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死後不埋祖墳:墓旁葬著6個側室和4個兒子,屬攜子抱孫式

紀曉嵐死後不埋祖墳:墓旁葬著6個側室和4個兒子,屬攜子抱孫式

清代著名文學家、《四庫全書》的總纂修官紀曉嵐去世後,沒有埋葬到河北省滄州市崔爾莊的祖墳,而是在和馬太夫人一起葬在了西南幾公里外的北村“新阡”(新築的墓道)。圖為無人機航拍的紀曉嵐墓地。(王子瑞 攝)

紀曉嵐死後不埋祖墳:墓旁葬著6個側室和4個兒子,屬攜子抱孫式

按照手機導航來到紀曉嵐墓園前,鐵將軍把門。細雨中無人機升空,航拍幾張後正要離開,一位老大爺打開園門,扛著農具徑自進去了。紀曉嵐不入祖墳,據說是因為他生前的官職品級太高,葬儀一定會超過祖先,恐有欺祖之嫌。北村這裡,是當年紀家處莊園之一,是從南方請來的一個風水先生堪輿的。

紀曉嵐死後不埋祖墳:墓旁葬著6個側室和4個兒子,屬攜子抱孫式

進得園來,迎面是一通紀曉嵐六代孫紀鉅臣於1920年重立的神道碑,碑高195釐米,寬66釐米,厚20.5釐米。碑身正面(東面)刻楷書大字“皇清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碑陰(西面)刻紀事碑文,碑冠高63釐米,寬77釐米,厚24.5釐米,上有蛟龍圖案、篆額為“永垂不朽”。

紀曉嵐死後不埋祖墳:墓旁葬著6個側室和4個兒子,屬攜子抱孫式

紀曉嵐的墳塋向口朝東,2.68米的墓碑立於青石碑座上,墓碑為紀曉嵐下葬時所立原物,馱碑贔屓已損壞,碑身中間有一條上下不規則裂縫,背面(西面)為原刻嘉慶皇帝御製碑文,約有一半字跡撫摩可辨,一半已經漫漶不清了。

紀曉嵐死後不埋祖墳:墓旁葬著6個側室和4個兒子,屬攜子抱孫式

紀曉嵐墓碑碑冠,上有“永垂不朽”四個大字。紀曉嵐墓園中還有30餘座墳丘,大墳兩側各有3座小墳,據說埋的是紀的六個側室;再往兩側延伸,各有兩個較大的墳丘,埋的分別是他的四個兒子――汝佶、汝傳、汝似、汝億;其孫輩墳丘則依序再靠前些埋葬。此種埋葬方法,據風水先生說是“攜子抱孫式”。

紀曉嵐死後不埋祖墳:墓旁葬著6個側室和4個兒子,屬攜子抱孫式

紀曉嵐墓園門前幾米的路南側還有一塊新立的石碑,上書《紀文達公逝世二百週年公祭文》,是“滄州紀曉嵐研究會”2005年立的。【《瑞視覺》發佈的照片,全部是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人民圖片和光明圖片簽約攝影師的原創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盜用必究!如果你身邊有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