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佛教論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論“詞”

著名音樂人朴樹在某音樂節目錄制現場唱一首歌時突然崩潰大哭,不能自已。

他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讓朴樹死而無憾的就是這首《送別》,詞作者是才子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1914年,上海,窗外大雪紛飛,積雪盈尺。李叔同正和葉子小姐在房內閒話,忽聞窗外腳步聲,良久,傳來一聲:“叔同兄”,李叔同出門一看,摯友許幻園立於雪中,表情悲傷決絕:“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離去,連好友的家門也未進。

李叔同佇立在雪地裡,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內心一片愴然,昔日的歡聚彷彿一場夢,如今眼前只剩雪地裡一排腳印。就這樣站了一個小時,無語凝噎,李叔同返身回屋,關門提筆,含淚寫下了這首《送別》。句句在情,字字是淚。

再相聚,已是13年後。

1927年秋,李叔同終與許幻園再次相聚於上海,此外還有“天涯五友”中的袁希濂、張小樓,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經去世,天涯五友已不再完整。

官運不暢的許幻園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介紹許幻園到上海大王廟,兩人均成了居士。1929年許幻園在上海大王廟病逝。

李叔同與摯交從此陰陽兩隔,餘生世間不再有你,只剩自己垂垂老去。人生短短數十載,15年間歷經生離死別,真是應了那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再論“曲”

《送別》除了詞,曲子的基調亦是傷感的——讓人聯想到心中最掛念的:“母親”,“摯友”,亦或“家鄉”,“故國”……通曲縈繞著一種思念的愁緒。

果不其然,此曲調最早源自於美國曲作家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該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則又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詞曲”引人落淚

1942年,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後不久,遺世而獨立的弘一法師安祥西逝。

可他所作《離別》卻一直被後世久久傳唱至今,可謂其留給世間的寶貴財富之一。

在天堂,在西方極樂,在某處,李叔同與許幻園應該終究再次相見了吧。


考慮再三,雪梨還是決定放上整首詞讓大家共賞,因為真的太好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滴滴的冰糖雪梨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尋隱者


先來欣賞一遍全詩——

送別
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解釋:
第一句、寫景:走了很長一段路後來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條古道,它通向遠方,碧綠的草地與天相連;這一小節詩句表面是寫景,實則寫出了送別某親友的一種惆悵心境;
第二句、繼續寫景:晚風吹動楊柳,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已經墜落遠山之外。作者繼續借景抒情,親友遠去了,時光也彷佛漸漸暗淡,彷佛世界都在為我唱著傷心曲子。
第三句、這一小節是直接抒發某種感觸: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實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繼續直抒情懷:一壺酒已經足夠叫我歡樂一時,但今夜親友離別,我的夢裡將是一片寒涼。到這句為止,詩人抒發了第一層親友遠離帶來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說這一句開始,等於第二段開始,第一小節是重複了最開始的第一小節詩句,完全一樣,但因為後續的詩句情意表達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這種重複句式是一種情感的強調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節,即全詩的第六小節詩句,“問君此去幾時來”,表述意思和情感都開始升級了,開始發問,你可以理解為問天問地之類的天問,你走了,但什麼時候回來?希望回來時不要猶豫、不要徘徊。表達了詩人對遠離的親友之強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複第三小節詩句,即“天之涯……”那一小節,我如果大聲朗誦這個重複的一小節詩句,我會不僅提高聲音、還會讓語氣急促,以表達詩人借這一小節重複詩句所要表達的那種強烈的自憐自愛、對親友遠離不歸、知交零落的一種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後一小節詩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是對全詩情感的一種總結、一種強調、一種深深地感慨,也是對前一小節親友離別後的自憐自愛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續。
評價: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對好詩的評判標準,其用詞用句簡練、流暢、有韻味,
2、從網上搜索介紹得知,李叔同這首詩是為一首歌填的詞,是可以唱的,只不過我不清楚這歌的曲子是怎樣的。
3、詩的意境構築,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清楚地,開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強烈情感的表達、胸臆直抒,一層一層推高,一點也沒有累贅的或者多餘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發和表達也不繁複、囉嗦。

4、總體來說,這是一首好詩,不過還算不上是頂尖古典風格的詩,我意思和唐詩宋詞中的那些經典詩詞作品相比較的話,其意境的廣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蘊也略顯淺薄、窄小。不過它是一首歌的詞,作者也不可能寫的太深、那樣容易陷入詞句晦澀的境地,反為不美。

——回到問題上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1、看來你的淚點比較低;

2、他這句詩寫的確實比較煽情,而且用詞收斂,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連天”這句還叫人想起“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詩句,中國古代詩人的煽情詩句,實在妙不可言,如此內斂、每一個字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李叔同是一個清末民初的人,很顯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薰陶,在古典詩詞方面還是頗具功力的,雖然其詩還算不上古詩詞中的經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現當代來閱讀,讓後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絕,甚至讓淚點低的詩歌愛好者淚流滿面,還是綽有餘裕的。

3、不少中國人連瓊瑤小說都會讀的感天動地、淚如雨下,李叔同這首詩、尤其這句可謂全詩最佳句子,起碼也算古典詩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動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天淞子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為什麼這首詞容易讓人落淚,我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背景讓人落淚

這首詞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許幻園告別之後所作,據說舊時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紛飛,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屋內的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去,連好友家門也沒進。李叔同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多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叫他,彷彿也沒聽見,隨後,他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含淚寫下了這篇傳世之作。

從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當時的心情是多麼地傷感,不捨,對昔日好友的離去,他將所有的送別之情全部融入到這首詞裡,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引起讀者落淚。

第二,音律讓人落淚

我們都知道,在悲傷時,我們都愛聽一些傷感的歌曲,以抒發個人的心情,可見,音樂是表達情緒很好的媒介,而作為著名音樂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他深通音律,年輕時就寫過大量詩歌,還譜寫過《祖國歌》等廣為流傳的歌曲,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因而,當好友許幻園向他告別之時,他深嘆世事無常,懷著送別的傷感之情,伴著葉子小姐的琴聲,將個人感情敘寫在歌詞中,敘寫在音律中,從而讓讀者讀之落淚,聞之傷感。

第三,意境讓人落淚

李叔同表達的意境中,蘊含著他個人的一種情緒,比如,從長亭之外,再到古道旁邊,最後芳草蔓延天邊,像是一個人,一路送著好友從近處越走越遠,直到天邊,然後是時間,是傍晚時候,這個時候,是人日落而息,該睡覺的時候,又是晚風,柳樹,夕陽,和遠處層層疊疊的山巒,這種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應,讓讀者讀著讀著,就進入了他的意境,感受著他的傷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讀者產生共鳴,讓人落淚。


天秋雲陽


朴樹唱這首歌時,淚流滿面,他那滄桑與頹廢的樣子,低沉渾厚的嗓音,真的是讓很多人感動不已。

這是傳唱了幾十年的校園送別曲,有中國人深深的情感眷戀。

1 出處

這麼美的句子出自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手筆,他曾經寫下的《送別》。

《送別》(近代)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美國作曲家,他創作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有鄉村音樂的韻味。

據說,這是1914年,正值國亂,一個大雪飄飛的早晨,李叔同送別好友許幻園離開上海時所作。1918年,38歲的李叔同放下一切,杭州剃度為僧,法號弘一。

與其說是送別詩,不如說是李叔同告別俗世,了斷紅塵的訣別詩。2 首先是送別詩

送別詩裡所有的意象,這首詩都包括了,你能看到許多古詩詞的影子。

“長亭外”: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西廂記長亭送別》:“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這首詞真的和柳永的詞風很像。

送別必在長亭外,古代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正是走走停停,把酒話別的地方,“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是古人送別熱淚盈眶的感人場景。

“古道邊”:是有滄桑之味,歷史悠久厚重的地方,是天涯淪落人從此江湖的地方,總有浪跡天涯,一別兩寬的味道。

柳永《少年遊》:“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馬致遠《天淨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芳草”與“柳笛”:是離別之後所見與所聽的,芳草萋萋,是一路的生機綠意,渲染離別的景色與設想日後的前景,而柳笛,則有傷感與悽美,悠揚婉轉,是寂靜無人時,相思之情的悄悄蔓延。

范仲淹《蘇幕遮》:“芳草無情,更在夕陽外。”

晏殊《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濁酒”:送別必備,質樸無華,有酒糟沉澱的粗酒,是臨別贈言,以酒餞行的江湖義氣與各自珍重。

包含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臨別之際,最後一次的盡興灑脫,把盞敘情。

包含陸游《沁園春》:“濁酒一尊和淚斟。”以淚和酒,相逢何期和彼此牽掛的不捨!

這首詞最大特點,《詩經》的重章疊句形式,唐詩的離愁別緒意象,宋詞的傷感唯美意境。古典詩詞的風格,清新自然,優美流暢。

詞人將有關送別的場景與道具都拿來了,卻只是白描與素寫,便營造芳草夕陽的送別,表達濁酒盡興,別後相思的真情。深厚的詩詞功底,信手而來,淡雅乾淨的文字,悠遠綿長。你不得不佩服李叔同,隨興而起,卻能一氣呵成,妙境而生,或詩詞本天成,真情使然。

2 不止是送別,是李叔同出家的前奏曲。

這首詞的傳唱,總與背後詞人李叔同的江湖傳奇聯繫在一起。

有人說李叔同與賈寶玉很像,前半生享盡榮華,後半生落魄,看破紅塵。

然而,我覺得,截然不同,李叔同遠比賈寶玉瀟灑得多,他活出自由精彩的人生。

賈寶玉的《好了歌》是家族敗亡,戀人離逝後的心灰意冷,徹底絕望,從此青燈佛門,無慾無求。而李叔同到弘一大師的轉變,則是人生的新追求,塵世疲倦,換一種活法。

出生於天津富商家庭,家境殷食,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天才少年之稱。

更有自我與主見,赴上海學文學,戲劇,藝術,組建藝術團體,遠赴日本留學,學繪畫,音樂,將西方藝術傳播到中國,甚至娶日本女子為妻。

在文學,繪畫,音樂等方面都深有造詣,豐子愷是其學生,書法藝術連魯迅都讚歎,遠遠脫離封建家族對其的束縛。敢做敢為,又不失文人優雅的翩翩氣質。

前半生的李叔同已經站在人生的巔峰了,家境優越,有妻兒天倫,做自己想做的,並頗有成就。唯一鬧心的,是中國正值革命動亂,他也像其他愛國志士一樣,痛心疾首,積極作為。

而後半生的弘一大師,像是優雅轉個身,致力於佛學,得道高僧,佛學大師,著作是佛界權威。

所以,看這首詞,你會覺得,他不像是在送別友人,而是在與每一個好友告別,即將踏上征程。全詞沒有具體的送別誰,沒有臨別殷勤的贈言與祝福,也沒有特別深沉的離愁。只有反覆詠歎,反覆吟唱。

“長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陽”...是世間最美的風景,他將離別放眼天涯海角,寫得很唯美清新,這是詞人對這塵世深深的眷戀與不捨。

“知交零落,問君幾時來,今宵別夢寒,唯有別離多”...是世間最不捨的情懷,不是在問離別的朋友,而是在勸說自己,看淡離別,是在感嘆自己的人生,家國動亂,親朋淪落,重逢無期,淒寒無比,又有什麼不值得放手離開!

選擇踏入佛門,只是這樣的人生太累了,他要換一種方式,或者要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或者國亂之際,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救民。但絕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

雖是送別詞,卻也已流露他與俗塵決裂的意願。他深戀這世間,才將離別寫得那麼美,他深感人生的不如意,才將情感寫得如此滄桑。

讀出滄桑味,才是令我們共鳴的地方。

李叔同的放下,才有弘一大師的傳奇。離開不是不愛,而是追求人間大愛,值得付出的不一樣的人生。

林語堂先生這樣評價:“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一綠浮芳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每每聽到《送別》或者拉起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懷舊,深深的嘆息,深深的感動,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的輕狂不羈,更懷念起歌詞主人一一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出生於天津,家族世代經營鹽業,開設錢莊,家世顯赫,可謂津門鉅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樂善好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且飽讀詩書聰慧過人,字好文華,成年後,關心國事的李叔同思想進步,開辦過文學社團,著墨並出版過大量詩歌劇本。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更開闊了視野,回國後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專事音樂,其間創作《送別》不朽之詞作。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送別》,曾被八十年代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經久不衰。《送別》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有機結合,堪稱完美,大眾垂青。語言精美,感情真摯,詞境深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百感交集,引起萬千共鳴,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和時代感,如此這般,弘一大師的心血之作讀來上口入腦融心怎能不淚流滿面呢?!



閒庭信步206252415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動聽而悲涼的歌曲名為《送別》,這是80年代的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而歌詞的作者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


為什麼有些人一讀就淚流滿面?我覺的則是這句詩觸及到了自已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人感同深受。 讀過之後,能淡淡的淒涼感,不禁讓人想到兄弟知已分別之情和戀人之間的分離的傷感。能夠調動人的情緒。

而長亭古道邊送別故人,青草碧綠彷彿能夠延伸至天際。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山水疊嶂。

說芳草連天了,一個連字,寫出了是天涯,友人將別了,草那麼綠和天連在一起了,從此也就和友人天涯相念,讀來不禁惘然。



生命當中有些知己朋友,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而能留在身邊的能有幾人呢?人生總是歡聚的時候少,離別的時候多,這是自古以來都無法改變的事情。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青草碧綠彷彿能夠延伸至天際。問朋友這一去又是多少年月,能夠回來的時候,就請不要流連。


娛樂輕風A


首先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李叔同和許幻園,志同道合,他們一起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特別支持男女戀愛婚姻自由。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的一份子,也引來了社會上眾多的矚目,因此名聲大震。

在當時的學潮運動,他主動退學,創立了新學組織“滬學會”。還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了“上海書畫工會”。

隨著辛亥革命、軍閥混戰、二次革命失敗等一系列社會變故的發生,許幻園家業敗落,幾近破產,生活也相當艱辛。

1914年冬天,大雪紛飛,舊上海一片淒涼的景象。許幻園決定攜妻兒去北京從政,臨走時,李叔同,寫下了這首《送別》送給他,以表離別的依依不捨之情。

摯友離去,李叔同便寫下這首離別。從李叔同整個人生來看,經歷人世間該有的一切,再後來於虎跑寺出家,取名演音,法號弘一,後被世人尊稱為“弘一法師”,這也是一種別離。與凡塵的別離,離開家人,研習佛法。

離別之所以能夠讓聽者傷感,因為是深刻的經歷離別的人寫出來的,聽者也有結合自己的感觸。


影的響


李叔同是近代的傳奇,是了不起的國學大師、佛學大師。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送別》 作詞:李叔同

這是李叔同填詞的一首歌曲《送別》。這首曲子曾經出現在《讓子彈飛》的片頭,也出現在《城南舊事》電影中。《送別》堪稱傳世佳作。


李叔同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詩詞、戲劇、篆刻、佛學造詣非常深。

李叔同才華橫溢,是近代中影響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現了很多大師,他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都是非常珍貴的。他在日本表演話劇《茶花女》曾經轟動一時,李叔同可以說是時代傑出的才子。


李叔同寫了詞《南浦月》,請大家欣賞: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秋愁千縷。

惺依如許,紫起心頭緒。

誰道銷魂,盡是無憑據。

離庭外,一帆風雨,只有人歸去。

李叔同於1918年8月19日出家學佛,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出家成為後來著名的弘一法師,也是中國近代的著名的佛學大師。

弘一大師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特別是那一句“天心月圓”,更是潛藏了極大的深意,也感動了無數的心靈。

弘一大師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蹟被記錄下來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好好的去尋求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