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受益人》裡,鍾振江因為要填補挪用公賬虧空,想出騙保戲碼。這當中最惡毒的,是他為了逼發小吳海就範,不惜用煙刺激其哮喘兒子,然後拉去醫院救治,活生生演出一幕“義父”暖劇,令趕來的吳海轟然跪地,答應騙婚再殺妻“惡局”。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如果電影的鏡頭一直鎖定在吳海兒子的身上,會怎麼樣?

已經六歲的他,對“義父”此舉未必沒有察覺。即便到醫院後處於昏迷狀態,其後醒來,應該也是有意識的。試想想,他對這個禽獸之人的恐懼和仇恨,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不寒而慄。

鍾振江確實壞,他不光利用了兒子是吳海的死穴這一痛點,還不把成為孩子繼母的嶽淼淼當人看。在他的眼裡,理所應當認為直播的都是“綠茶婊”,所以只要稍加誘惑,就能引得嶽淼淼出軌。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可卻沒想到,嶽淼淼跟了吳海,心定似鐵。他於是又擠兌吳海:“下面硬了,心就軟了。下面一軟,心就硬了。”之後,還用“擰煤氣自殺”刺激吳海,讓他在“要衣服還是要手足”“幾十年兄弟感情還不如你騙來的一個小狐仙”中做出選擇。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吳海的兒子,是真的覺得嶽淼淼對自己挺好,真心把她當媽。最後老爸因為詐騙罪而坐牢,他跟著嶽淼淼去了海南。

如果知道有人這麼對他媽,一定不會放過鍾振江的。

那麼,問題來了,像鍾振江這樣的惡人,在展現人性最惡的那一面時,我們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會不會由此導致他心中那個“美好世界”瞬間坍塌?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2003年曾經有一部片子叫《致命ID》,奪得了那年的土星獎和青少年獎提名。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場肆虐的暴風雨讓一座汽車旅館與外界完全隔離。 11個此前相互完全不瞭解的陌生人,被迫聚集在一起。這些人,包括旅館老闆、女影星、當過警察的司機、妓女、被妓女掉出高跟鞋扎破車胎的一家三口、押送犯人的警官。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結果,一個又一個人死去。那個警官,其實是一名逃犯,他和那名犯人一起殺死警官並假冒“上崗”,他殺死了旅館老闆,與“正義”的警察司機同歸於盡。最後,只有妓女最後活了下來。

但其實,這些都不是存在的。這11個人都是被法庭控訴的精神病犯人麥肯的11個分裂人格。這11個人格交替控制著他的身體,麥肯在幼年時遭受到妓女母親虐待形成的邪惡人格,促使他在現實中的四年前殺害了一幢大樓上的6名住戶。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最後被判死刑前夕,主治精神病醫生馬力克發現了一本麥肯小時候的日記,印證了他殺人是由於人格分裂造成。於是,醫生告知法官緊急提審麥肯,與之進行現實對話,要他消滅身體裡所有邪惡人格。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隨著善良人格司機和邪惡人格假警察同歸於盡,只有一個女性人格妓女逃出了魔掌。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這個妓女,正是麥肯的母親。可以理解為她雖然虐待了麥肯,但兒子對她還存有一絲憐憫。

但是,反轉來了,逃出來的妓女遇到了真正的兇手,隱藏的邪惡人格竟然是那個最無害的孩子,在假警察殺人之面死去的那六個人格實際上都是孩子所為。一切都緣於小時被母親虐待,這個最邪惡的隱藏人格殺死了妓女。正如影片最後的真實世界裡,被法庭諒解的“康復”精神病人麥肯,仍然被隱藏人格所控制,他殺死了馬力克醫生和一名獄車司機,逃之夭夭。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這部片子試圖提示這樣一個道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人格的形成,決定著Ta的本質行為。而這個人格,與Ta從小的生長環境、親生父母息息相關。如果Ta從小受到虐待,產生仇恨心理,那麼這種仇恨是很難消除的,由此產生的惡念,甚至遠遠超過大人。

大衛·芬奇傾力打造了研究心理罪案的劇集《心靈獵人》,在第二集中,調查官霍爾登接觸到一個因為看不慣警察效率低下而自首的系列姦殺犯艾德。打開艾德心扉後,談及他母親雖是一位有教養且正直的女性,但對艾德只有藐視,從小就羞辱他。因而羞辱異性漸漸烙在艾德潛意識裡,累計姦殺了六個年輕女孩。而在艾德成年後的一天,他母親再次羞辱了艾德的性能力,這次艾德把積蓄了幾十年的怒火釋放出來,用令人不齒的方式羞辱了母親。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艾德最後坦白,他自身清楚知道,如果一個母親從孩子小時就羞辱他,那麼孩子長大就會變得暴力下作。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我看過一本書,叫《原生家庭》,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所著,被稱為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之作。通過大量真實的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並特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如今,隨著原生家庭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人們確實意識到,自身的性格缺陷、行為習慣都和父母對我們的教養有關係。

讀完這本書會知道,所謂有問題的原生家庭,父母犯下了相當嚴重的錯誤,長期的毆打、性侵犯,還有語言上的虐待,種種等等,正如這本書的英文名《有毒的父母》。

樊登常舉自己的例子說明:中國人習慣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真正瞭解這些有毒的父母,會發現他們根本沒做到家長該做的事,反而給孩子增加了無盡的創傷和苦難。甚至讓很多人只要回憶起自己的父母,都覺得不堪回首。

最近上演的《都挺好》,蘇明玉最後與父母和解,但是在真實生活中,很難和解,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是難以撫平的。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所謂的問題父母,標記是持續性、反覆性、嚴重性。而中毒的孩子,非常容易產生內疚,他們會覺得自己是不稱職的子女。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一直記得一件事,就是《監護風雲》上演時,孩子媽一直想讓我去看,說去受教育。我說是個啥片,這麼迫切讓我去受教育,心裡有些牴觸,但擰不過,就去看看吧。

一看開頭,我就氣不打一處來,當時就跟她說:“非讓我來看這片幹嘛,我和這樣的暴力父親,明顯不一樣嘛。”

可結果,看完之後,我的認識發生了顛覆。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片中的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一開始只是和他爭吵,後來沒辦法,不得不帶著孩子東躲西藏,可仍然躲不開,只能緊鎖房門。失控的父親咆哮著,不停踹門,最後喪心病狂地用獵槍轟開房門,剩下母親和孩子躲在浴缸裡瑟瑟發抖、淚流不止。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看到這兒,我真覺得帶我來受教育是正確的!

人的情緒,是一點點變化的。那麼,作為父親,最讓孩子和母親感到不安的是什麼?

暴力是最不齒的體現,而在此之前,情緒、語言等等失控,都是由於缺乏點滴陪伴、修煉造成的。如果忽略平時點滴,離崩潰的暴虐看似遙遠,其實只是一步之差。

《何以為家》裡,贊恩的父母只是把孩子當作了生育的產物和賺錢的工具,以致於13歲的贊恩在傷人入獄後控告自己的親生父母:“你們為什麼生我?如果你們再生下去,不會有任何改變,只會成為下一個我!”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我們別一味瞧不起贊恩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將心比心想一想。

我們在某個時候,是不是也吼過孩子,也罵過他是個小混蛋?

是不是經常自以為是粗暴處置孩子訴求,在他內心裡,是不是也想過控告我們?

是不是也有過那麼一個或一些時候,孩子不把我們當家人,不把住的地方當家?

如果看完電影,只知悲憫他人,那麼充其量也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人會說,這些都是電影裡才有的情節,離我們還遠。

沸沸揚揚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反叛,包養站街女,認為只有除掉母親,才能勃起成為真正的男人。這並不是個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卡森麥卡說:“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了傷害的兒童的心會萎縮成這樣一輩子都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佈滿深溝。”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也是殘酷的。

我們該讓孩子看到哪一面,還是真實地反映?

實際上,真實反映肯定是方向。

關鍵是,我們自己做得怎麼樣?

成為父母,沒有考試,但這恰恰是最可怕的地方。

我們,真的配當父母麼?

一日三省吾身,應當經常拷問自己。

《受益人》裡的吳海,自己也知道自己這個父親不盡人意。兒子每次考試都不及格,吳海拿著試卷責罵,卻反而遭到兒子的反問:“你每天不是幹這個又是騙那個,什麼時候陪過我學習?”

我覺得很幸運,在看到蘇珊·福沃的《原生家庭》之後明白她寫這本書的主旨,並不只在於控訴這樣的有毒父母,而在於研究探討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我們在婚姻裡,別作惡,尤其是為了孩子。

每個已為或將為父母的人,都應該如芒在背,需要更加耐心、更加柔和、從一開始就好好對待孩子,與他平視而非俯視,讓他體會家的含義、愛的意義。

溫柔以待,看似只是一句話,但遠不是這麼簡單。

真正做在點滴,方能從心待之。

這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人性中最惡的那一面,該不該讓孩子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