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多明君?

張陸奭


漢朝分西漢和東漢,西漢是劉邦建立的,國祚210年,共經歷12位皇帝;東漢是劉秀建立的,國祚195年,共經歷14位皇帝,我們來看一下到底哪些皇帝稱得上明君,當然了,劉備建立的“季漢”就不算了。

何謂明君?簡單的說,就是英明的皇帝;複雜的說,就是會用人、能治國、能辨別忠奸、能愛護百姓、能保國家平安、能維持國內盛世的英明皇帝。

那麼兩漢哪些皇帝稱得上明君呢?

先說西漢,首先開國皇帝劉邦絕對稱得上是明君,這個毫無異議,以布衣之身,提三尺長劍,斬白蛇起義,經歷三年滅秦之戰,四年楚漢戰爭,埋葬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秦朝,擊敗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項羽,這份能力,就不是一般皇帝比得上的。

劉邦之後的漢惠帝劉盈,實在是稱不上明君,終劉盈一生,只是活在母親呂后陰影下的傀儡皇帝而已,事無鉅細,都取決於呂后,劉盈的一切都是他母親呂后安排,包括劉盈娶了自已的外甥女為皇后,劉盈被呂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嚇得失去理智,鬱鬱而終。

漢惠帝劉盈之後,漢朝逐步進入盛世,先有文景之治,後有漢武盛世,接著又是昭宣中興,明君一位接著一位,從漢文帝到漢宣帝一共五代皇帝都是明君,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都說富不過三代,可劉家皇帝已經英明瞭五代人。

西漢的第二位明君是漢文帝劉恆。

劉恆以劉邦第四子身份繼承皇帝位,以功臣誅殺呂氏一族之後的混亂進入京城登上皇位,以恩威並濟的手段在成為皇帝之後在極短的時間內獨掌大權,之後開始穩固統治,以孝、德治國,對外穩定匈奴,繼續和親,對內減輕苛政,輕搖薄賦,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西漢的第三位明君是漢景帝劉啟。

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第五個兒子,在劉恆前面四個兒子相繼去世後,劉啟成為嫡長子,劉啟在位期間爆發了諸侯國發動的吳楚七國之亂,最終被平定下去,解決了西漢初年以來,劉邦分封諸侯王之後的一大隱患,劉啟雖然生性薄涼,用棋盤砸死吳王太子,腰斬一代文豪晁錯,逼死功臣周亞夫,漢景帝雖然對待大臣有些苛刻,但仍不失為一代明君,漢景帝與他的父親漢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漢的第四位明君是漢武帝劉徹。

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16位即皇帝,在位54年,開啟了大漢盛世的到來,開創大漢民族的聲威。漢武帝劉徹採納推恩令,從制度上解決了諸侯王之亂,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思想上統一了華夏民族;漢武帝劉徹大膽對匈奴用兵,解決了大半個世紀邊境安全;漢武帝劉徹不斷對外開疆拓土,才讓華夏民族有了今天雄偉的版圖,漢武帝不僅是明君,還是千古一帝。

西漢的第五位明君是漢昭帝劉弗陵。

劉弗陵是漢武帝的第六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八歲登基為帝,21歲去世,在位13年,在權臣霍光的輔佐下,開啟了武帝朝以來的百廢待興,雖然漢昭帝終身活在霍光的陰影之下,但漢昭帝13歲就能明辨是非,挫敗了上官桀、燕王劉旦、桑弘羊等人針對霍光的陰謀,這不是明君又是什麼呢?

西漢的第六位明君是漢宣帝劉詢。

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因為巫蠱之禍受到牽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坐過牢,當過平民,之後才成為皇帝的人,漢宣帝一朝由於對外解決了匈奴的大患,對內國泰民安,一片詳和,此時的漢朝處於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最強大的時代,達到整個兩漢最鼎盛的時期,就是漢宣帝當政期間。

而東漢能夠被稱為明君的皇帝,只有前面四位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

漢光武帝劉秀就不用說了,文治武功樣樣出類拔萃,還是東漢的開國皇帝,被稱為位面之子,在位期間也開創了”光武中興“,當然也是一代明君了。

緊隨其後的就是創造了”明章之治“的兩位皇帝,漢明帝劉莊與漢章帝劉炟,兩位皇帝共同創立了明章之治,是東漢自光武帝之後的另一個治世,此時的東漢帝國,在明章二帝的統治下,勢力達到頂峰,對外解決了匈奴外患與羌人問題,對內開創了各種治世,當然稱得上明君了。

東漢最後一位明君就是漢和帝劉肇了,劉肇其實與西漢的漢昭帝劉弗陵有些相似,10歲即皇帝位,14歲時劉肇就聯合了一批朝中正直的官員和太監,詔令京城守備司令與北軍五校士兵逮捕專權的竇憲一黨,全部誅滅,誰能想到一個14歲的皇帝,居然心思如此縝密,手段如此雷霆,計劃如此周密,一舉剷除了為害東漢政權的竇氏外戚集團,這不是明君又是什麼呢?

來統計一下,西漢12位皇帝,共6位明君,明君比例達到百分之五十,東漢14位皇帝,共4位明君,明君比例達到百分之二十九,差不多三分之一。

如果合起來算,整個兩漢共26位皇帝,10位明君,明君比例達到百分之三十八,超過三分之一。

這個明君比例,放到整個中國歷史上,應該不會低,那麼漢朝為何這麼多明君呢?

第一個原因是:前朝皇帝選接班人是選賢不選長。

西漢自劉盈之後的6位皇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長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比如漢文帝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漢昭帝是漢武帝的第六個兒子。

賢能比嫡長治理國家更有用,下一任皇帝是否合格,前朝皇帝的選拔相當重要。

第二個原因就是:成為明君的皇帝,大多是受過磨難,吃過苦,懂得人間疾苦。

比如漢文帝劉恆,由於母親不受劉邦寵愛,因此活得非常低調,一幅與世無爭的樣子,才能最終被選為皇帝,還有漢宣帝劉詢,從是個嬰兒開始就在牢中,稍為年長一些又在民間當普通百姓,自然知道百姓的疾苦,即使成為皇帝后,依然記得自已的髮妻。

第三個原因就是:漢朝以儒術漢國,以法家為本。

雖然漢武帝確定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但並不是不要其他治國思想,而是糅合了其他思想,集眾家所長,為治國所用,比如法家,漢承秦法,漢初的法律與秦國基本上是一樣殘酷的,但漢朝逐漸廢除了一些嚴厲的法律,依然以法家治本。

治天下與打天下是不同的,儒家雖然也有很多問題,但是對於治國來說,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有一些道理,正是這些道理的存在,維持了一個相當較平衡的政治姿態,而作為皇帝,是自小要學習儒術的,儒術能讓一個皇帝懂得治國之道,成為明君的可能。

第四個原因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漢朝的人才非常多,不斷出現的各種人才給漢朝統治者治國提供了很多的依據,比如漢初的諸呂作亂時,周勃、陳平等人平定了諸呂之亂,漢初的賈誼、晁錯、周亞夫、主父偃、霍光等人,都是為了維持漢朝的統治與盛世,給皇帝提了不少正確意見,只要採納了正確意見,並有正直大臣的監視,皇帝大體上是明君。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漢朝多明君?這個問題本身便算不上成立。

漢朝可分西漢和東漢,共經歷29位皇帝。西漢初期,高、惠、文、景,這幾個皇帝即便是想瞎搞,也沒多少資本供他們揮霍,況且漢高祖本身是經歷過秦朝苛政統治的,他本人更是因為這種苛政才當上了皇帝,很深刻的明白,政治穩定、統治寬鬆的重要性,為了鞏固自己的帝國,自然不會太亂搞。而此後的這三位皇帝,在“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大政策下,基本上都是遵循祖制,很大程度上不會做太多違背祖制的事情,這就確保了政策的持續性,全都保持著那種帝國初建的“質樸”。

武帝上位後,帝國實力在前幾任皇帝的積累下,已然足夠富強,即便是揮霍,也有足夠的資本而不會給人民帶來太大程度的負擔。隨著漢武帝征伐不斷,國庫逐漸空虛,又有大臣來給建議讓下了個罪己詔,要知道,皇上在古代可算是至尊地位,能給臣民認罪,臣民自然會感受到皇帝對他們的心思,也不會太怨恨。

武帝之後的諸多皇帝,能力已然跟不上,但身邊有著霍光、桑弘羊這些大臣,雖然有過霍家專權的形勢出現,但總體來看,很快被消滅後,政治逐漸平穩。發展到桓靈少獻時期,統治已然不行,如果按真正明君來講,這些人根本算不上是明君。

東漢建立後,前期自然又經歷了初建立帝國所必須的安穩百姓,發展到後期,政治又逐漸腐敗,最後發展成了三國爭霸,仍舊是個混亂的局面。

總體來看,如果非要說漢朝有明君,只能說是因為早期“無為而治”和武帝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兩個政策,確保了平穩運行。


秦明說歷史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這句話用在“為何漢朝多明君”的解答上也同樣適用,老劉家能多明君與他們當時所處的時代是分不開的。

通過翻閱史料,我們不難發現,兩漢的明君,主要集中在兩漢的早期,直到盛世止。高祖於亂世中建立漢朝,經數世而大治至漢武帝迎上了巔峰,再到漢宣帝繼承漢武帝的政治遺產,所以說這些明君的誕生與其在位的時代,決定了他們為政的方法,而為明君。

劉邦出身卑微,直到建國的艱難,所以知道守國的重要性,所以有著非常強烈的意願穩固朝政。所以才能很快在張良等人的輔佐之從一個農民帝王,變身成為一個為民著想的政治家。

而且劉邦不但自己政治賢明公正,而且還對自己的繼位人提出了為政的要求。而漢惠帝劉盈,不僅有劉邦等人天天的教誨,而且他本人也經歷了秦末時期的戰火,深知劉家的基業來的不易。因此劉盈採取溫和的從政風格。

經歷劉盈愈發賢明的為政後,再到到了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的文景之治。也就是劉邦的子孫能夠做好自己,這就是漢朝多明君的主要原因。

而且西漢/東漢初年,兩位開國皇帝都經歷了戰亂所帶來的經濟疲乏。所以他們更知道減輕了賦稅,與民同休養的重要性,親身的經歷可以引導他們成為了為民著想的明君,當然這對歷朝歷代都是一樣的。

接著便是繼承了前幾代君王所積攢的家業的劉徹,得以施展報復,將漢朝推向巔峰,接著就是經歷複雜生活、深入民間的漢宣帝,因為有過底層生活的辛苦,所以才有了愛民如子。

不過西漢的明君到這裡也走到了盡頭,安穩的社會、繁榮之下的國家,環境的改變,致使他們一個個變得昏聵起來。到了東漢也是差不多的進程,在此像素就不多做贅述了。

說白了,早期社會經歷過戰火,國家落後、動盪不安,使得一位位的帝王成為實幹家,而後期安穩的社會環境,使得帝王們迷失了自我,這點對歷朝歷代都是一樣的。


像素說歷史


漢朝一般劃分為東漢和西漢,其中西漢建都長安,共有14位皇帝,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漢廢帝劉賀、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後由劉秀平定天下,定都洛陽,就是東漢,共有12位皇帝飛別是: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衝帝劉炳、漢質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漢獻帝劉協。兩漢總共26位皇帝,其中還不錯的皇帝有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統共也就8位,佔比位約31%,整體上還可以,但也算不上突出。

對於漢朝的印象比較好,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打敗了匈奴。要知道,在秦朝滅亡西漢建立的初期,由於國力的衰落,面對曾經秦朝的手下敗將-匈奴,整個王國已經是處於嚴重的下風,華夏子孫的生存面臨著嚴重的挑戰。試想一下,如若漢朝沒有打敗匈奴,我們的命運也許就像當時的大月氏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有那偶爾發掘的文物才能證明他們的存在。所幸經過漢朝初期的勵精圖治、養精蓄銳,國家實力逐漸強大,最終在漢武帝時一舉打敗了匈奴,並在之後的數百年裡都沒有讓匈奴緩過來神,在此之後藉助於強大的實力,也有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情壯志和行動,這期間充足的時間給了我們華夏子孫時間以成長。正是這些原因,我們時刻會回首漢朝的強大,形成了對於漢朝的相對較好的印象。


被打扮的歷史


漢代是個統稱,漢代分為西漢(前202-8)和東漢(25-220),中間還有王莽篡漢自立14年以及幾年的群雄割據時間,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人說:“大漢天下400年”指的就是西漢和東漢加在一起的國祚時間。

首先我說一說漢代算得上明君的共有以下8

幾位:

1、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前202-前 195年在位),從一個泗水亭長到九五之尊,一統中原,廢秦之暴政,行無為之治。可以說漢代的數百年國祚與劉邦的白手起家、逆襲登頂有重要關係。

2、漢文帝劉恆(前180-前157年在位),著名的“文景之治”開創者。

3、漢景帝劉啟(前157-前141年在位),繼承帝位後,勵精圖治,輕徭薄賦,積極效仿高祖和文帝的統治政策,最終造就了“文景之治”。

4、漢武帝劉徹(前141-前87年在位),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之上,開創了“漢武盛世”,我們常說的“強漢盛唐”中的“強漢”就是在漢武帝時開始的。

5、漢宣帝劉詢(前74-前48年在位),一位蹲過監獄的草根皇帝,“昭宣中興”的締造者。

6、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25-57年在位),出身西漢皇族,於公元25年在河北稱帝建立東漢王朝,重新統一全國,一手改變了西漢末年民生凋敝的狀況,史稱“光武中興”

7、漢明帝劉莊(57-75年在位),即位之後,尊奉光武帝的既成制度。對內提倡儒學,勵精圖治。對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命竇固帶兵征伐,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國,設置西域都護,並將佛教引進中國。劉莊和其子漢章帝劉炟在位時期,社會一片繁榮景象,史稱“明章之治”。

8、漢章帝劉炟(75-88年在位),與其父的統治並稱“明章之治”。

以上列舉的都是漢代有證可考的明君,而其他朝代如唐、宋、明、清的明君屈指可數,甚至寥寥無幾,與之相比,漢代卻有8位,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根據本人粗鄙之見,原因共有以下幾點:

1、法律法規的完善。都說“漢承秦制……漢承秦制”,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雖然基本上繼承了秦代的制度,但是卻廢除了秦代的嚴刑峻法,比如在《秦律》的基礎上編制《九章律》,廢除了許多殘酷的刑法和繁重的徭役,嚴刑峻法會遭到社會底層人民的強烈反對和無奈反抗,而《九章律》的制定則為新建的政權贏得了民心。

2、施政方針的正確。西漢初年,由於秦末的割據混戰,劉邦雖然在“楚漢之爭”中贏得了勝利,建立西漢,但實際上接手的是秦朝留下的內憂外患的亂攤子,這個時候,劉邦和他的謀士們吸取了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的思想,用“黃老思想”指導政治,實行“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即積極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廢除許多嚴苛的法律刑法,輕徭薄賦,發展經濟。“無為而治”的施政方針決定了漢初幾十年的歷史走向,著名的“文景治世”就是“無為而治”的產物。據史書記載,到景帝后期,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更多得無法計算。這為後來的“漢武盛世”奠定了物質基礎。

3、思想文化的推動作用。漢初採用道家黃老思想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因而造就了景帝后期的物質繁榮景象;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無為而治”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中央集權的需要,因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後來到了漢宣帝時,由於漢武帝末年造成的社會矛盾問題,“無為而治”的思想又一次出現在了政治之中。這至少為西漢延續了數十年的國祚。

4、正確選擇皇位繼承人。也可以說是“漢代”皇家教育的優秀作用。以前我列舉的明君中可以看到許多治世、盛世都是經過“父子”兩代人的努力或者“祖孫”三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成果,我們不能說這都是運氣的運用,既然不是運氣,那麼肯定和皇帝對繼承人的選擇以及漢代皇家教育的質量有重要關係。






鼓搗戲鳳手麻


引言:漢朝多明君,這好像是個偽命題,每一個朝代都有雄才大略、有所作為的明君和昏庸無能的昏君,漢朝也不例外。只不過,作為漢族的一份子,漢朝的多位皇帝確實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蹟,強漢的名頭可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實力打出來。

民族的自信和尊嚴是漢朝皇帝憑實力打出的

在漢朝的初期,經過前面幾代帝王的不懈努力下,到漢武帝劉徹時期,已經有對外對抗和消滅中原最大的敵人匈奴,通過衛青、霍去病、陳湯和竇憲等名將的征戰,基本上打得匈奴沒了脾氣,南匈奴歸順漢王朝,北匈奴逃得無影無蹤。不僅擴張了領土面積,更重要的是從此沒有人再小看漢人。

一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不僅僅是一句激動人心的口號,更是國家實力強悍和民族自信的體現。




張騫和班固兩位傑出的外交家打通了西域各地與漢朝的溝通橋樑 開創了絲綢之路

西漢有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東漢有班固棄筆從戎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便於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也帶動了中西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漢朝時期已有萬國來朝的景象,漢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這於漢朝皇帝對打通西域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漢宣帝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

漢王朝特殊的兩個時期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都有著能力不錯的皇帝。

西漢有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病己等,可以說西漢初期和中期的皇帝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後面幾位比如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等等這幾位資質平庸,王朝已出現沒落,沒有治理好國家的能力和水平。



東漢前面三面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這三位時期國家非常穩定,國泰民安,但後面的皇帝都是小孩子,外戚與宦官爭鬥不亂,加上天災人禍,王朝的實力已經慢慢的沒落了。

正所謂“守業更比創業難“,創業之君打下江山不易,知道要與民修養,富國裕民,守業之君如果不懂得如何打理江山和愛護百姓,自然也會丟掉江山社稷。

結語:從整體上看,漢朝的皇帝大多數皇帝還是不錯的,尤其西漢和東漢開國的那幾位,漢王朝能延續四百年,說明在當時是非常得民心的。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靠實力書寫的,漢王朝做到了,作為漢民族的一份子,我是非常認可漢朝的皇帝。但歷史總在向前進步,漢王朝早已遠去,但留下的精神和民族自信一直會流傳下去,直到永遠。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西漢相比於東漢確實有很多賢明神武大氣磅礴的偉大帝王,如劉邦,劉盈,劉桓,劉啟,劉徹,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漢元帝后的漢成帝漢哀帝一代不如一代,前面的幾位帝王崇尚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於民休息為漢武大帝的強勢崛起打下了堅實基礎,前有文景之治後有昭宣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相對於東漢自劉秀後有劉莊,劉莊以後有歷二帝就顯哀態,與歷史上的其它王胡一個樣子,開國之初多賢名禮賢下士克己復禮以天下為己任,但凡盛世以久多顯荒淫無度,禍國殃民之徒時也命亦。











94310417小云


漢代的確是誕生明君最多的朝代,個人感覺除了漢代帝王勵精圖治好好治理國家之外,漢朝長達四百年的國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畢竟四百年的時間還是很長的。

我們也知道時勢造英雄,一個英雄的誕生也是非常需要機遇和時代的。劉邦一代之所以能夠出現許多明君,我個人認為也與他們當時所處的時代有這極大的關係。

漢朝初年,內憂外患

只要通讀漢朝歷史的人們幾乎都知道西漢年間出現了許多明君,漢高祖這位大漢朝的創始人出生於平民之家,歷盡腥風血雨終於打敗了一代英雄項羽並建立了西漢王朝,但是我們應該明白,西漢建立之後並不代表大功告成呢了,常年的戰爭使得中原大地人口銳減,經濟幾乎崩潰,而外面的匈奴人也趁此機會多次大舉南下劫掠物資,總體來說,西漢王朝的內外環境不容樂觀。

越是經歷過足夠的苦難,就越懂得珍惜它的珍惜。劉邦這個一直被後人稱為“痞子皇帝”的平民在登記上位之後面對內憂外患顯現出了強烈的鞏固王朝統治的想法。他是個粗人,但是他懂得學習,在蕭何等身邊賢臣的帶領下,他逐漸成為了一個體恤百姓的帝王兼政治家。劉邦不僅自己為政賢明,而且對後世子孫也提出了為政要求。   

漢惠帝劉盈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從小從腥風血雨長大的他深知劉家的家業來之不易,劉邦打天下之艱難。劉盈十六歲即位,但實際國家大權是由呂后掌握的。他曾積極推行過仁政,並放寬思想控制,也算是一個好皇帝了了。

 

劉家子弟能做好自己,也是他們明君頻出的重要原因

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就不用我多說了 “文景之治”就是讓他們二人帶起來的。文景之治的出現一部分也跟個人有著關聯,但也跟國內狀況有關。因為當時仍處於西漢初年,人們還在努力擺脫西漢建立之前戰亂帶來的經濟崩潰和人口衰減。再加上這二位皇帝心存善念,生活節儉,他們堅持推崇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惠民政策,這也直接帶動了西漢經濟的全面發展。


後來的漢武帝更是千古明君,他打匈奴,開闢西域地區,使得漢朝威名遠揚,可以說漢武帝實現了前幾任皇帝的夢想。


所以綜合來說,早期漢朝社會的落後和不安,也迫使這些帝王做出極大的改變,畢竟國家發展還是佔首要地位的,這也為他們成為明君提供了條件。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青史將他們留名。


湯姆貓談歷史


西漢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明君層出不窮的朝代,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旬,都是千年一遇的明君,再加上少年天子漢惠帝劉盈,漢昭帝劉弗陵。

那麼為何如此呢?原因在於西漢開局實在太差,高祖劉邦想湊齊天子的馬車都不行,可想而知西漢前期國力如何,外加周邊強敵環伺,南有趙佗的南越,北有匈奴三大單于,都是久經考驗的老政治家。內部先有異性王,後有宗室王,中間還有諸呂之亂。強悍如呂雉面對單于的調戲也只能婉言拒絕。

漢朝前150年這樣的形勢,如果出一個昏君,分分鐘亡國。可惜宣帝之後的劉奭,劉騖都是多情種子,長期的和平安定讓皇帝失去進取之心。劉騖開始的三次皇帝無子立儲危機給了王政君王鳳王莽機會,漢朝就這麼滅亡了。

漢朝明君多,一是形勢嚴峻不得已,二是立儲問題處理得好,尤其是周勃和霍光兩次選皇帝。只能說天佑大漢!


Sylar弈


漢朝分西漢和東漢,準確的說是西漢多明君,從漢高祖劉邦開始,之後的漢文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等都是一個明君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明君呢?

高帝時期:蕭何定製

惠帝時期:曹參補充

文帝時期:賈誼新政

景帝時期:晁錯新政

武帝時期:建元新政

昭帝時期,霍光新政

宣帝時期:宣帝新政

以上七個時期,漢庭但凡新主登基,除惠帝稍作補充外,其他君主都要針對時弊進行變革。他們或有成功,或有失敗(如文景時期的新政基本上宣告失敗,而漢武時期的新政則是先失敗後成功),但終究都是在發生變化,盡顯漢家勃勃生機。

甚至,西漢的覆滅也是因為要讓位於一場更加深刻的變法,也就是王莽新政,只是可惜失敗了。

當然前人影響也是一個方面,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西漢明君一代接一代,自然離不開前人的正面影響。而早期西漢社會的落後和不安,也要求這些帝王成長為實幹家,成長為有真材實料的明君。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臣民對他們稱讚,青史將他們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