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徐定海:自主創業為海軍艦船研發“智能手環”

退役軍人徐定海:自主創業為海軍艦船研發“智能手環”

徐定海與工作人員查看設備。圖片來源:北京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新京報訊(記者 黃哲程)入伍30年,徐定海從一名艦艇機電幹部轉型為科技幹部,逐漸成長為海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海軍艦船裝備論證研究工作,讓徐定海有了紮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某型艦艇主動力系統研製工程的主要課題人員,他推動解決了主動力對中、水泵吸高、系統監控等一系列重難點問題;提出並推進數據化、信息化、模型化的論證方法,促進軍方的裝備論證和研製。

2016年退役後,徐定海希望將此前的理論專業應用於實踐,繼續為提高國內海軍艦船裝備技術貢獻一份力量。

“為什麼發達國家海軍能全球部署,而我們的艦船隻要遠航就得讓設備廠家跟隨保障?”。徐定海認為,智能艦船、無人船舶將是今後海軍艦船發展的趨勢。他找來戰友馬守軍,聯合江蘇常熟一家上市公司,藉助軍民融合發展的“東風”,開始了自主創業生涯。

退役军人徐定海:自主创业为海军舰船研发“智能手环”

徐定海與工作人員查看設備。圖片來源:北京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為艦船戴上“智能手環”

艦船裝備可靠性的關鍵在動力電力系統,經過反覆論證,徐定海把公司業務定位在艦船動力裝備智能監測、智能評估、健康管理方面,這也是公司“海智元”名字的由來。

對於他們研發的產品,徐定海打了個比方,就像給艦船戴上了一個“智能手環”。日常人們使用的手環記錄人的心跳、運動量,他們研製的"手環"則可以監測艦船動力和電力設備的振動特性、溫度、周圍氣體成分變化等,並將數據實施傳回分析,實現在故障的初發階段就及時預警。

創業之初,資金是徐定海面臨的首要問題。以前在軍隊研究所,許多科研項目由上級機關指定,不用擔心項目資金和下屬的生計問題。自主創業後,他每天睜開眼睛,直接面對的就是企業效益、員工待遇。一個剛成立的公司,沒有知名度,也缺乏產品,如何才能維持運營?

“團隊意識、敢打硬仗、不怕吃苦是我們在部隊學會的精神。”徐定海說。在最初的艱難時期,當公司資金不足時,徐定海就拿出自己的退役金和家庭積蓄填補,項目不多,他就四方奔走,各處爭取項目,終於熬過了難關。

創業兩年多,徐定海就這樣帶領一班人先後完成了“大型無人艇機艙設備健康管理系統”、“基於體波技術的艙室空氣質量智能監測裝置”、“艦船電動輔機狀態智能監測裝置”等10餘項科研項目,獲得軟件著作權10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已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有7項。目前,公司研發的部分技術已轉化成產品,向艦船供貨。

退役军人徐定海:自主创业为海军舰船研发“智能手环”

徐定海與員工商議產品設計方案。圖片來源:北京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公司員工的貼心大哥

徐定海的公司位於北京西三環的一個小區內, 為了讓大家能吃上家常菜,徐定海特意聘了一位軍嫂廚師給大家準備一日三餐。每天一到飯點,公司16名員工就和徐定海一起在樓下的大圓桌吃飯。

“徐總在這裡就像是我們的大哥。”員工劉鴻鵬說。每次員工有喜事或者遇到困難,徐定海總是率先出面。劉鴻鵬前年結婚,經濟上有困難,徐定海聽說後,藉著發紅包的名義資助了他6666元,並把他們夫婦二人請到公司,全體員工一起聚餐為他們慶祝。一些外地員工在京租房有困難,徐定海也會籌措資金,幫他們解決住房問題,員工只需象徵性交一些房租。

此外,軍人出身的徐定海還有著“部隊情節”。公司招人時,招聘信息上總是加一句“退役軍人優先”。如今公司規模雖然不大,但已經接納安置了4名軍轉幹部、1名軍休幹部、2名復員軍人、2名軍人家屬就業。“我們都是軍人,也都是兄弟姐妹。”徐定海說。

人物名片

徐定海,男,中共黨員,1966年9月出生,1985年高中畢業考入軍校入伍,2016年9月退役,曾任海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技術五級,長期從事海軍艦船裝備論證研究工作。2016年退役後,徐定海自主創業,創建北京海智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艦船動力電力系統智能化監測和可靠性評估技術研發。公司先後被評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金種子企業”,徐定海被中關村推薦為2019年北京學者候選人。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