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高手汪曾祺

探店高手汪曾祺

山東畫報出版社的《五味》一書是從汪曾祺談吃的文章中精選出38篇組成的,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你能從字裡行間讀出汪曾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美學的執著,對逝去歲月的懷戀。

汪曾祺談吃,一點兒也不講排場擺闊氣,也不挑三揀四。他什麼都愛吃,到昆明吃米線,到張家口吃馬鈴薯,到京城就愛上了老北京才愛吃的麻豆腐,還要用羊尾巴油來炒。他自稱是“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他對普通人家的尋常食物抱著不尋常的熱愛,從中感受著老百姓的生活情趣。汪曾祺的吃,是平民的吃、家常的吃,始終懷抱著對底層民間的親和力。汪曾祺的美食文章,無不顯示出對民間飲食情趣的摯愛。這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探店高手汪曾祺

汪曾祺在故鄉高郵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無憂無慮,這種感覺他至死難忘,轉化成了濃濃的鄉愁,所以他在本書中用26頁的篇幅,以兩篇文章——《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來專門記錄,對於故鄉美食的偏愛無法言說。在這兩篇文章裡,不但有飲食菜品的介紹,還有故鄉的風俗習慣、童年的種種記憶。《故鄉的食物》最能代表汪曾祺親近“俗趣”的平民立場,普通人家的炒米、應急充飢的焦屑、端午節的鴨蛋、飄雪時的鹹菜茨姑湯,還有虎頭鱉、昂嗤魚等,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家常餐飲。

高郵是個水鄉,盛產鴨子和鴨蛋。在《故鄉的食物》這篇文章中,汪曾祺對高郵的紅心鹹鴨蛋充滿著自豪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他寫道“我走過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汪老毫不掩飾自己對故鄉的那份愛戀。確實,最能寄託漂泊遊子濃濃鄉愁的莫過於記憶中家鄉的味道。

寫到吃鴨蛋,汪曾祺童趣盎然,“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刻畫細緻入微,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生活歷歷在目。

探店高手汪曾祺

寫家鄉的鹹菜茨菰湯,他說自己十九歲離開家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菰。有一次,他去老師沈從文家吃飯,師母張兆和做了碗鹹菜茨姑湯,味道很好,有種兒時的感覺。在文章的最後,汪曾祺寫了兩句話,“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菇湯。我想念家鄉的雪。”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平淡如水波瀾不驚的白描,卻能讓人心中有不一樣的感動。

汪曾祺在昆明上大學,也在這裡開始工作。那時他是單身漢,遠離故鄉,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雖然沒什麼錢但過得還算瀟灑自在,所以在昆明是一段以快樂為主題的日子。

汪曾祺在昆明絕對是個探店高手,各個街道的酒樓、茶館、小飯店、小攤點,他如數家珍,護國路東月樓的鍋貼烏魚、正義路“培養正氣”店號的汽鍋雞、武成路東口映時春的油淋雞、新亞飯店的過油肘子、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甬道街的紅燒雞樅、正義路牌西側的過橋米線店等等,汪曾祺可以說是吃遍昆明。

探店高手汪曾祺

對昆明的餐飲,他深情地說“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汪老認定昆明汽鍋雞是天下第一,昆明吉慶祥火腿月餅天下第一,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汪曾祺對昆明當年的汽鍋雞讚不絕口,他說,“中國人很會吃雞。廣東的鹽煸雞,四川的怪味雞,常熟的叫花雞,山東的炸八塊,湖南的東安雞,德州的扒雞……如果全國各種做法的雞來一次大獎賽,哪一種雞該拿金牌?我認為應該是昆明的汽鍋雞。”

說起羊肉,汪曾祺覺得在他一生吃過的各種羊肉的做法裡,手把羊肉是第一。他用了類似《大話西遊》的經典句式評價道,“如果要我給它一個評語,我將毫不猶豫地說:無與倫比!”根據汪曾祺的體驗,蒙古族人把剛宰的羊剝了皮洗乾淨,再用白水煮過,不能煮老,最好裡面還帶著少許血絲。過去吃這種手把羊肉,是不預備什麼作料的,頂多也就是放一碗鹽水,然後蘸著吃。現殺、現煮、現吃的肥美羊肉,人間美味,鮮得醉人!汪曾祺的描寫讓人有種食指大動、躍躍欲試、想到內蒙古大草原去過把癮的衝動。

探店高手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走遍大江南北,也有好幾次走出國門,對於各地的飲食風俗習慣都有研究。在《五味》這篇文章裡,圍繞酸甜苦辣鹹臭這六種味道,他用生動詼諧的語言描繪了全國各地的風土人情。說到酸,說到山西人愛吃醋能吃醋,他用一個故事來刻畫——有一年他到太原去,快過春節了,別處過春節,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啟事:“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這篇《五味》明明寫了“酸甜苦辣鹹臭”六種味道,可標題為什麼還是“五味”?汪先生要告訴我們的就是,人生的味道其實是多而雜的,絕不止五味!

北京是汪曾祺住了大半輩子的地方,可寫得東西實在太多了,寫過的作家也太多了,汪老沒有花多少筆墨寫老北京的吃食,只是點到為止,只寫了北京烤肉、糖炒栗子、豆汁兒等。

汪曾祺專門有一篇《豆汁兒》,來解讀這種名氣超級大、味道超級怪的小吃。豆汁兒用另一位著名吃貨梁實秋的話來說就是“妙在酸中帶餿腐的怪味”,據說能把人噁心得流眼淚,但愛它的人卻甘之若飴。還是梁實秋說“自從離開北平,想念豆汁兒不能自己……南方人到了北平,不可能喝豆汁兒的”。但是汪曾祺真是個百無禁忌的標準吃貨,他到了北京,老同學問敢不敢喝豆汁兒?汪曾祺毫不含糊地說有什麼不“敢”?老同學帶他到一家小吃店,要了兩碗,警告說:“喝不了,就別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結果是汪曾祺端起碗來,幾口就喝完了。然後豪氣沖天地說:“再來一碗。”用他的話說,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探店高手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對名利無所追求,隨遇而安、安貧樂道,喜歡紮在市井巷陌中混跡於普羅大眾之中,與他們同悲共喜。因此,所吃、所用的食材大多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

汪曾祺喜歡逛菜市場:“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正是因為這種愛好和熱情,汪曾祺對食材的鑑別和體驗堪稱專業。

在《菌小譜》這篇文章中,他對南方的冬菇、昆明的牛肝菌、青頭菌、雞樅、乾巴菌、雞油菌、內蒙古草原上獨有的口蘑、從國外引進的平菇,都進行了詳盡的介紹,並對他們的口感和各地不同的加工方式進行了比較。

汪曾祺離開昆明四十年後,對昆明菌子的美妙仍然難以忘懷。他在文中寫道:“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感覺有點《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的味道,深情而溫暖。

談到最名貴的雞樅,汪曾祺認為雞樅是菌中之王,並把它比喻成植物雞,味道就像肥母雞,但比雞肉更細嫩,且雞肉沒有它的特殊菌子香氣。

在《食豆飲水齋閒筆》中,汪曾祺不吝筆墨,對豌豆、荷蘭豆、綠豆、黃豆、扁豆、芸豆、紅小豆 、豇豆都做了詳細的刻畫,每一種豆子都單列成一篇。

汪曾祺在本書第一篇《葵・薤》裡說,自己小時候讀漢樂府《十五從軍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怡阿誰”時,對詩中的“葵”感到不明白,於是從古書中追根究底,直到恰巧在武昌見到了古書中的葵——冬莧菜,才終於搞清楚了這件懸案。當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僅僅在考古,他在文章最後“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麼都要嘗一嘗”,“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

探店高手汪曾祺

汪曾祺不僅僅是個好吃的文人,他還是個喜歡親力親為,從買菜到下廚一條龍服務的大廚,他在長期吃的經歷中積累了很多做菜秘技,書中的敘述非常詳細,基本可以照本下廚,其中包括汪曾祺獨創的一道美食,做法並不複雜,據說得到汪曾祺朋友們的交口稱讚,這讓汪曾祺非常自豪。這道菜是什麼呢?

汪曾祺平生愛喝酒,本書中有一篇分量很重的《家常酒菜》,裡面詳細講解了九道非常家常,非常簡約而不簡單的下酒菜,當然,不下酒也沒有問題。這九道菜是:拌菠菜、拌蘿蔔絲、拌或者煮乾絲、扦瓜皮、炒苞谷、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拌裡脊肉以及那道神秘的汪曾祺獨門自創的菜餚。

相信大家在家都做過拌菠菜,但是汪曾祺的拌菠菜不太一樣,雖然並不複雜,但非常講究:把菠菜洗淨、去根,在開水鍋中焯至八成熟,不能煮爛,撈出,過涼水,加一點鹽,剁成菜泥,擠去菜汁,以手在盤中摶成寶塔狀。把香乾也就是豆腐乾切成米粒大小,泡好蝦米,切少許薑末、青蒜末。把香乾末、蝦米、薑末、青蒜末用手捏緊,分層堆在菠菜泥上,像一座寶塔。將醬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許味精在小碗中調好。將調料輕輕自塔頂淋下。吃時將寶塔推倒,菜和料拌勻即可。汪老的語言向來簡練,多用短語,不多說,不寫形不寫色不寫香,連比喻都很少用,純粹白描,但一讀就流口水,停不下來。

除了《家常酒菜》裡的菜譜之外,本書還可以找到不少零散的做菜秘技,比如在《豆腐》這一篇中,汪曾祺介紹了家常菜虎皮豆腐和杭州名店知味觀名菜鹹菜茨菰湯的做法。

探店高手汪曾祺

虎皮豆腐估計大家都吃過,但怎麼做呢,汪曾祺告訴我們:北豆腐也就是老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面煎。油不必多,因為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鍋煎。不要煎得太老,等豆腐表面變成金黃並出現褶皺,即可剷出,是名“虎皮”。用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姜、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入湯用猛火煮開,然後用小火咕嘟,約十五分鐘,待湯汁收了即可裝盤。過程並不複雜,配料也很簡單,大家完全可以回家試試。

至於汪曾祺獨創的那道神秘的菜餚,名字叫“塞餡回鍋油條”。對這道菜,汪曾祺自誇說古今菜譜上都沒有,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把油條拆股,切成寸半長的小段,把肥瘦各半的豬肉餡,加鹽、蔥花薑末拌勻,也可以加少量榨菜末或醬瓜末、川冬菜末。然後用手指將油條小段的窟窿捅通,將肉餡塞入,下油鍋炸至油條硬挺肉餡熟,就算大功告成了。吃起來既有回鍋油條的酥脆,又有餡料的糯香,味道很獨特。一根街頭常見的油條,經他豐富的想象力,就變成了一個新品種,讓人讀起來口舌生香,垂涎三尺。

所以,像汪老那樣,我覺得,一個人熱愛生活,首先就應該熱愛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