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單口相聲而言,郭德綱是否已經超越了劉寶瑞?

綠豆小棒冰

用活著的人跟已去世多年的人相比,是要咒人死嗎?

被稱為“單口大王”的劉寶瑞先生已經去世多年了。其對傳統相聲的挖掘整理並借鑑吸收了獨角戲、評話、電影、戲劇等姊妹藝術的優點,在創作新作品時大膽革新,形成了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藝術風格。劉寶瑞先生尤以單口相聲見長,被譽為“單口大王”。 對相聲和單口相聲表演藝術的發展與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是劉寶瑞先生的蓋棺定論。

劉寶瑞先生表演的相聲段子,現在聽起來也依然津津有味。無論你對他的作品是肯定還是否定,他的作品都是那個樣子的了。也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劉寶瑞先生對相聲的發展與提高做出的貢獻,他也還是對相聲做了他生前做的那一些。都不會有所改變了。

是非功過,隨後人評說。

郭德綱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人家現在還活的好好的呢,談超不超越誰為時尚早。我聽過郭德綱的單口相聲,也聽過他的評書,互動性很強,這是個進步,但這些新編的作品,新的表演形式,對後世的影響如何,現在也不能下結論。

給活著的人下定論,跟給活人建廟祭祀一樣,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對於別人來說,未必是尊重,也有溜鬚拍馬之嫌。我們要做的是希望郭德綱能多創造,改編一些新的作品出來,讓更多的人大飽耳福。而不是急著給他下定論。郭德綱是要死了還是要退休了嗎?

觀眾都不是傻子,能聽得出好壞,辯的出是非來。一個作品是不是用心了,觀眾也看得出來。郭德綱的作品所以受歡迎,跟他真的用心了,真把觀眾當衣食父母了有關。但現在,還遠不是給他或者他的某個方面下定論的時候,他還有時間做的更好。

就像“格律詩”不是隻有唐朝才有,唐朝至今,詩人數不勝數,但是,一提到“格律詩”,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唐詩”。後世諸朝雖也偶有佳作,但與巔峰時期的唐詩相比,還是略遜一籌。比如以“三立帝王,十全武功”自居的乾隆皇帝,在世期間創作了一萬多首詩歌,群臣對他也極盡追捧讚美之詞。但乾隆去世以後,他的詩便無人問津了。

歷史是會騙人的,但也是不會騙人的。其中有一條是不變的,那就是“大浪淘沙,留著是金”。

我們都是俗人,不用去管以後的歷史會對郭德綱做出什麼樣的評價,也不必在意歷史會不會改變對劉寶瑞先生的蓋棺定論。我們應該慶幸的是我們遇到了一個活著的郭德綱。也期待著他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笑聲。

至於郭德綱超不超越誰,就留給後人去評價吧。我們安心聽相聲就行了。


遊子天涯君莫問

不開玩笑的說,郭德綱的單口相聲水平可稱得上四個字————“當世一絕”。


為什麼這麼講,首先我們談論的是單口相聲,而不是評書。老郭幼而失學(自稱),8歲學藝,是評書開的蒙,後來學的相聲,後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他的單口相聲巔峰期大概是在“北京相聲大會”(德雲社前期名字)一直到2010年,最近幾年老郭年齡大了,記憶力和身體不如從前了,同時又身兼數個差事,老郭的單口中即興演出的方式越來越多,雖然顯得瀟灑不羈,但是比較其之前的作品而言顯得很不流暢,老聽眾可能會覺得不太好聽,新聽眾可能喜歡可能不喜歡。眾口難調,這點不可否認。

扯的遠了,迴歸之前說的。單口相聲和評書的區別是什麼,實際上沒區別。同一段相聲,相聲演員說就是單口相聲,評述演員說就是評書。舉個例子,《康熙私訪月明樓》,郭德綱說就是單口相聲,王玥波說就是評書。這是個人風格決定的,郭德綱一上臺,即便他想說評書都沒戲,因為大家一看他就憋著樂呢。同理,劉寶瑞,馬三立,他們的長篇書,實際上已經說是評書了,但大家依然覺得那是單口,個人風格決定的,就是覺得可樂唄。其實,如果真按老規矩講,長篇單口相聲只有“八大棍” (《君臣鬥》、《馬壽出世》、《宋金剛押寶》、《解學士》、《康熙私訪月明樓》、《碩二爺》、《張廣泰》、《九頭案》),還有幾個短篇(《雙槐樹》,《鬥法》什麼的),其他的都不算。但現在,隨著相聲和評書演員的交流,已經不分那麼多了。於是乎,我們聽到了好多相聲演員開始說聊齋,隋唐,三碗將(楊家將,呼家將,薛家將),不少評書演員也說《永慶生平》了。郭德綱實際上主要還是說“八大棍”,今古傳奇系列(主要來自三言二拍)居多,當然,最近也開始說聊齋,隋唐,濟公什麼的,但他是相聲演員,所以他說的全是單口,不論題材。這樣,我們就不能硬把老郭同諸位評書前輩,如單田芳,田連元,連闊如等比,因為沒法比,和劉寶瑞、馬三立倒是能比,但是也不好比,這點原因下面再說。



為什麼稱老郭的單口“當世一絕”,這四個字要拆開來說。“當世”指80年代以來中國的當代相聲演員,“一絕”指其擁有獨特的風格,並以此獲得了很多聽眾,是褒義,但並不是說天下第一。好比說令狐沖的獨孤九劍是武林一絕,但不代表他的武功天下第一,他還是打不過東方不敗的。老郭的單口中最出色的神怪書和公案書,相比較而言,個人覺得他的公案書最好聽。他的公案書裡最好聽的第一是《善惡圖》,又名順天府宛平縣三案連環22條人命,這部書時長大概6小時,包含人物近50個,在老郭嘴中,主角和配角是那樣的鮮明,人物性格及其突出。最出彩的是一個結巴,一個話癆,每次光聽見名字就已經止不住笑聲了。排名之後的有《槍斃任老道》,《白宗巍墜樓》,《槍斃閻瑞生》等等。神怪書裡個人覺得最好的是《張雙喜捉妖》,濟公系列開始很不錯,後來由於坑挖得太多,有爛尾的嫌疑。總之,聽老郭的書,不聽公案簡直是一大損失。老郭的短打書,袍帶書很少,不是很出彩,他似乎很不願意說兩人交手對打,每次一到交手,直接一句“二人叉招換式打在了一處”,然後就直接跳出評論了,相比較而言,單田芳的短打,袁闊成的袍帶可以說得上二絕。

這裡雖說“相比較而言”,但實際上也僅僅是從技術角度和說書得處理方法上進行比較,人和人之間還是沒法比的。即便是劉寶瑞、馬三立這樣得單口相聲名家,也不好比,因為風格和擅長之處太不一樣了。比如說劉寶瑞那個經典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劉大師擅長的是獨角戲,最擅長說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簡直惟妙惟肖,“包袱兒”鋪墊得特瓷實,抖起來那叫一個脆生。郭德綱也說過這段,他的風格是把人物模仿極像,評論十分到位,尤其擅長烘托氣氛,設置謎團(就是挖坑)。二人風格迥異,實在沒法比。再有,老郭有個極大的優點,咬字吐詞發音乾淨利落,聲音洪亮,各個地方的人都非常容易聽懂,這點比起大多數相聲演員要強太多了。


最後說,老郭的單口相聲的不足之處。老郭在有些地方可能由於記憶不清,話佐料特別多,很出戏,近來尤其嚴重。評論和書之外的東西有時說得太多,一般是開書的時候,太長聽得各種出戏。而且,有時候老用一些特定的句式推動劇情,也是出戏。比如說“書要簡言,話說這就...”, “閒言少敘,書歸正傳,這閒言就不少”, “反正就說這個意思吧”,太多太集中就顯得有些出戏了。儘管老郭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如從前了,理由很好,但不能掩蓋這點,這始終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總之,老郭的單口整體是一絕,大家在評價他的時候不要硬生生橫向與那些前輩藝術家比較,各個人擅長之處不同,實在不好比。如果實在相比,想評價,多聽一些各位名家的書,會有所得。


青稚沈丘

先說一個小故事。

在若干年前相聲界曾興起過一個風潮,學馬三立。學馬三立的人很多,有幾位還學得惟妙惟肖,甚至還因此混得不錯,可是少馬爺對當時的情形有個評價很有意思。他說:“所有人學馬三立,都是學七十歲以後的馬三立,為什麼學?就是因為他名氣大。但是如果我父親在三十歲的時候使活就像七十歲的人,他(馬三立)飯都沒有……”。

明白了嗎,相聲是藝術不假,但也需要體力的支撐,不是說年紀越大就越厲害。

再說個故事,馬三立的真事。

解放前,天津有三個最頂級的相聲演員,他們就是侯寶林、常寶堃、馬三立。三人分別屬於不同的團體,有各自的演出地盤,其中以常家勢力最大。侯寶林擅長柳活,而且颱風大氣,成為第一個可以攢底的相聲演員,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事,對於整個行業都是震動。

侯寶林出名上位後,對當時的常家影響最大,於是常寶堃出面跟侯寶林打擂臺,按照江湖規矩輸者離開天津。常寶堃抓住侯寶林的短板,用一段《對坐數來寶》分出高下,侯寶林離開天津去北京發展。

後來常家想進北京發展,此時侯寶林在北京已經聲名鵲起,常寶堃鎩羽而歸,天津相聲第一次在北京相聲面前敗下陣來。這時馬三立出面,到北京打開局面,重新為天津相聲掙回了臉面。

這也是馬三立在天津聲望為什麼這麼高的原因,當年的他絕不是後來七八十歲時說話慢悠悠的老頭。

再說回話題,劉寶瑞的早逝確實可惜,但同樣因為早逝而被後人神化,這很正常。

人總是願意去挽留失去的東西,失去的東西即使破損不全也是一種殘缺美;但也往往不願意珍惜眼前的東西,尤其這樣東西唾手可得。這很正常,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本身就不會被珍惜,這是天性。

說這些只是想表明,郭德綱從來都沒有想跟前輩做比較,而劉寶瑞也不知道若干年後,有個說單口的藝人叫郭德綱。而我們牽強的將兩個不同時代的相聲藝人做比較,沒意思的很。

知道有段相聲叫《關公戰秦瓊》嗎?就是這個意思。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因劉寶瑞和郭德綱兩個人,一個不在了,一個還活躍在舞臺上。因此需要對劉寶瑞大師的生平,先做個介紹。

劉寶瑞,相聲大師、單口相聲大王。北京人,中國相聲第六代演員,師從張壽臣。

生卒:1915年-1968年10月6日

代表作品:《連升三級》、《珍珠翡翠白玉湯》、《官場鬥》、《解學士》等。



一、劉寶瑞

(一)平凡而不平凡的一生

劉寶瑞的相聲作品借鑑吸收了獨角戲、評話、電影、戲劇等姐妹藝術的優點,大膽革新創造,形成了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藝術風格。尤以單口相聲見長,被譽為“單口大王”。

劉寶瑞對新相聲的創作、傳統相聲的挖掘整理、單口相聲表演藝術的發展與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1.學藝之初

劉寶瑞1915年生於北京,本名劉明光。自幼家境貧寒,九歲開始接觸相聲藝術,常遊走於北京天橋和東安市場相聲場子之間,曾隨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正式拜張壽臣為師(張壽臣為其取藝名劉立棠),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在南市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並常到廣播電臺播音,初露頭角。



1932年,17歲的劉寶瑞與18歲的馬三立搭檔,去營口、煙臺、青島等地“跑碼頭”,演出相聲。在從營口開往煙臺的輪船上,由於身無分文,兩天沒吃東西,劉寶瑞餓昏了,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別人兩個燒餅,才救了劉寶瑞一命。從此,劉寶瑞和馬三立結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誼。

2.戰亂時期的顛沛

1937年,劉寶瑞赴濟南光明茶社演出,期間編演了相聲《家務事》、《韓復榘講演》(《韓青天》),揭露當時山東省主席、親日派直係軍閥韓復榘不學無術、驕橫昏庸的醜態。1939年,天津水災,劉寶瑞前往唐山演出,水災過後返回天津。

20世紀40年代,為維持生存,劉寶瑞一直不間斷地在各地“跑碼頭”。期間曾在天津、北京、濟南、南京、上海等地,與曲藝名家白雲鵬、高元鈞等合作演出。



1949年,劉寶瑞與趙月華結婚並在南京成了家。沒過多久,為生活所迫,劉寶瑞隻身前往香港,成為第一個把相聲帶到香港的藝人。

3.建國後的輝煌人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已在香港頗有人緣的劉寶瑞回到解放後的上海。1952年回到北京,參加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曲藝團。後調中央廣播說唱團任藝術指導。



從1954年起,劉寶瑞先後去過江、浙、魯、豫、內蒙古等地基層演出。1954年春節期間,到北京郊區為農民演出,同年4月,到琉璃河北水泥廠下廠輔導工人曲藝隊伍。此後,劉寶瑞為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曲藝訓練班堅持教學十二年,培養出大批青年相聲演員。

1959年夏天,劉寶瑞去福建前線慰問解放軍,訪問了偵察英雄紀瑞瑄,及時創作、表演了歌頌英雄的單口相聲《神兵天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篇軍事題材的單口相聲。

六十年代初,劉寶瑞和侯寶林、馬季一起,經常去北京中南海,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並多次受到親切接見。

1962年春節,為貫徹中宣部“國家暫時困難時期,物質生活貧乏,在宣傳上應著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使人們充滿笑聲”的指示,中央電視臺(當時名為“北京電視臺”)舉辦以相聲為主的“笑的晚會”,“大軸兒”是劉寶瑞等表演的多人相聲《諸葛亮升帳》,相聲的“底”由王決設計,是諸葛亮的一盤點心被帳下四員大將吃了,滑稽可笑,頗受歡迎。



4.文革時期的不幸遭遇

“文化大革命”期間,劉寶瑞遭受嚴重衝擊和迫害,被下放北京房山農場勞動。1968年10月6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下午,劉寶瑞在北京房山路村勞動時受到現場批鬥,當晚逝世,年僅53歲。劉寶瑞死後其屍首被草草掩埋,至今遍尋無果,只留衣冠冢葬於北京朝陽陵園。

(二)藝術風格

劉寶瑞常演單口相聲,既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又有一定的文學性。經與南方曲藝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單口相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了南方獨腳戲及評話的藝術技巧,又借鑑電影、話劇的表演手法,融會貫通,經過長期演出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使活”細緻、瓷實,“包袱兒”別緻、含蓄和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單口相聲大王”、“冷麵滑稽家”等稱譽。劉寶瑞也是把北方相聲藝術介紹給江南及港澳觀眾的先行者。



劉寶瑞熟悉歷史掌故,社會知識豐富。擅長描繪社會環境、時代背景,以此來烘托人物、事件。劉寶瑞在臺上強調語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結合,輔以手勢,對每段臺詞的抑揚頓挫都精心設計過,通過長期舞臺實踐,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過,形成了穩健瀟灑、口風細膩的藝術風格。

(三)劉寶瑞的單口相聲作品

《劉寶瑞表演單口相聲選》(中國曲藝出版社1983年版)收錄作品:

《珍珠翡翠白玉湯》、《山東鬥法》、《豆腐侍郎》、《日遭三險》、《賈行家》(《假行家》)、《酒迷》、《傻子學乖》(《學乖》)、《贖驢》、《窮不怕巧鬥賈仁義》、《皮匠招親》、《四子科考》、《一字詩》、《打油詩》 )、《趕考》、《化蠟扦兒》、《火龍衫》、《大腦袋》、《贊馬詩》、《灶王爺》、《孟姜女》、《白蛇傳》、《蕪湖關帝廟》、《泰山石敢當》、《三吃魚》、《兄妹聯句》、《君臣鬥智》、《紀曉嵐》、《慈禧入宮》、《知縣見巡撫》、《假斯文》、《全上來》、《翻跟頭》、《畫賬》、《朱夫子》、《天王廟》、《文廟》、《畫扇面兒》、《暴發戶》、《兌水》、《韓復榘講演》、《家務事》、《善意惡語》、《講字》、《一字兩讀》、《草船借箭》、《書迷鬧洞房》、《打砂鍋》(《書迷打砂鍋》)、《張飛爬樹》、《跑海》、《空城計》、《兵發雲南》、《“講”戲》、《紅先黑後》、《貓蝶圖》、《風雨歸舟》、《偷斧子》、《增和橋》、《和尚開葷》、《法術》、《當行論》、《扎針》、《宋獻策測字》、《測字》、《先寫後問》、《求財》、《黃半仙》、《無鬼論》、《學徒》、《上學》、《狗噘嘴》、《小“zi”兒》、《神童解縉》、《漫話燕京》、《皇帝選陵》、《十二缺》、《扇子規律》、《底漏》、《勸架》、《要賬》、《賣柿子》、《白吃猴兒》、《糊驢》。

4.其他:《連升三級》、《大鬧縣衙門》、《神兵天降》、《大水壺》、《消炎妙方》、《爬窗戶》。



二、關於兩個人單口相聲的水平

1.郭德綱的從藝經歷

現在說說郭德綱,郭德綱是什麼年代的人?

1973年1月18日(農曆臘月十五)出生。



天津人,相聲演員,電影、電視劇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1979年投身藝壇,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相聲,又師從相聲大師侯耀文。其間又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輾轉梨園多年。1996年,創辦北京德雲社。



2005年起,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異軍突起,使公眾重新關注相聲這一藝術門類,實現了相聲的二次復興。2006年於解放軍歌劇院舉辦德雲社相聲專場,同年於天津人民體育館舉行德雲社省親相聲專場,創下連續25次返場紀錄。2008年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相聲專場,成為第一個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個人專場演出的相聲演員。2009年,參演電影《建國大業》。2010年主持《今夜有戲》。2011年榮登美國《紐約時報》。同年赴澳洲舉辦相聲專場,成為中國相聲界第一次非文化交流性質的海外商演。



2.生平經歷的區別

看看劉寶瑞的師承和漂泊的坎坷的人生經歷可知——郭德綱是沒有這樣的經歷磨礪、歷練的——這就會造成思想、境界、視野和藝術的程度上的不同和不一樣。

3.社會的與藝術需要的不同

劉寶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郭德綱是什麼年代的人?

看上述劉寶瑞的生平年代可知,他經歷了新舊社會兩個時代,他的人生經歷極為豐富。但社會的不同,社會環境的不同決定了人的不同。在決定了藝術需要的和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的同時,便決定了藝術家的對藝術和境界追求的不同,藝術造詣的不同。即在舊中國和建國後對藝人的要求,是藝術技能、境界和人格修養的方面,藝人必須肚裡要有“硬頭貨”,學藝要精,要有真才實學。

再看看現在的藝人——靠“乾爹”做後臺,靠“潛規則上位”,靠“一脫”裸戲走紅。其實很多的都是文化素質欠佳或腹無點墨、知識極度貧乏的從業者;和崇拜物質,三觀扭曲,道德意識不夠的。



不可否認郭德綱所達到的藝術水平和人生成就,但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社會——需要的是藝術麼?對藝人的要求是思想做人和藝術境界麼?不是。是“麥當勞”“肯德基”式的快餐文化,是娛樂,否則小品怎麼會那麼爆紅受歡迎?被趙本山定義為“缺乏才華基因”的小瀋陽為何會一夜走紅而且紅的發紫?這充分說明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藝術的需要出現了畸形偏差。

三、總結

論藝術造詣劉寶瑞、郭德綱都是一等一的棒,暫且拋開一個去世一個在世的區別,單論單口相聲的藝術造詣,郭德綱比不上劉寶瑞,這一點毋庸置疑。即關於兩個人單口相聲的水平,劉寶瑞在郭德綱之上。

杲杲湖山

2817年10月28日


杲杲湖山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郭德綱的單口相聲放在現在相聲界裡來說那是無人可比,可能王玥波能一爭高下,不過王偏評書。

劉寶瑞說單口相聲是經過了自己的改編和對某個故事經過了考察,甚至離自己近的故事他對會去本地一趟,他的單口是可以傳承的。

郭德綱也經過裡自己的改良加工,但是大多數哏和颱風都偏向於自己,甚至裡面摻雜著自己的怨仇舊恨。他的單口只能自己說,就算有人學到了,那也得在公眾裡影響力巨大的相聲演員才能做到,你看郭德綱這麼多徒弟裡有幾個單口說的好的?這一點他和劉寶爺相差甚遠,但是郭德綱單口裡包袱多,他仇人也多,隨便編排一個就逗的你哈哈笑。這是劉寶爺不能比擬的。

很多單口都是張壽爺和劉寶爺整理傳承下來的,所以他是單口大王,可能劉寶瑞被神畫了。但是一聽到劉寶爺的聲音你就知道這段肯定好聽。不要把已經不在一個位面裡的人做比較,前面答主說的關公戰秦瓊很對,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也有代表人物。劉寶瑞為什麼被稱作單口大王,那是因為當時百花齊放人才濟濟,都會這個。一對比孰高孰低劉寶瑞出類拔萃被稱為單口大王,現在呢?百年樹上一朵花,就一個郭德綱,你在找找不著第二個…你數整個相聲界找不到第二個能說單口的…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情?


劉鵬0山人

劉寶瑞被黑得最慘一貼。郭德綱什麼時候有資格跟劉寶瑞怹老人家相提並論啦?劉寶瑞的相聲作品借鑑吸收了獨角戲、評話、電影、戲劇等姐妹藝術的優點,大膽革新創造,形成了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藝術風格。尤以單口相聲見長,被譽為“單口大王”。經與南方曲藝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單口相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了南方獨腳戲及評話的藝術技巧,又借鑑電影、話劇的表演手法,融會貫通,經過長期演出的實踐,逐步形成了“使活”細緻、瓷實,“包袱兒”別緻、含蓄和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單口相聲大王”、“冷麵滑稽家”等稱譽。\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52, "thumb_url": "38590013f6f7a823c584\

博士爺爺

同樣一段君臣鬥

聽過劉寶瑞、郭德綱、

曹雲金

版本的,這幾個版本,停下來,高下立見

說說

曹雲金的,包袱抖得太過刻意,有幾個包袱扯甚至著嗓子喊,有一些話,人物的代入感不強,比如模仿皇上發火時說,來,你弄死我,這句話不符合人物設定,皇上就算髮火,也不會哪樣說話,(類似的還有很多)雖然也能產生笑點,但就比較生硬;

郭德綱的水平,肯定在

曹雲金

之上,有些包袱的風格也符合他的草根氣息,比如說到皇上吃完劉墉家的大蔥蘸醬要添飯,“添飯,朕……很辣”,讓人忍俊不禁;整體聽下來,是很合格的一篇長篇單口,但要和劉寶瑞比起來,差距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那就是

劉寶瑞

的版本“更耐聽”!

劉寶瑞版本的,我聽了至少有

十年

了,每一次聽都會笑出來,不得不佩服大師的藝術水平;那究竟好在哪裡?以下是個人的幾點拙見——

其一,劉寶瑞的帶入剛特別強,不像在說相聲,反倒像在拉家常,從開篇的

劉墉

是“我們當家子”起,就感覺是在撤閒篇兒,蜻蜓點水的幾句話,就把聽眾帶入故事中去;

其二,方言的魅力,劉寶瑞滿口北京話,反而讓整個故事有了“呼吸感”,或者說是“

煙火氣

”,比起用普通話講起來,更能真實的還原故事的場景與人物的個性;

其三,錄音裡面觀眾的反應——聽貫了

德雲社

的觀眾滿堂的喝彩聲和“於老師我愛你”、“yu……”,這個段子裡觀眾的反應和喝彩來得更加自然,也許那個時代還沒有如此強大的“粉絲效應”,觀眾也沒有那麼瘋狂,喝彩與笑聲也更加的“

接地氣

”;

當然,大師的藝術

魅力

,遠非這些,望補充與指正!


阿強工作室

劉寶瑞相想必有些年輕人可能不太知道,但是相聲迷肯定很瞭解,這是相聲大師,單口相聲說的最好的人之一。郭德綱,這個現在中國最火的相聲演員,沒有之一,估計許多人都知道他說對口相聲說的好,其實單口相聲他說的也不錯。

郭德綱小的時候學的是評書,後來才學的相聲,學評書的經歷,給他日後的單口相聲打下了基礎。愛奇藝有個老郭的節目,坑王駕到,這個節目就是老郭的單口相聲大會,他在這個網絡平臺,說一些單口相聲,這個節目在愛奇藝上還是有點火爆的。

有些老觀眾可能覺得老郭說的這個又像評書,又像單口相聲,新觀眾可能就覺得這種形式很新穎,又能聽故事,又能哈哈大笑。


劉寶瑞的單口相聲我們也不好講述,有機會朋友們可以去聽我一下,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湯,還有一些其他的段子,非常的經典,是比較傳統的相聲,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

我覺得,老郭和劉寶瑞老師的單口相聲不可同日而語,也不能比較。老郭是比較接地氣的,隨著時代進步,劉寶瑞就不一樣了,他是那個時代公認的單口相聲大師,時代不同,成就也沒法比了。

兩個人都對相聲做出了貢獻,老郭讓相聲重新煥發了青春,希望他也能讓單口相聲更加火爆。


小侯娛樂

郭德綱的相聲!搞笑!確實是真搞笑!聽起來特別逗!能把我樂的哈哈的!但是呢~同樣的相聲在聽第二遍!覺得不那麼可樂了!


劉寶瑞的相聲~確實沒有郭德綱搞笑!但是聽起來覺得不搞笑但是挺有意思~聽好幾遍還是覺得挺有意思~

郭德剛的單口,包袱單獨拿出來很逗,但是他的表演確實不“厚”。總感覺包袱揉不進整個故事 裡,就是為了搞笑而搞笑,給人一種聽書的時候看“彈幕”的感覺,出戏太嚴重。他的評書就更別提了,同樣的問題,比起王胖子來,差的都太遠了,就更別說和劉寶瑞,馬三立這些大家比了。他也就對口還不錯,而且僅限跟于謙配合,換一個捧哏的,相聲效果都差不少。不是于謙捧得功夫最好,關鍵是和郭德剛最搭。王文林先生的功底絕對好,但是論和郭德剛的匹配度,和于謙還是差了一點。個人感覺,沒有于謙,老郭沒今天的高度。但是他的單口和評書,還有京劇,就呵呵了,感覺水平比票友強不少,但也就一個一般演員的水平。


個人覺得各有千秋,無謂什麼超越不超越的,能帶給觀眾快樂就是好相聲。


捕景捉影

劉寶瑞是當之無愧的單口大王,這一點相信任何人都無法否認。拿郭德綱與之作比較,初聽感覺是一種冒犯,但細想也不是完全不能放到一起做個比較。因為任何前人和經典都不是完全不能被超越的,即使被超越不能否認前人的藝術成就。

劉寶瑞有著非常經典的單口作品,這些作品這麼多年聽錄音聽下來,一嗯一啊都感覺是那麼準確生動,挪一個地方都感覺味道不足。這些天我又重聽了一些劉寶瑞的作品,那些作品聽過無數遍,但重新聽仍有滋味。而且在聽《官場鬥》的時候忽然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只說一個人聰明其他人都是傻子這種作品容易顯得油滑,讓觀眾感覺不可信,但從劉寶瑞的口中敘述出來,絲毫沒有這種感覺,就好像那些人都真實存在過,那些事都真實發生過,而又有那麼一種荒誕,總之你願意相信他說的。這應該就是語言表演的魅力,太多人難以企及。

但這裡又有一層原因,劉寶瑞的作品之所以感覺一字不可動,一是由於創作和表演花了心思,下了功夫,但同時客觀上也是由於那些錄音都是唯一的,版本都是一樣的,幾十年聽下來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完整絕不可能動的作品。

相比之下,郭德綱即使表演再成熟,技術再高超,手段再高明,他的年齡還沒有太大,他的錄音也版本繁多,普通受眾所聽的次數一般來說都沒有聽劉寶瑞多,一字不可動的狀態也就很難在他身上發生。

劉寶瑞當年各場次表演一個作品都是一模一樣的嗎?不可能,一遍拆洗一遍新嘛,只不過我們聽不到其他版本罷了。

客觀來說,但從創作和表演上來看,郭德綱部分單口作品會在相聲史留下痕跡。是不是能成為劉寶瑞先生那樣的單口大王,也只能假以時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