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到底是誰的功勞?是學校、是學生、還是家長?

尋日常樂點享美好生活


為了防止有人噴我信口開河,先說明一下基本情況:我曾在省重點高中任教多年,學校每一年考入清華、北大兩所名校的有三四十人,985院校每年四五百人。所以,好學生我見的算是比較多,教過的也不少。——應該算是有資格來回答這一問題。

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很難說只是一個人的功勞,如果要衡量學校、學生、家長三者,我覺得首先是三者所佔的因素依次應該為:學生、家長、學校。

首先,功勞最大的肯定是學生自己。

能夠考上清北名校,自身一定有過硬的實力。學生的智商不能低於普通人,得有穩定的心態,有符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不弱的自控能力,能夠對自己對未來有比較清晰的規劃,有時候還需要你具備很強的抗挫能力和耐得住寂寞的能力。

就我們學校那些考上清北的學生來看,天賦異稟者極少,態度端正懂得埋頭苦學的佔多數。他們身上大都具備某種特質,你只要和他們一接觸,就能輕易感受到人家的學習熱情。這些個人的特質是他們能夠考上清北的關鍵。

其次,家長的功勞遠大於人們的想象。

我們學校是一個月休一天,其實家長和孩子能接觸的極少。但據我所瞭解的情況看,基本上每一個能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都坦言受家長的影響深刻。

這種影響並不是在高中才開始起作用,更多的是作用於他們學習的初期階段。他們往往家庭環境比較寬鬆和諧,死板的在家逼迫孩子每一分鐘都在學習的家長基本沒有,他們的家長不管學歷高低,工作好壞,似乎都對孩子有一種信任和寬容。因為很早的時候,他們已經或有意或無意的培養出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他們在孩子中學階段其實相當輕鬆。按我的理解,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電視劇中,考上清北的學生家長很少有宋倩那樣對孩子苛責的,反倒是更像方圓和那位區長夫人,給孩子適當的自主權。

最後,才輪到學校和老師的功勞。

當然,實話說,學校和老師的功勞如果分開的話,應該是學校的功勞大於老師的功勞。

學校的功勞,主要在於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更容易考入清北的大環境,以及主動給學生創造一些考入清北的便利條件,比如之前我們學校的自主招生,比如我們是所有985院校的優質生源基地,清北等名校的招生辦每年都會在高考前和我們學校聯繫,初步接觸那些特別優秀的學生,用各種條件吸引他們報考各自的院校。這些是學校獨有的資源,你換一所差些的學校,資源就沒了。

最後的最後,才輪到老師來邀賞。

雖然我的學生裡出過不少清北的學生,但我一直堅定的認為:沒有我,換成其他老師,他們一樣會是清北。一個老師對準清北的學生幫助並沒有多大,老師更多的是起到一個工具的作用。老師能給他們提供更多有價值的題,能讓他們提振信心,能給他們能力的提高提供各種便利,僅此而已。

一個最現實的假想,我一個考進北大的學生如果跑去其他學校,他進北大不能說十拿九穩,但幾率不會小;但如果把我扔進隔壁學校,我一定教不出北大來,畢竟,隔壁學校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出過北大......


金牌小書童


教育跟種莊稼一樣,種子、肥料、陽光以及精心呵護缺一不可。同樣,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孩子,也必然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認識的清北學子不少,但真正看著長大的也只有我表姐家的雙胞胎兄弟了,他倆老大保送北大,老二考上人大。他們的成長曆程對我很有啟發。

先來說說兩個孩子的現實情況。

首先,兩個孩子比較聰明,但也並不是什麼天才

兩個小傢伙出生時我就在醫院裡,此後幼兒園、小學我也能經常見到他們。兩個孩子小時候沒報過什麼興趣班特長班,也看不出他們在哪個方面有令人驚歎的特長。他們最大的愛好就是玩,幼兒園時喜歡玩玩具,家裡到處都是玩具“殘骸”,上小學後喜歡玩電腦遊戲,每次到我們家來,兩個人就霸著電腦玩。看的出來,他倆玩的時候還是比較有悟性,理解力強,一說就能懂。另外,兩個孩子還有個優點就是比較專注,哪怕是在很吵的環境下,也能專心地做作業。

其次,家庭環境和睦,但並非書香門第

表姐和表姐夫都是性格特別好的人,兩口子很少紅臉,家庭氛圍非常的和諧。表姐很細心,對孩子關照得多,但對孩子的學業並沒有很高的要求,表姐夫為人比較豁達,從來不打罵孩子,甚至都不隨便批評。表姐是高中學歷,幹臨時工,表姐夫是二本本科生,國企小頭目,家庭經濟條件還可以。但和大多數四川家庭一樣,他們沒事也喜歡搓兩把麻將,平時很少看書學習,也很少輔導孩子功課,家裡也談不上濃厚的學習氛圍。

最後,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是一直都很好

兩個孩子小學期間的成績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主要是家裡對他們要求也不高,平時放學做完作業後就是玩,沒有特長班補習班。初中的時候,表姐在重慶買了一套學區房,把孩子送到重慶名校上初中,由於教學質量和生源質量明顯更高了,所以剛去的時候兩人都有些跟不上,一直到初三才實現了逆轉。而到了高中,老大就開始一騎絕塵了,高二時參加化學奧賽獲得重慶市一等獎。

以上都是真實和完整的信息,這也讓我看到,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通過自身努力加某種機緣,也是可以成為學霸,考上清華北大的。後來我多次和表姐夫聊孩子教育的事,他給我總結了這麼三個方面:

第一,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

在孩子上小學期間,家裡基本不關心孩子的成績,只是看著孩子別落下太多就行,那個時候就是保證孩子玩的時間。因為是雙胞胎,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能玩出很多名堂來。而到了5、6年級,表姐夫就開始主動聯繫孩子的班主任,請求老師平時多關注、多表揚兩個孩子,主要是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而到了初中,家裡就非常重視學習了,不但買了優質學區房,表姐還辭職全職帶孩子。基本上中學6年,兩個孩子都是關起門來瘋狂學習。高二那年,為了準備奧賽,老大全年只休息了一天,其餘每天都是從早上6點學到晚上11點,這種強度,連父母都心疼。

第二,智力重要,內動力更重要

同樣苦學六年,有的孩子可能只能考個二本,而他們能上北大人大,這與智力水平肯定是有關係的,其中老大的智力也要明顯高於老二。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兩個孩子的學習內在動力特別強,根本不需要家長提醒。一方面,從小表姐和表姐夫就向他們灌輸,要向我和我哥看齊(我們倆當年同時考上211高校),所以他們內心是不能接受自己落後的,特別是初中進入名校後,更激發了他們要強的心。另一方面,雙胞胎兩人之間有很強的互相促進作用,老大成績好一些,就要想著給老二做榜樣,老二則是拼命不被拉太遠。可以說,他們完全是為了證明自己而學。

第三,名校可以讓努力變得更有成效

兩個孩子中考都考入了重慶最好的高中——南開中學,這所學校,每年清北50多個。只要在校期間能保持在年級前50名,基本上就可以上清北,保持在班級前十名,基本上可以上C9。所以,對這種學校的學生來說,不需要去考慮怎麼上清華北大,只需要考慮怎麼進入班級前5名,年級前50名就好了。同時,受名師教育,和準備上清北的學霸們一起學習,更能激發人的潛能,同樣的努力將會得到更好的回報。相比起來,我當年在一個縣重點上學,全校每年才上一兩個清華,想考清華,太難了。

總的來說,對這兩個孩子來說,個人智力,學習內在動力,父母的引導,家庭環境,優質的學校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這裡面有家長、個人的主觀努力,也有很多機緣巧合。我看對我家孩子還是隨緣比較好,以考個211的期望,最後如果能等來清華北大,豈不是更大的驚喜。


高校人才真經


我兒子那個高中,2019有12個同學考上了清北。

我覺得,一個孩子能考上清北,孩子的天賦佔80%,老師跟家長各佔10%。

學霸分兩類,頂級學霸和瘸腿學霸。

頂級學霸就是高考六門功課都很出色,沒短腿。瘸腿學霸是,總有一門瘸腿。如果考五門,很多頂級學霸還幹不過瘸腿學霸。能考上清北的,就是門門功課都出色的頂級學霸。

普通學生,再努力,方法再好,也不可能成為頂級學霸,天賦就是一條鴻溝。

家長就是土壤。頂級學霸這個大樹,從“家”這塊土地成長起來。爸媽給了他天賦,給了他成長的環境。從小還培養他的學習習慣,培養他良好的道德情操。

對於頂級學霸,爸媽就是基礎材料提供者。

老師就是基礎材料的打造者了。一塊好材料,家長粗加工,交給學校。學校根據這塊材料精工細雕。

對於老師來說,平庸的學生,她也得盡心盡力的教。但如果撿到一塊好材料,老師會教的很舒服。

總結吧。

考上清北的孩子,孩子自己首先就是一塊好材料。爸媽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供粗加工產品給學校。老師就是工匠。

三位一體,缺一不可。但材料本身最重要。


春暖花開003


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到底是誰的功勞大?這個問題的表述可以換一種方式,把功勞這個詞換成作用更好。因為,無論是對學生、家長、學校還是老師來講,考上清北都是實現了教育(學習)目標,做的是自己該做的事,結果是做到了,把這說成是功勞不妥當。

試想,如果學生成績好,不認為這是學生理所當然要努力獲得的,他(她)就會驕矜自大;孩子成績好,家長把這當自己的功勞,就會居功自傲,抹殺孩子的努力和老師、學校的付出;如果學校和老師把學生考上清北當成功勞,就失去了教育的初心,他們本就應該以培養優秀學生為己任。

所以說,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應該做的事,不算功勞。完成自己的任務和使命,更談不上功勞。譬如說,家長把孩子養大,這是上一代為了生命延續而做的事,為了親情而心甘情願做的事,家長能把它稱之為功勞嗎?家長真有這種居功思想的,與孩子的關係就存在隔閡,對孩子就會有各種強制和要求,這樣的親子關係是不正常的,矛盾很多,而且無論是誰贏了,都會付出很大代價。

具體到誰的作用大,這個問題還真不容易理出頭緒來。應該說是四方形成的合力,缺一不可。按孟子說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的作用。

比如說,有人說應該是孩子本人的作用最大,因為讀書的關鍵是靠他本人去努力,別人無法代替。如果本人非要裝睡,則外人怎麼也叫他不醒。但是,如果孩子本身缺乏天賦呢?則後天再怎麼努力也不能攀上清北這樣的巔峰。

那麼有人會說,家長的作用最大,一是賦予了孩子強大的基因,二是給予了更好的環境和及時到位的引導、規劃。這話也有理,但聰明、家教嚴的孩子不乏其人,為什麼不能人人都上清北呢?或許是孩子自己不願努力,或許是孩子沒遇到好老師,沒有在好學校就讀的緣故。

一所好學校對於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而好學校同樣能吸引更多的好老師來從教,給他們更好的平臺去發揮才能。反過來,好老師又是讓學校好起來的重要資源,所謂“大學之大,是大師之謂也。”說的就是這個理。好學校好老師會吸引更多的好學生向他們靠攏,各種好的資源匯聚在一起,才最終產生最好的反應,得到最好的結果。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個體的自我教育。家長、老師、學校都是喚醒者,而孩子能否喚醒,醒來後又怎麼樣,真是千變萬化,不可捉摸。

總之一句話,天賦+努力+引導+環境,才能成就學子的清北夢。誰的作用都不可或缺。比如說,優秀的學生放到普通學校去,就被捆住了手腳。


劍客談教育


這個問題爭論太多!

根據我的觀察來看,

是學生成就了學校。

1、優質生源創造品牌效應

如果大家自己觀察一下,

就會發現在一些地方,

能考上北大、清華的考生總是來自當地1-2個高中。

於是,有人就下結論這些學校太牛了,

簡直就是北大、清華學生的製造工廠。

其實,如果把時間向前回溯,

你就會發現多數考上清華北大的考生,

在中考中表現就非常優異,

只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優秀的師資,

換個地方他們也還是清華、北大的苗子。

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學生成就了學校。

優質生源考上名校的品牌效應,

能夠吸引更多的優質生源就學,

如此這些高中就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2、教育資源不平衡形成的馬太效應

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

家長和學生都會傾向於選擇重點高中,

這為重點高中選擇學苗創造了條件,

最終形成了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

如果,教育資源均衡化,

就不會再出現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扎堆現象了。


雷哥觀教育


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到底是誰的功勞?我能說這問題提得沒什麼水平嗎?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這世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首先,學生得是顆相當優良的種子,撒在學校這塊適合生長的土地上,由老師這些園丁不辭勞苦地辛勤澆灌,才能成材。我的比喻是不是很恰當?呵呵


關於生源

近幾十年來,國家為什麼特別重視並提倡優生優育?還不是為了養些好苗子麼?如果不在源頭上控制好,都生些歪瓜裂棗,那就完了,下一代關係了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每年的中考與高考,所有名校,都會拿出最優厚的錄取條件,掐尖兒選優等生,為什麼?


  • 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天賦必是相當驚豔的,他們得到了來自父母基因中最優秀的那一部分。

  • 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應該都是不錯的,父母給提供了相當好的環境。當然也不乏寒門出貴子,但是這種學生終究是少數。

  • 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都是目標明確,對自己要求相當高,相當自律的孩子,做事有計劃,按步驟。

  • 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會自學,能獨立思考,有獨到見解,不用老師太費力他們成績就很好。

關於學校與老師

一直以來,家長與學生追逐的是名校與名師,原因何在?

還不是因為名校的良好的校風,嚴謹的治學態度,一大批精英老師?這批優質教師才是名校的王牌軍。

  • 所有的名校,都會嚴格選撥、聘用優秀的老師,這是宣傳自己學校時的最好武器。

  • 精英老師也不可或缺,師者,絕不止是傳道授業解惑也。

  • 優秀的老師,能在風趣幽默中去繁就簡,把複雜的東西以最簡潔的方式講給學生聽,也許幾句話就能讓學生醍醐灌頂;

  • 優秀的老師懂得從何處發掘學生的長處,知道怎樣鼓勵學生髮揮學習的積極性。

所以,對於學校來說,聘用最優秀的老師,用優厚的條件掐尖錄取優等生提高自己學校的升學率與重本率,重點裁培幾個北大清華的種子選手,為自己的學校樹口碑。


關於家長

都說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現在有研究說,孩子的成績60%來自家庭,40%來自學校,看看周圍的孩子,發現這個說法也是不無道理的。


能培養出北大清華學生的父母,必不會是尖酸刻薄之輩。不論這類父母是不是知識分子,不論有沒有文化,他們必有著寬厚的胸懷,有著不同尋常的格局。


對孩子,沒有普通人家的焦慮,懂得尊重孩子,給孩子創造獨立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在這個空間裡能盡情發揮。


至於考上名校是誰的功勞,是學校、是學生、還是家長?我覺得三者是因果關係,不必對比誰更重要,因為三者同等重要!


小韭漫談教育


考取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光榮主要來自於極低的高考錄取機率。以清華、北大為例,兩年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均在3800人左右,這一規模已經保持了多年,迄今也看不到擴招的任何希望。這樣的錄取人數相對於龐大的高考生總數,可以說是極度的僧多粥少,招生計劃極度稀缺。按2019年全國參加高考總人數1031萬計算,總體平均錄取率均不到萬分之四,足以稱得上是萬里挑一。

所以被清華、北大錄取的本科生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有著學神、學霸的崇高地位,是典型的天之驕子,被戲稱為天才的代言人。

學生是學習和受教育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居於核心地位;學校則為學生的學習和受教育提供平臺,提供教育資源,讓每一個學生共同享有學習成長的公平機會;家長就更不用說了,要為孩子的學習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和積極引導。可以說,學生、學校、家長互為犄角,缺少了哪一方,學生連健康成長都成問題,更別說想要考取清華、北大等頂尖名校。

考取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往往一慣都是年級中的佼佼者。客觀地講,這些同學在享有的教育資源,得到優秀老師的個性指導肯定要比普通學生多得多,甚至有的學校還會單獨開小灶,安排專門的任課老師輔導指導,有目的地進行拓展、調解情緒等;在參加清華、北大舉辦的綜合營、競賽營、金秋營等實踐活動裡,學校也往往給予機會支持,從而讓這些學生擁有拿到清華、北大降分優惠的可能。所以,學生考取清華、北大,學校功不可沒。至於學生和家長,各自發揮了什麼作用。

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這既是孩子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學校的培養,更有家長這個強大的後盾。所以,很難說究竟是哪一方的功勞,或者說是哪一方的功勞更大一些。這是一個相互成就的三方緣份,學校和家長成就了孩子。

那麼究竟誰的功勞大?不可能各佔三分之一。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類似,到底是先有學生還是先有學校誰是決定性因素呢?從眼前朝後看肯定是先有學校才有學生,所以學校是最主要的是生蛋的母雞,是決定性的因素,功勞應該在五成以上。家長在孩子前期的培養佔有不可替代地位,更是名正言順的母雞,功勞應該在三到四成,剩下的就是學生本人部分。假設你生來就是天才是神童而且勤奮有佳,沒有父母及早給你施肥澆水你能成為大樹嗎?沒有學校頂尖水準的老師授課,你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棟樑之材嗎?可以想象把你放在很一般的學校,把你放到任意一個家庭,你的人生軌跡肯定發生重大偏轉。正因為非同一般的學校,非同一般的家庭加上你自己三力合一,才會恰巧讓你從千萬學子中脫穎而出!記住再好美食再好的美味放在鍋裡給燒糊了,也就沒味了,成功與失敗易如反掌。


億伏天瀾雨


對於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其成功因素離不開家庭(家長)、學校(老師)和學生(自身)這三個重要方面。這三個方面中,如果任何一方面出現了問題,那麼,都將是“失敗"這個結局!

無論是成功後的“功勞”,還是失敗後的“責任",如果用數字(比例)來體現的話,我認為,家長和學校各佔30%,學生(自身)佔40%。

結論:

任何人要想取得成功(即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至少得有80%以上的因素起作用。(80分通常被認定為“優秀")因此,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達到優秀,獲得成功。(任何兩項相加,都小於80。)



家長因素:

首先是無可否認的先天因素。不可否認,孩子的學習情況與先天的遺傳因素是有關的。現實中,學習成績好與不好,往往是“全家"性的:有些家庭幾個孩子都考上名校,而有些家庭幾個孩子都是學習很糟,這肯定與父母遺傳因子有關。先天條件欠缺的孩子,老師再努力,自身再刻苦,雖有進步,但要想優秀,實在太難!這種先天因素被“迷信者"說成是:祖墳不冒青煙,再努力也不成才。

因此,"三味"比較認同這個觀點:清華北大生不是補課補出來的,也不是刷題刷出來的。

其次,家長文化素質及其影響下的“家庭教育"環境。孩子學習成績離不開家庭早期和平時的習慣養成教育。這也正是城鄉教育差距較大的一大主因。


學校因素:

現在家長和學生都十分崇尚"名校",為了上名校,幾乎拼了"血本"。而″名校"自身也過份誇大自己的作用。在″三味"看來,名校的作用肯定也很關鍵,但再有名的學校,最多也就起30%的作用而已。

學生因素:

自身因素是內因,起決定性作用。這點沒錯!但如果認為,只要學生自己勤奮刻苦,就一定能學習優秀並考上清華北大,這不過是一句安慰話。

曾經有個問題:你認為教育中最大的一句謊言是什麼?不少網友的回答是:

“老師對學生說:只要我們努力,一定會考出優異成績。”

雖然,這個說法也有片面性,但也不是毫無道理。

綜上所述,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耗時長,而且涉及的因素也方方面面。一個孩子,要想實現考清華北大等名校夢,需要家庭、學校和自身的協同努力。三個方面,一個都不能少!

我是“三味聊教育",感謝您的閱讀、關注和點贊,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三味聊教育


學生考上名校,是學校、學生、家長誰的功勞,我覺得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按功勞多少排序,我會選學生第一,家長居中,學校最後。


學生想奮發圖強,就會有無窮的動力。他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哪怕家庭貧寒,學校破舊,依舊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

高考過後,我們都會看到一些報道,是關於寒門學子考上名校的報道。他們當中,有的家長沒什麼文化,學校也是當地的普通學校。但他們渴望走出貧窮,渴望改變命運,渴望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這種切實的目標,會讓他們求學路上義無反顧。這種自我迸發的力量是無可抗拒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學生佔第一位的原因。這樣的學生,完全靠自身的努力,家長,學校的功勞就顯得比較薄弱。

為什麼說家長第二呢?我身邊有不少朋友是老師,有些比我年長的朋友,他們的孩子都非常優秀。我來說一兩個朋友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第一個朋友孩子考上了北大,孩子中學時也沒有上什麼所謂的重點中學。當別人都問她如何培養出北大高材生時,她的回答是孩子做多少題,她就做了多少題。孩子學習,她在旁邊陪著學習。過年時,別人都出去玩,她和孩子還在題海中奮戰。試問我們有幾人能做到這樣?

還有一個朋友,孩子不但考入名校,琴棋書畫還樣樣精通。她回憶養育孩子的過程,說自己是個省吃儉用的人。但在孩子學習上一點也不節省。孩子想學書法,她風雨無阻的送孩子,沒有缺過一節課。最後就連朋友自己也寫的一手好字。孩子要是有難題有疑問,她和老伴一起研究。她經常給我說,孩子一定要用心培養。


當然,我並不是說家長必須要有學問。而是想強調家長的重要性。孩子考的不好,我們不是要劈頭蓋臉訓一頓,而是要幫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記得有個孩子天天不交作業,老師把家長叫到學校溝通一下。結果家長說,老師,我知道孩子學習不好,我們想靜待花開,不給孩子壓力。我想家長一定誤解了靜待花開的意思。靜待花開並不是放任不管,家長也要起到自己應起的作用。

為什麼把學校放在最後呢?當然學校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就是想奉勸家長,不要一味地花高價去追逐名校。只要孩子肯學,家長輔助,老師引領,孩子不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閱讀的天空


一個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這應該是孩子個人,學校和家長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這其中最根本起決定性因素的肯定是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這項活動最主要的實施者,如果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就很難取得好成績。每天只知道玩的孩子,不可能學習好,更不可能考上清華北大。只有踏踏實實努力學習的孩子,才有機會上重點大學。

學校最主要的作用,是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優質的教師資源和教育資源,給孩子更好的服務。如果學校的硬件設施非常差,就會影響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如果教師的水平不高,就很難將書上的知識,用科學的方式講解出來,就很難讓孩子掌握。沒有書本上的知識作為基礎,孩子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績的,因此,選擇一所好的學校也至關重要。

最後要說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家庭的環境,好的,優質的家庭環境應該是給孩子創造溫馨努力,積極向上的氛圍,讓孩子學有其力,有充足的學習動力,有為之奮鬥的物質基礎,有支持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這樣的家庭環境,肯定能培養出三觀正確,學習努力、刻苦和優秀的孩子。

現在社會越來越強調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只有充分調動三方的積極性,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為孩子的學習保駕護航。當然,這艘航母最重要的發動機當然是孩子個人,讓孩子能夠熱愛學習,努力學習,併為學習而付出努力,這是家長和學校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