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從日記開始

也許,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有寫作夢,但寫日記一定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

我很喜歡日記,也時常羨慕那些擁有一本厚厚日記的朋友們,於是我立志要堅持天天記,然後買了本子,上了早起的鬧鐘,十足的儀式感也並沒有讓我堅持下來。這樣的過程反覆過很多次,每個用過一半的本子都是我失敗的記錄。這,是以前的我。

現在的我一樣很喜歡日記,寫日記的時間我放在了每晚洗漱後,雖不強求天天記,卻很少間斷。這一切改變都源於我在《一年通往作家路》這本書中,找到了寫日記的樂趣。

《一年通往作家路》是創意寫作書,從日記到回憶錄,作者蘇珊•M•蒂貝爾吉安用12節課帶著大家穿梭於各種形式之間,瞭解併入門各種類型的創作。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切讓我們從日記說起。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從日記開始

1.日記都在記什麼

很多人認為日記無非就是記錄當日的所做、所見、所感,於是一篇日記大概就是這樣的“我今天去上班,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小朋友給老大爺讓了座,和諧社會處處見溫情。”或者“下雨了,雨天最適合在家睡覺看書了,可是我還得去上班。”

這麼寫,除了有種流水賬的感覺之外,日子長了還會有種“見怪不怪”的心理,也就是感覺每天就是那些事,沒什麼好記的,於是就半途而廢了。

而作者認為,日記是一切創作的基礎,它就像一顆種子,隨時都會在你日後的創作中發芽。所以,意象是一個關鍵。為了讓大家更清晰地運用意象,我在網上找出了關於意象最貼近作者意圖的解釋。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意象是思維活動的基本單位,意象是用來指代事物,以喚起相對應的感覺,激發思維活動的漣漪。

作者在書中也舉例進行了說明。《在天堂與人間漫步》是作者妮娜·霍爾澤以日記形式尋找自己道路的一本書,在1987年9月23號的日記中,作者寫道“我望著窗外,一隻鷹飛過落在了一顆大松樹的頂端,靜候著曙光。於是我也決定坐下來,等著日出時刻的到來。”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從日記開始

書中1987.09.23日記原文

你看,這樣寫是不是比簡單粗暴的寫“日出前,一隻鷹落在了松樹上”更有味道。而作者其實是想通過這樣的片段激發大家去記下一天當中的畫面,一次記一個畫面就好,去感受這些畫面中可以給我們靈感或者可以產生共鳴的意象,然後記下來。長此以往地做這種訓練,就會發現周遭世界就是我們日記的素材庫。

也許我們寫不出作家那麼優美的語言,沒關係,我們的日記不需要達到出版物的水準,慢慢來,先記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從日記開始

2.日記之後

如果只是想要持續記日記,相信作者已經給大家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啦。那麼如果還有時間,還想要進一步的寫作,不妨嘗試下個人隨筆。相較於日記只是要求記下來,隨筆則有了更高的要求。

筆調

無論是想要寫一些體驗,又或者分享經歷,都應該找準視角。無論從哪個視角出發,都應該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記得要用第一人稱,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形式

隨筆處於詩歌和小說的交界地,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把個人的體驗娓娓道來,讓讀者覺得老朋友聊天一般,毫不唐突。

戲劇性

在語言的層面上給情節設計一些驚喜送給讀者,甚至可以加點想象力,不要像流水賬一般讀起來索然無味。

好啦,看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模糊了隨筆和小小說的區別呢?本書的作者還是在最後強調了隨筆的“真實性”。隨筆應該基於一次真實的經歷或體驗去創作,並且在結尾的時候給讀者一個答案,開放性結局的事就交給小說去做吧。

《一年通往作家路》|一切,從日記開始

寫在最後

本書一共有12節課,這可能就是定位“一年”的原因吧。日記、隨筆、遊記、故事、回憶錄等等都涵蓋在其中。但即使作者寫得再全面,也只是每個類別的個入門,請忘記“一年”,寫作是要長長久久去精進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