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調整或成配置窗口

超過九成股票“打折”

從成交額上來看,11月11日兩市量能均有所縮量,滬市成交額為1662.85億元,深市成交額為2567.13億元。

兩市下跌個股達3335只,跌停股12只,上漲股僅301只,漲停股18只,這意味著A股市場超過九成個股“打折”。從行業板塊來看,申萬一級28個行業悉數下跌,跌幅最小的食品飲料行業下跌1.07%,家用電器、通信、計算機行業跌幅居前,分別下跌3.67%、2.81%、2.69%。

概念板塊方面,音樂產業、智能音箱是市場中僅有的兩個上漲的概念板塊,分別上漲1.06%、1.02%。智能音箱板塊內惠威科技漲停,共達電聲上漲8.05%,漫步者上漲1.89%。近端次新股、超硬材料、網絡規劃建設等板塊跌幅居前,均下跌超過4%。

安信證券表示,短期市場存在一些積極因素,但從宏觀層面考察,無風險收益率對A股資金面及估值的影響要比11月MSCI擴容更持續更深遠,加之接近年底投資者趨於落袋為安,當前盈利兌現並不充分,這個階段的配置需要在今年表現滯後、估值較低的板塊中尋找邏輯及驗證,對中長期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趨勢以及流動性狀態依然抱樂觀預期,A股市場的中長期趨勢沒有逆轉。

資金面仍寬鬆

從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流動性上來看,市場處於流動性寬鬆的氛圍中。

從外部來看,全球流動性寬鬆已成定局。美聯儲在10月30日的聯邦公開市場會議決定再次調低利率,為年內第三次降息。中信建投證券表示,美聯儲降息為國內貨幣政策釋放更多寬鬆空間,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存在下行壓力,四季度是貨幣政策重要的觀察窗口。

從國內方面來看,11月5日中國央行將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調5個基點。中信證券表示,央行本次操作對市場而言有一定的超預期成分,其信號意義更強——“穩經濟”是政策底線。未來貨幣寬鬆的政策空間打開,預計後續將推出一系列操作。

公開市場方面,央行最新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11月11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包括11日,央行已經連續11個交易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

Wind數據顯示,11日北向資金淨流入6.7億元,已連續13個交易日淨流入。13個交易日以來,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超過393億元,而11月份以來的7個交易日中,北向資金淨流入金額就超過216億元。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隨著外資在A股的持股市值不斷擴大,外資投資理念將深刻影響A股市場。到年底外資還會加速流入A股市場,這無疑對投資者的信心有所提振。

中信建投證券表示,在當前條件以及2020年上半年,利率保持中性是有可能的。國泰君安認為,政策空間一定程度上受限,但政策對通脹的容忍程度也明顯提高,不至於過度到收緊,11月5日下調MLF利率就是最好說明。後續逆週期寬鬆基調不變,結構性政策可期。

券商激辯多空

在市場仍處於流動性寬鬆、北向資金持續淨流入和CPI上漲的情況下,對於當前市場,市場看法出現明顯分歧。

中信證券表示,預計月內還有1500億元左右外資流入A股,人民幣升值加快外資增配節奏。MLF降息的態度比幅度更重要,CPI短期跳漲隻影響降息節奏,不改變寬鬆方向。資本市場改革提速激發市場活力,再融資鬆綁下,引入產業資本的正面作用強於融資資金分流。中信證券表示,本輪月度反彈仍在進行時,建議繼續積極把握今年A股的最後一個做多窗口。

也有券商持謹慎觀點。海通證券表示,無論從季節規律還是牛市節奏來看,行情的低波動都不可持續。從目前基本面數據和政策面信息看,先“下蹲”再向上突破可能更大。如果出現“小下蹲”只是波動風險不是系統性下跌,2019年收官戰的重點是佈局歲末年初乃至牛市主升浪行情。行情向上時,低估高股息的銀行地產板塊有望先行,科技和券商的空間及持續性更好。

光大證券表示,目前市場下行的空間不大,在“緊信用”基礎上,通過MLF降息引導LPR降息,即“松貨幣”來支撐“寬財政”是較好的解決辦法。明年初通脹大概率回落,壓制因素有望解除,當前市場仍然是底部配置期,建議耐心持倉。結構上,消費行業短期景氣度高且受益通脹,新經濟格局下繼續重點關注家電和汽車基本面的觸底反彈跡象,繼續增配景氣度高的電子和通信等科技行業。大金融板塊裡更看好股份制銀行與保險,週期板塊中可重點關注基建。

招商證券則表示,2019年底缺乏明確的機會,投資者需要耐心等待新的進攻信號,當下可以從容佈局2020年,方向是科技、券商、地產基建、醫藥板塊。

截至11月11日收盤,A股三大指數全部下跌,上證指數下跌1.83%,報2909.97點;深證成指下跌2.17%,報9680.57點;創業板指下跌2.23%,報1673.13點。A股總市值減少1.13萬億元。

近期市場流動性仍舊保持寬鬆,北向資金已連續13個交易日淨流入。

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CPI同比上漲3.8%。當流動性寬鬆遇上CPI上行,機構對後市看法出現一定分歧。有券商積極看多,也有券商表示應在階段性休整後佈局來年。分析人士表示,A股當前調整或是配置的窗口,北向資金“聰明錢”持續進場就是明證。

□本報記者 吳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