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是怎麼被處死的?他與皇太后之間有什麼恩怨?

關於愛新覺羅·肅順,我已有一文。

在那邊文章中,我所寫的是肅順與慈禧(孝欽)皇太后結怨的軼事。

這裡,再來說一說肅順與慈安(鈕祜祿氏,孝貞)皇太后之間的權力鬥爭。

讀清人筆記,羅惇曧《賓退隨筆》中有《同治初元誅三奸案》一節,本文即據此成章。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共十一年)時期,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鎮國將軍肅順一起在內廷執掌機要。這三人之中,肅順最為咸豐帝所親信和重任。肅順的被親信和受重任,主要與其性格及能力有關。據說,肅順剛毅果敢,敢於承擔責任。至於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他們兩人都非常聽話,只是備位而已,一般都是任由安排和指使罷了。

可是,就三人的排位來看,事實或許未必如此。

這裡,還需要指出的是,鄭親王端華是肅順的兄長。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京師,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

按照清宮以往的慣例,皇帝御用的飯食,每餐除一整席飯菜享用外,還必須多備一整席飯菜擱在那裡。這多備的一席,皇宮中有專門的名稱,叫作“看桌”。

咸豐帝從京師出逃後,每餐飲食,伺候的人還是按照宮中的慣例準備:即,既有正席,也有“看桌”。

此時,孝貞皇后(慈安)是後宮之首,她大概考慮得比較多,比如形勢危急、比如倉皇外逃,比說儉省節約……

出於種種考慮,看到出逃京師後,宮內仍然這般排場,孝貞皇后就啟奏咸豐帝道:

“這顛沛流離的,吃個飯,還要像在京中那樣,弄個‘看桌’。形勢這般,為什麼就不能節省節省、不要那麼靡費呢?”

咸豐帝聽孝貞皇后這麼說,也覺得有道理,就說:

“很好!明天就和肅老六(肅順,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故有此稱)商量一下!”

咸豐帝為什麼要和肅順商量呢?

其主要原因是:

肅順這個時候還兼著總管內務府大臣的職位。所以,內廷的日用管理,全由肅順主掌,裁撤“看桌”的事,自然是其分內的事情。

等到咸豐帝和肅順說起此事,道是能不能把“看桌”裁撤掉,也好儉省節約。

肅順回咸豐帝,說是:

“這個不能裁撤!”

咸豐帝就問肅順道:

“為何就不能裁撤呢?”

肅順回答說是:

“現在人心惶惶,合適的做法就是要讓大家鎮定。一切事情,還都應該和京師一樣,就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如果忽然間就改變宮中以前的慣例、冒然打破常規,這樣的話,可能會使大家產生驚恐和懷疑,所以,不宜裁撤‘看桌’,並且,其他一切事宜,也還應該遵守舊制。”

咸豐帝本來就信任肅順,聽肅順這麼一說,他覺得也很有道理,就說道:

“你說得很對!”

這件事,就這麼放了下來,沒有變動。

之後,咸豐帝對孝貞皇后說:

“你說的那個裁撤‘看桌’的事情,肅老六說不行!”

不知道咸豐帝有沒有詳細解釋肅順認為不行的原因,反正,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孝貞皇后心裡就不舒服,她對肅順就產生了一些意見。

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是怎麼被處死的?他與皇太后之間有什麼恩怨?

咸豐帝病重,下諭旨,由載垣、端華、富察·景壽、肅順、託和絡·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盡心輔弼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立為皇太子,即清穆宗),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人,即所謂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咸豐帝駕崩之後,清穆宗同治帝承繼大統,時年僅6歲,大權握在肅順等人的手上.當時,大的政務處理、機要決策,幾乎全都由肅順主導。

沒過多久,孝貞皇太后對肅順的所作所為就無法忍受了。她私下安排御史高延祜上疏,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

等到宰輔重臣進入內廷議事的時候,孝貞皇太后將高延祜的上疏拿給大家看,試探大家的反應,詢問大家對這個上疏有什麼意見,該如何處理等。

肅順回答說:

“按照大清的祖制,太后不得垂簾聽政,臣下有人敢擅自疏請太后垂簾聽政者,殺無赦!”

孝貞皇太后聽肅順這麼一說,有些驚恐失色,但是,她還是鎮定了一下,徐徐說道:

“既然如此,這個上疏不要聽就是了,如果因此要殺掉他的話,也有些過了!”

各位宰輔重臣退走之後,高延祜的上疏單獨留了下來,沒做處理。

可是,這件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此事議完,接下來的三天,參與機要的中樞大臣,竟然三天不來奏事。

孝貞皇太后覺得事情有點異常,她就派人去向中樞大臣詢問不奏事的緣由。

肅順回答道:

“前天高延祜的上疏還沒有處理,我們都在等!”

孝貞太后沒有辦法,只能下發了高延祜的上疏。

各位宰輔重臣對高延祜上疏的處理意見是:

擬對高延祜處以斬立決。

孝貞皇太后沒有辦法,只能後退一步,下令從寬處理。

於是,中樞決議:將對高延祜的斬立決改為發配到黑龍江,為披甲人做奴才。

所謂披甲人,是指受降後披甲上陣為統領部族征戰討伐的人,地位低於一般軍人,高於奴隸;滿清時,多有朝廷大員犯重罪,發配邊疆,與披甲人為奴。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孝貞皇太后更加憂鬱苦悶。

有一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福晉入宮向太后請安。

醇親王的這位福晉,是孝欽皇太后(即慈禧,葉赫那拉氏)的胞妹,所以,孝貞皇太后也把醇親王的這位福晉當妹妹看待。

醇親王福晉進宮之後,向孝貞皇太后請了安,兩人就拉起話來。也不知說到什麼事時,孝貞皇太后就哭了起來,她流著淚,向醇親王福晉說道:

“先皇棄世,皇帝年幼,我們寡婦人家,被外臣管制、拘限,朝廷裡的事情、外面的政務,全都不讓我們知道,難道我們家就沒有一人在這朝中任職行走嗎?”

醇親王的福晉馬上接話道:

“不是還有醇王(指醇親王奕譞)在嗎?”

孝貞皇太后立刻下命令,以後中樞議事,也要召醇親王進來說話。

第二天早上,醇親王早早就到軍機處(非京師軍機處,乃熱河軍機處)的侯歇處待命,等待召見。

肅順來過來之後,看見醇親王在這邊,就問他道:

“你在這裡做什麼?”

因為醇親王這個時候還沒有被納入中樞,所以,他是沒有資格參加軍機會議的,並且,軍機要地,沒有特許,誰也不能擅自靠近。故而,肅順有此一問。

醇親王回答道:

“我在這裡等候召見。”

肅順又問道:

“誰傳召你啊?”

醇親王這個時候還沒有弄清楚狀況,所以,他不敢唐突回答,一時語塞,竟然不知如何應對。

肅順見醇親王支支吾吾,無語可回,他就對醇親王說道:

“這裡是中樞大臣侯歇的地方,沒有你的坐處!”

醇親王聽言,滿臉羞愧,逡巡而出,只能在別處暫時小留。

醇親王離開軍機處的侯歇處之後,不一會兒,就有內監過來,掀開了此處的門簾,向裡面看了看,也沒說話,然後就離開了。

沒過多久,此前那位內監又走了過來,掀開此處的門簾,向裡面看。

肅順很嚴厲地詰問那位內監道:

“來來回回的,在這邊找什麼人啊?”

內監回答道:

“我在找七爺(指醇親王,其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故有此稱。)!”

肅順聽完,非常生氣,他大聲呵斥道:

“誰是七爺、八爺?這裡哪有什麼七爺、八爺?”

內監雖然被肅順訓斥,但是,他該辦的差使,還是要繼續完成。

來來回回,那位內監一共在軍機處侯歇的地方跑了好幾次。找不到醇親王,他一直皺著眉頭說道:

“七爺這是到哪裡去了?上面傳召已經很久了!”

醇親王在別處等候,很久才隱約聽見內監在找尋自己,急急忙忙跑出來,說是自己已經等候好久了。內監看到醇親王,也沒聽他多講,匆匆引領著他,入內拜見孝貞皇太后。

拜見之後,孝貞皇太后對著醇親王,又哭了起來,把自己的苦楚對他講說了一遍,並問他:

這要怎麼辦才好?

醇親王聽完孝貞皇太后的哭訴,回道:

“這個狀況,奴才無能為力,還請太后召恭王(指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商議!”

孝貞皇太后立刻命令醇親王召恭親王奕訢來見。

這個時候,恭親王任京師留守,醇親王疾馳一天半時間,才見到恭親王。講完情況後,醇親王又帶著恭親王,飛速返回。這一趟,路途遙遠,可是,來回僅僅花了三天半時間。

這一邊,因為聯軍入侵,恭親王留守京師。另一邊,咸豐帝的梓宮(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新皇帝、皇太后人等還在熱河。兩地相隔,所以,醇親王為孝貞皇太后傳召恭親王,才會這麼費事。

到達內廷之後,恭親王向孝貞皇太后請過安,一切從速計議。

恭親王曾經在中樞參與過機要,對於政務處理的流程和慣例也很熟習,所以,孝貞皇太后引入恭親王的程序完全合理合制,肅順一時也沒辦法阻攔。

恭親王入見之後,孝貞皇太后問他:

“眼前的形勢,要用什麼辦法應對才好?”

恭親王答道:

“要處理這個狀況,必須返回京師,才可以!”

孝貞皇太后又問道:

“京師被洋人侵佔,要拿洋人怎麼辦呢?”

恭親王回道:

“洋人的事情,有奴才在負責,洋人沒有什麼可擔憂的!”

於是,孝貞皇太后動議,決定返還京師,並下詔對此進行宣告。

在返京安排上,命令肅順護送咸豐帝的梓宮先行。

恭親王幫孝貞皇太后做好各項謀劃後,他也先行飛馳,到達京師。皇帝、皇后、皇太后三宮隨後啟程,經僻靜的小路回京。

到達之後,孝貞皇太后下發手詔,命令逮捕三兇。所謂三兇,即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鎮國將軍肅順三位。

恭親王領了手詔,隨帶著數十個侍衛,先去捉拿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二人不知何事,問道是,恭親王所為何來?恭親王準備充分,馬上拿出孝貞皇太后的手詔,出示給他們看。

恭親王問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道:

“你們遵旨嗎?”

鄭親王端華沒有說話。

怡親王載垣遲疑了半天,才說道:

“既然有旨,怎麼可以不遵?”

恭親王立即命令隨行侍衛:

“綁了!”

然後,恭親王安排押送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到宗人府獄中看管。

事情的處理,兵分兩路。

一路,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由恭親王奉手詔收押下獄。

另一路,醇親王受密詔,在路上逮捕肅順。

肅順護送咸豐帝的梓宮到了密雲,就歇腳在本處的驛館。當天夜漏二下(二更,21時~23時),肅順都已經就寢了。

醇親王到達驛館,通報求見。

肅順對通報的人說道:

“他又來做什麼?你告訴他,就說我已經睡了!”

醇親王聽通報的人這麼一說,他也沒有客氣,帶人直接撞門而入,在臥榻之上,逮押了肅順。然後,醇親王才拿出手詔,讓肅順看了看。

肅順被逮押之後,他大罵道:

“真是兩個沒用的東西!”

肅順所罵的兩個人,當然是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了。肅順對兩人生氣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兩人不能抗拒詔命,才導致這個結果,讓自己被捕。

肅順的確是個有脾氣的人,從逮押到被解赴刑場殺頭,他都一直罵不絕口。

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兩人,並賜帛自盡。

至此,咸豐帝遺命的贊襄政務大臣隊伍覆沒。

孝貞皇太后得勢,群臣上疏,合請皇太后垂簾聽政。這也是清朝定鼎近二百一十年以來,首見的皇太后垂簾聽政。此局開啟之後,孝欽皇太后(慈禧)三次垂簾,緊接著,清朝就滅亡了。

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是怎麼被處死的?他與皇太后之間有什麼恩怨?

處決肅順的詔書中,羅列肅順的罪狀。其中有一條,是說肅順擅坐御位。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早先在宮中觀看劇目演出時,咸豐帝一走,肅順就會登上皇帝的御位,坐下來觀看,他從來也不會避諱。那個時候,孝欽皇太后(慈禧)還是妃子〔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她每次從肅順前面經過的時候,肅順會繼續坐在御位觀看,從來都沒有起來過。因此,孝欽皇太后對肅順也很有意見。

所以,孝貞皇太后計劃除掉肅順等人的時候,孝欽皇太后也是密謀的參與者。

肅順之死,都說是因為他的傲慢不恭。

是這樣嗎?

其實,都是權力鬥爭!

最後,再來補充一下文中的相關資料。

慈安太后

即孝貞顯皇后(公元1837年8月12日~公元1881年4月8日),鈕祜祿氏,清文宗咸豐帝皇后,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嫡母為宗室覺羅,生母為姜氏(後抬入旗籍,改稱姜佳氏)。清德宗光緒七年三月初十(公元1881年4月8日),暴崩於鍾粹宮,死因成謎。葬於普祥峪定東陵,上諡,經宣統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愛新覺羅·端華

端華(公元1807年~公元1861年),滿洲鑲藍旗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子。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26年)襲爵鄭親王,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清文宗咸豐帝死後,與怡親王載垣、其弟肅順等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八大臣)。後在辛酉政變中以“專擅跋扈罪”賜死,死後降爵。

愛新覺羅·載垣

載垣(公元1816年~公元1861年),滿清宗室、大臣。清聖祖康熙帝六世孫,怡賢親王胤祥五世孫,世襲和碩怡親王爵位,十二家世襲鐵帽子王之一,清文宗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行走,親受顧命。咸豐帝即位後,漸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與端華、肅順等八人受顧命為贊襄政務大臣,掌握實權。同年,“祺祥政變”中,載垣在北京被捕,賜白絹自盡,年四十六歲。

愛新覺羅·肅順

肅順,生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卒於清文宗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死時46歲。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自清宣宗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咸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本年九月,肅順在護咸豐帝梓宮回京途中,行至密雲被捕,隨後被斬於菜市口。

愛新覺羅·奕譞

奕譞(公元1840年10月16日~公元1891年1月1日),字樸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清文宗咸豐帝異母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清德宗光緒帝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封為醇郡王。咸豐帝死後,奕譞與恭親王配合皇太后發動辛酉政變,開始重用奕譞。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晉封親王。清德宗光緒登基,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薨,諡賢。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奕訢

奕訢(公元1833年~公元1898年),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清文宗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奕訢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從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到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遭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諡忠。

宗人府

宗人府,官署名,是中國明清時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設立於明朝初期,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稱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稱宗人府。永樂以後,宗人府多由勳戚掌事,而它所管轄的事都移交給禮部辦理,宗人府名存實亡。清朝的宗人府設置於清世祖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

筆記作者羅惇曧

羅惇曧(公元1872年~公元1924年),字孝遹,號以行,又號癭痷,晚號癭公。廣東順德大良人。晚清名士,與梁鼎芬等並稱“粵東四家”。早年就讀於廣雅書院,後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曾從康遊,與陳千秋、梁啟超並稱高弟。清德宗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副貢,後屢試不中,報捐主事,調郵傳部郎中。入民國後,歷任總統府秘書、參議、顧問、國務秘書等職,又曾為袁克定師。袁世凱稱帝,拒不受祿。縱情詩酒,流連劇場,與王瑤青、梅蘭芳相交甚密,並與陳三立、樊增祥、易順鼎相友善,文酒之會恆年不衰。與程硯秋交尤厚,程變聲時期,為保護其不致因被迫演唱而毀嗓,將其贖出,聘名師授藝.並親自教其讀書習字,併為其編撰劇本。晚年女死妻狂,貧病交迫,困窘而卒。創作的主要劇目有《龍馬姻緣》、《梨花記》、《紅拂傳》、《花舫緣》、《花筵賺》(又名《玉鏡臺》)、《鴛鴦冢》、《青霜劍》、《風流棒》、《賺文娟》、《玉獅墜》、《孔雀屏》、《金鎖記》等。其他著述有《鞠部叢譚》、《太平天國戰記》、《拳變餘聞》、《藏事紀略》、《割臺記》、《庚子國變記》、《德宗繼統私記》、《中日兵事本末》等十餘種。工書法,於楷、行、草最為擅長;草書參以章草筆意,風神秀逸,獨具一格;楷書由唐人溯北碑,格調高古,迥異時流。

(全文結束)

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是怎麼被處死的?他與皇太后之間有什麼恩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