出。村民生病有“农合”,国家给报销。年老体弱有补助,安享晚年有保障。

现在的马村社区,环境优美如画,街道干净卫生,道路宽阔平坦,绿村成行成荫,鲜花四季开放,果园硕果累累,村民安居乐业。

啊,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这就是美丽的乡村!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马村社区罗堡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马村社区聂堡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青阳小学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马村社区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马村社区服务中心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马村社区超市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社区农商银行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社区猕猴桃园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社区服务中心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宽广的社区道路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道教名观清阳宫

我的家乡在“马村”(原发首创)

社区幼儿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