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暈導和小籽月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聽過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故事,但我們可能還不知道這些在《山海經》中都有涉及。說起《山海經》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一部記載古代神話傳說的書,事實遠不止於此,《山海經》還是一部與地理、異獸、植礦、巫術、宗教、神話相關的古代書籍。

1、《山海經》是誰寫的?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最早面世的版本是經西漢歷史學家劉向與其子共同校刊而成。它的作者是誰至今未有定論,主要有三種觀點:


· 作者不明:最早提及《山海經》的是西漢司馬遷,“至《禹本記》,《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表明了《山海經》作者不詳。


· 大禹,伯益說:歷來觀點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禹,史稱大禹,為夏朝開國君王,黃帝的玄孫。其父名鯀。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益,史稱伯益,禹的助手,協助禹治水有功。


· 出於眾人之手,作於戰國,成於西漢說:歷代學者認為,《山海經》不是同一朝代的著作,五藏山經成書要早於海經和荒經,且作者不只一人,是一部長期的集體著作,並提出除了《海內經》四卷作於西漢外,其餘均成書於戰國時代。


2、《山海經》講了些什麼?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

其中,《山經》以山嶽山系為綱目,分別記載了每一山系的地理方位,異獸,植礦,山神特徵和祭祀內容。


《海經》和《荒經》根據古圖描述而來。海經和荒經介紹了一些奇特的國家,如我們比較熟知的青丘國,還有大人國,女子國等。

另外還記載了一些廣為人知的神話故事,以及一些神奇的異獸,神人。黃底,炎帝,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這些神人在山海經中均有提及。電影大魚海棠中的祝融,《山海經》中也有描述。

大多數學者認為,《山經》極有可能是真實的,它更像是古人們根據當時的地理環境進行描述而形成的,因而具備較高的地理價值。

相比之下,《海經》和《荒經》所描繪的世界與現實相去甚遠,更像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其中的神話故事可能是遠古歷史的投射。無論如何,《海經》和《荒經》所創造的光怪陸離的世界,十分吸引我們深入探究。

3、《山海經》中的重要神話傳說都有哪些?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如:

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


還有一些是人們不大熟悉的。


如《海外北經》中載: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


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譯文: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個頭,九個頭分別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觸動之處,便掘成沼澤和溪流。大禹殺死了相柳氏,血流過的地方發出腥臭味,不能種植五穀。大禹挖填這地方,多次填滿而多次蹋陷下去,於是大禹便把挖掘出來的泥土為眾帝修造了帝臺。


這帝臺在崑崙山的北面,柔利國的東面。這個相柳氏,長著九個腦袋和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為敬畏共工威靈所在的共工臺。共工臺在相柳的東面,臺是四方形的,每個角上有一條蛇,身上的斑紋與老虎相似,頭向著南方。


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


《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


譯文:巫咸國在女丑的北面,那裡的人是右手握著一條青蛇,左手握著一條紅蛇。有座登葆山,是一群巫師來往於天上與人間的地方。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著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龍、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



4、《山海經》中的一些神話傳說經考古發現,並非神話。


《山海經》中,華夏第一王朝的聖王夏啟的形象是“珥兩青蛇,乘兩龍”,而且手持玉環、身佩玉璜。


仰仗今天的考古發現,人們終於能夠親眼目睹夏啟時代甚至更早時代的龍形玉璜與蛇形耳飾了。


圖中的“蛇形耳飾”,即紅山文化最新考古發現的玉耳墜。2012年3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過三年的考古發掘,首次出土了一枚位於墓主人右耳部的蛇形玉耳墜。


《山海經》中有關佩戴蛇形耳飾,即“珥蛇”的記載,共有9處,涉及5神2人共7位,珥蛇之顏色主要是青、黃兩色,如《大荒北經》中描述的夸父就是:“珥兩黃蛇,把兩黃蛇。”


由於《山海經》原本圖像失傳,後人無從得知“珥蛇”的模樣,只能根據後世的文字記載來判斷。完成《山海經》18卷定本和註釋的東晉郭璞說:“珥,以蛇貫耳也。”


《山海經》描述的夏啟珥蛇、乘龍,是一副能夠驅遣蛇龍而昇天的形象,就華夏的觀念而言,古人龍蛇並稱。


“珥,瑱也,從玉耳,耳亦聲。”在《說文解字》中,“玉”字旁共有126個字,數量之多,令人驚奇。


總結


如果想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我們無法避開這本《山海經》。《紅樓夢》開篇便引用女媧用五彩石補天的背景,而後世的文學作品更多以《山海經》為創作素材。


《山海經》具備極高的文學價值,其世界觀,神話體系不斷為後世諸多作品借鑑,更是構成我國神話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山海經》所描繪的世界,是一個現實與虛幻交雜的世界,也是一個充滿幻想色彩的天地。


悅讀越樂


歷史提問

《山海經》是誰寫的,他看到了什麼?

答:《山海經》,一部上古傳世奇書,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多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人物以及四百多種神怪異獸,其所構造的包羅萬象、奇詭瑰麗的世界,幾乎是後世絕大部分神話小說的源頭。

《山海經》既神奇又神秘,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目光,很多人想要去探究它、剖析它,但迄今為止它仍是一個謎。《山海經》的神秘之處在於它的出身,究竟何人所寫、何時所作、所作為何,這些都不得而知,甚至直到如今人們都無法給這本書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只能將它稱作“奇書”。

一、成書之謎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成書年代,至今都還沒有明確的定論,但古往今來的說法卻不少。最早西漢的劉歆在《上表》中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劉歆認為《山海經》應是大禹治水之時,大禹與伯益等人遍歷山河之後的成果

<strong>

清代的畢沅在《山海經新校正序》中稱《山海經》“作於禹益,述於周秦”,大禹和伯益最開始是口述,在周秦之時才被後人整理成著作。畢沅同樣認為大禹、伯益首開《山海經》之先河,自西漢至清代,都有學者持這一觀點,可見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在古時頗為盛行。

今人蒙文通先生曾對《山海經》的各個篇章作了具體分析,他的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大荒經》五篇寫作時間最早,約在西周前期,可能為巴國的作品;《海內經》四篇約在西周中葉,可能是古蜀國的作品;《五藏山經》和《海外經》四篇最遲,寫於春秋戰國之際,可能為楚國的作品。

還有說法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戰國至漢初。雖然對於《山海經》的成書問題還存有很多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山海經》並非成於一人一時。

二、遺失的另一半

我們現在所見的《山海經》僅僅是它作為文字的那一部分,且文字部分也已多有佚失。實

際上最早的《山海經》不僅是有圖的,而且是一部先有圖冊,後有文字的著作。

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人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的詩句;而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在注中又有“圖亦作牛形”、“今圖作赤鳥”等語;在唐代,山海經圖被視為“述古之秘畫珍圖”,可見那時的《山海經》尚存有圖。

但不知從何時起,《山海經圖冊》就從世上消失了。《山海經》的圖也不只有一個版本,最早的圖冊成於先秦時期,後世因為原圖的遺失,在漢代、南朝、宋代、明清時期又有不少畫家為《山海經》配圖,不過這時的圖則多半來源於畫家的想象。

三、內容之謎

既然《山海經》本是以圖記文,這就涉及到作者最初到底看到了什麼的問題,也就牽扯出後世對《山海經》所述內容真偽的爭論。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很難說清楚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見之《山海經》是經過兩千多年流傳下來的版本,已非原本。

據現今已經證明確實存在的山河地理及異獸的情況來看,作者最初所畫的圖像應是親眼所見,但由於《山海經》並非成於一人之手,故而也不能排除後世摻雜有虛構的成分在其中。相信最初,作者是想將其所見如實記錄下來,可為何我們現在看《山海經》卻是虛實相雜呢?

主要有幾點原因,一是由於圖文並非一人所作,在文字描述的二次創作過程中,筆者難免會出現對圖畫內容的誤解;二是先民語言和思維風格較為古樸,這就造成古今對同一事物的描述會有很大的差異,而我們看《山海經》時,往往是以今人的語言風格和思維習慣去理解的,這便造成了誤解。

三是古今年代相距甚遠,時過境遷,很多曾經在歷史上存在的事物很可能已經消失,不為後人所見;最後,經過後世的代代流傳,版本層出不窮,我們如今所見之《山海經》與其原本已經相去甚遠。

參考資料:《上表》、《山海經新校正序》、《成書時地及作者新探》、《的性質與成書》、《山海經圖:尋找的另一半》


剁手屆的鄧紫棋


立水來回答。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至始至終都是一個迷。

有相傳說這部書是大禹和伯夷合著的,對於這個傳說我覺的不可能,大禹治水的時候得到九鼎,但也只是一個傳說,沒有實物作為依據的。《山海經》可以說是一部包含九州的地理鉅作,是實實在在傳承下來的。

分析下:《山海經》內的地理描述,雖然算不上細膩,但絕對要有現實來作為參考。大禹治水,主要是黃河流域,其治水時間,短則4年長則13年,與書中的地理環境不服。依照當時的交通環境,大禹不可能遊歷九州。

對於說這部書的作者是大禹,我覺得不現實。

當然,還有一個傳說這本書是世世代代共同完成的產物。我覺得這個說話倒是有可能。但是,細緻琢磨一下:書中所呈現出的場景及內在描述的實物,想要把它世世代代的傳承更新,如果沒有當時官家的統籌安排,依照當時的社會背景,編寫這部著作的人力支撐在哪?我想不到,對於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合出這種精神產物,有點不現實。如果是官方安排,歷史文案中也會記載的。

所以,對於這個說法想不通。

書中記載的,怪獸也好,神獸也罷,有些體型比較巨大,有點感覺回到了侏羅紀時代,而那個時代,說不定會有其他的文明存在。

綜上所述,我覺得不能完全排除,這時另一個文明的產物。

以上,都是用最基礎的理論分析的,個人看法。


立水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姑娘。

我想沒有人比我更適合回答這道題,由於我大學時候的夢想是做一個小說家,所以從大學開始我就開始了對《山海經》的漫長研究。

經過這四五年的積累,目前對《山海經》來說,也算有一定的認知。

關於《山海經》作者是誰,這也是一直是研究《山海經》一個非常大的一個謎題。目前主流認可比較多的說法主要有三個,一個是作者是劉向父子,另外一種說法說,是大禹和伯夷寫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經過很多年的積累經過無數代人不斷的編撰和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山海經》。

關於最後一種說法啊,我覺得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十萬崑崙的一些例證,他從佛經以及中國浩瀚的史籍中,列舉了諸多的證據來推論了這個想法的可行性。

那我們就分別從三個方面來講一講關於《山海經》作者來源的主要支撐點。

一、作者是大禹和伯夷

一個關於山海經,作者是大禹和伯夷的說法,主要是來自於中國的神話傳說。傳說當年大禹在治理好洪水之後,就被推舉為當時的帝王,由於大禹所處的時代,還是我們中國的神話時代,所以在大禹身上所顯示出來的神性還是非常強的,所以當時的大禹的身份基本上是等同於人間的帝王家加天上的天帝這個身份與一身的。

在當上至高無上的主之後,大禹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就命令工匠就做了碩大無比的九鼎,在九鼎上面刻上了自己遊歷山川河流所見到的山海圖。這項工作是一件非常勞神費力的工作,所以大禹充當的形象就是一個講述,而伯夷則作為一個實施者,就像今天大多數有身份的人出書一般就是出書人只作講述,代筆的另有其人。

當年大禹和伯夷也是一樣的,所以這個說法也是關於,作者是大禹和伯夷比較有力的一個支撐。

二、作者是劉向父子

而關於劉向父子是山海經作者的說法,這源自於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革,九鼎和《山海圖》神秘消失了,只留下了文字版本的《山海經》,而劉向父子作為第一個,對《山海經》進行整理和記錄的人,則理所應當的充當了作者這個角色。

三、山海經是幾代人合著

那第三種說法則是由於,劉向父子所整理的《山海經》,只有最初的《山經》版本,並沒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海經》和《大荒經》,東晉時期的玄學家加科學家郭璞先生對《山海經》進行了一個非常深刻和妥帖的註解,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山海經》版本,大多數是在郭璞先生的註解上進行翻譯和理解。

郭璞先生所增補的《大荒經》,保留了中國目前流傳比較廣的神話傳說大約80%,為保留中國神話學做出了出突出的貢獻。

所以這樣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第三種說法,《山海經》是有不同時代諸多人共同創作完成的一本志怪類地理風俗集。

目前我家關於《山海經》的版本不多,大約有二三十種版本,這些出版刊物署名的作者比較多的是郭璞,排名第二的是劉向父子,署名最少的是大禹和伯夷,現在連夏朝存在都是史學界爭論非常激烈的一個問題,所以署名大禹和伯夷是一個非常不嚴謹的做法。

除此以外,明朝的蔣應鎬,由於畫了明版《山海圖》,所以也是被署名作者比較多的一個人。

至於他看到了什麼,是在太離奇了,我建議你《山海經》來看就知道了。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山海經解密小七


在談山海經的問題上是,我先說一個常識,也就是說,地球存在的大概40多億年,曾經有過五次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大概每6億年,就滅絕一次。

目前,正處在第六次滅絕高峰,而且,滅絕速度,比前五次,快得多。地球上了物種,現在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滅絕著。

回到山海經,這本書沒有具體的作者,而是文字誕生之後,各代人結合自己聽到的之前的口口相傳的傳說,記錄下來,並畫了一些生物和地理的圖型。

雖然有誇張,但可信度,也比較高。這就相當於,有人誇張,這隻公雞特別大,有幾米高,但一米高,是肯定存在的。

山海經成書於大周王朝初期,也就是春秋時期,這個時期,文字比較發達了,可以記錄更多的東西了,基本上,你想表達的意思,都可以表達了。

而之前,不像,次要是文字,主要還是口口相傳。

我認為,山海經記載的,都是事實,只不過,略有誇大,而且,還是多以古蜀國的見聞為主,以古蜀國為核心。

也就是目前的四川和重慶地區,還有很多上古謎團,沒有解開。

人類,只不過是人這個種屬的一種,人類是智人的後代,智人誕生時,地球上還有十幾種其他智能人類,只是後來,都滅絕了。

連人類這個誕生最多不過200多萬年的生物,都是這樣。何況其他生物。

而且,山海經裡的生物,也不是怪誕到無法接受。所以,把它看做一本遠古地理生物志,是對的。


董江波


《山海經》確實是一本神書,包含了歷史學,地理學,文化學,神話,民俗等方面。據說是戰國中後期至漢初的楚國人,或者巴蜀人所寫,也有很多人認為《山海經》不是成書於一時,也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有多個作者,算是一個合集。

《山海經》現存的十八篇,其他的基本都丟失了,共有藏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山海經》有多個版本,現在知道最早的版本是晉代郭璞的《山海經傳》。

但是《山海經》這個名字在《史記》裡面就有提到,而被收錄書目的是在《漢書·藝文志》裡,至於作者是誰,已經無法考證,但總的認為是經過西漢劉向、劉歆收集校對的。

而對於《山海經》的內容,從古到今的認識不一,司馬遷認為《山海經》的內容過於荒誕不經,所以在寫《史記》的時候,對於遠古的東西基本不做為參考,而魯迅也認為這是一方士之書,但現在很多人認為,《山海經》在很多方面的價值很高。

那我們來看看《山海經》在各個方面都紀錄哪些有價值的東西呢。

在地理學上面,《山海經》記載了很多山,比如青丘之山,箕尾之山,而這些山名都是根據山的一些特徵命名的,比如外貌特徵,比如山勢走向,另外還記載了大量的河流的源頭,走勢,注入的地方。

在神話學上面,我們常見的一些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都出自《山海經》,比如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還有一些我們不太熟悉的神話,比如大禹與共工還有相柳之間的戰鬥。

在民俗學上面,《山海經》記載了一些上古時期的服飾,祭祀,圖騰等民俗,對我們瞭解上古時期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在歷史學上面,《山海經》所記載的不完全是神話傳說,但某種程度上有歷史的影子,比如黃帝戰蚩尤,還有黃帝的妻子是嫘祖,生下了昌意,有很多地方與一些史書關於上古時期的記載是很一致的。

在科學上面,《山海經》記載了當時的一些生產活動,比如播百穀,牛耕,天文曆法,水利方面的,還有一些樂舞,投壺等遊戲,甚至還記載了極地現象。可以這樣說,《山海經》對於研究上古時期的生活十分有益。

歷史簡單說


一部如雷貫耳卻又不知作者是誰的千古奇書、只要有人提起它,幾乎看過它的人都說它是一本神話書。

甚至有人會說、所有武俠、仙俠小說中的神獸、幾乎都出自於《山海經》。

這也不得不讓喜歡創作的作者們熱衷於這本古老的書。

司馬遷說:“這本書太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魯迅說:“這就是一本漫天亂談的迷信書。”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位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

而從神話學的角度看,它更是一本價值不菲的書。《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

其作為神話學文獻,《山海經》至少有三方面價值:

1、對七大類中國上古神話做了程度不同的記錄;

2、留下了關於神話世界空間的可靠的文字根據;

3、保存了大量的凝聚著原始文化信息的原始物佔,蘊含著潛在的神話學價值。

《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

例如: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大荒西經》)

而對於歷史,它更是一本奇書。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

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

總而言之、讀《山海經》,能夠了解遠古的珍奇神獸、山川大地、能夠從歷史中尋找神話、從神話裡尋找歷史、從虛無中看到真實、從荒誕中看到愚昧、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喜歡的可以關注我

時光書簡


用戶58547133614


近日有網友提問:《山海經》是歷史上誰寫的?作者究竟看到了什麼?書裡有那麼多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東西,會不會是關於另一個文明的記載或回憶?

1、《山海經》的作者是誰?

按傳統說法,《山海經》被認為是大禹親眼目睹並講述,伯益起名,上古時博物賢人夷堅所記錄的。大禹在治水中,足跡遍佈山海,“布土以定九州”後向臣下講述了自已的見聞。大臣伯益(嬴姓始祖)把這些見聞起名為《山海經》,口口相傳下來。

那麼,記錄者夷堅是何來歷?對此史料並無太多記載,只是在《列子》、《莊子》中一筆帶過,後世多認為他是上古通曉博物知識的賢人。不過,對於夷堅是否真實存在人們也有爭議。因而連帶著大禹、伯益作《山海經》一書也不被廣泛認可。

關於《山海經》作者還有“無名氏雜取而成”說法,因為書中人們能看到《穆王傳》、《莊子》、《列子》、《離騷》、《周書》……的影子,這種說法同樣得不到公認。目前人們對此書作者多持“不可確認”的觀點,這也為《山海經》塗上一層神秘面紗。

2、《山海經》裡寫了些什麼?

儘管作者不詳,但是書中所寫內容目不暇接、難以置信。如果不是作者真實所見,只有一種可能:這是胡編亂造之作。如果,真是編造出來的,那也要佩服作者的腦洞開得如此之大,大到超乎常人的想象。

歷朝歷代的儒家學者,對此書的評價均基於“子不語亂力怪神”的基礎,甚至帶有諸多不屑,司馬遷評價此書“太過荒誕無稽”。不過細讀此書,多數人會認為,作者具有豐富的地理、人文、物產等知識,絕非一味編造。

《山海經》原書22篇32650字(現存18篇),有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主要包括山川、民族、物產、藥物、祭祀等內容。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志怪書,被冠以“經”之名,本身也是荒誕不經的。

3、《山海經》的荒誕之處有哪些?

為了加深對《山海經》荒誕不經的認知,下在就舉例來說明幾處:

——西北海外,赤水北岸的章尾山有神人,人面蛇身,通體紅色,身長1000裡,面正中有豎長的眼睛,閉眼就是黑夜、睜開眼就是白晝,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風喚雨,照耀到陰暗的地方,人稱“燭龍”。

——有人稱“苗民”,其地有神,人面蛇身,身軀如車轅,長有兩個腦袋,穿紫衣戴紅帽,名叫“延維”,得到它的人只要奉饗祭祀,便可稱霸天下。

——氐人國建木的西邊,人面魚身,沒有腳。此處的巴蛇能吞大象,3年才吐出象骨,有才德的人吃巴蛇肉,不會得心痛、肚痛的病。

——朝陽穀裡有神叫“天吳”,就是水伯。他長著獸身,八首、人面、八爪、八尾,背部是青中帶黃的顏色。

4、《山海經》是世前文明的回憶?

儘管《山海經》裡有許多被認為荒誕不經之處,但是很多現代研究者(包括西方學界)認為,《山海經》裡蘊藏著大量世前文明的密碼,如果破解才是現代人最重要的事情:

——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故事,與西方記載的史前大洪水歷史多有相似;共工怒撞不周山引發的“天傾西北,日月星辰西轉;地傾東南,百川之水東流”的記載,與現代研究中世前曾發生的地理大變遷、大陸漂移說不謀而合……

而且似乎為了證明大陸漂移說,《山海經》裡所述的山川志怪、地理奇態,有學者已從美洲、歐洲得到印證。基於這種研究結果,有人大膽猜測:

——《山海經》確實是世前文明的記載或回憶,所述內容不為後世所接受完全可以理解,因為誰也沒有在上古時期生活過。這些上古的事情經後代相傳發生增改、刪減的變化,甚至由此充滿了神秘和荒誕。


指動濟南


《山海經》是中國的志怪書籍,是由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人或是巴蜀人所作的,具體是誰寫的並未被證實考究出來。

至於寫山海經為誰人,他又看見了什麼,現代學者認為此書並非是成於一時,作者也並非只有一人,況且《山海經》內容之龐大,由某人寫下所見所聞來構成這本書,實屬難事。

當然《山海經》的出處也有一些較為具體的說法,比如有前人認為是有確切作者: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形成了這本傳世書籍,但這些信息,包括書本的成書年代、作者、編著者,都無從確證。

不管《山海經》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存在都是不爭的事實。《山海經》原共有22篇,包括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等。它的主要內容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遠古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有著參考價值,是一部內容複雜的文獻。

然而對於這部書籍,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編寫《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便認為它的內容過於荒誕,不能看作歷史的參考內容。

那麼無從考證的《山海經》有什麼文獻價值呢?在小新看來,《山海經》充滿著神奇色彩,包含著各類學說的豐富資料,尤其在神話學和民俗學中,為後來的中國神話記載有著寶貴的參考價值。至於更多人關注的地理學方面,《山海經》的確記載了許多山,每座山的命名都根據地貌而定,這麼遠古時候的記載,當然需要現代的認證考究呢。


新氧生活


《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描繪山川與風物,風俗與民情的大部頭地理著作,還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彙編。有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全書共十八篇,分《山經》和《海經》兩部份。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奇獸。然而,對於這樣一部體系龐大的“怪”書,歷來就有許多看法和爭論。

根據我國古代文獻記載,可以推測出《山海經》最早名叫《山海經圖》,是圖文並茂的,上面既有圖形圖畫,多為一幅幅線描的怪獸人神插畫,也有大量圖畫式文字。在晉代,陶淵明就有詩曰:“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知。“

有許多現代學者認為,《山海經》並非成於一時,作者 亦非限於一人。記錄的雖是上古時期的風物,成書時間應在戰國初年和漢代初年之間。還有一種說法,是大禹時期留下的口頭傳述,經後人記錄整理而成。

這些,都是沒有得到證實的推測, 事實上,《山海經》成書於何時何代,何人所著,謎底仍未解開,還有待於新的發現和探討。


《山海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有以下幾種流行的看法。

第一、《山海經》是一部巫術之書。是古人行施巫術的參考書。

班固把《山海經》置於“術數略”的“形法家”,是“大舉九洲之勢”而求其“貴賤吉凶”,類似後世講究“風水”的迷信之書。這是對《山海經》性質的最早說明。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山海經》為“蓋古之巫書也”。 他的觀點對中國學者產生了重大的影 響,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

司馬 遷認為《山海經 》中雖然記載了方位、山川、異域,但都是因為祭祀神靈 的需要,如《海外西經》記載:登葆山,群巫所以上下也“。此外《海經》中所記載的海外殊方異域、神人居住的地方、怪物藏身之處,都是秦漢間鼓吹神仙之術的方士奇談。

第二、《山海經》是一部神話總集。

《山海經》所收神話故事源自上古歷史傳說,以及各地諸侯國的報表文字和採自民間的神話故事,如我們熟知的《女媧補天》就來自於《大荒西經》。還有《大荒北經》的“夸父追日,工共怒觸不周山,大禹治水,黃帝擒蚩尤等。 這些神話傳都都來自《山海經》中的記載。

茅盾就從神話學角度,把《山海經》歸納為一部雜亂無章的神話總集,專記古怪荒誕的神話故事。這一看法極有普遍性。

第三、《山海經》是一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專著。

《山海經》第一部有科學價值的地理書,它記載了境內的山川地貌的距離和裡數,還記載了各個地區的山脈、河流、以及草木、鳥獸、礦藏等,還有關於各地的特產和風情的記載。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和政治價值。

或許是為了在巫書與地理志之間尋求一種平衡與融合,近世的許多學者認為,雖然《山海經》記述了山川、異域,但它並不是以講地理為目的,不能把它簡單的誤認為是一部實用的地理書。他們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既有科學內容,又雜有巫術迷信成份的地理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