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为了蜀汉出生入死,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要设计除掉魏延?

杜卫宁


我之前就说过《三国演义》会刻意贬低一些人,也会刻意抬高一些人。魏延应该是最被贬低的人之一。魏延应该算是后刘备时代,蜀汉最有能力、最能独当一面的将领。但是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被描写成一个脑后有反骨的反面人物。而且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人们似乎已经认定魏延是一个头后有反骨的叛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魏延成了“叛徒”的代名词。

根据《三国演义》描述,魏延第一次出场还算比较正面,魏延为了刘备和文聘开战,失败以后投靠韩玄。关羽征讨长沙的时候,魏延杀掉韩玄投靠刘备。但是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且魏延诛杀旧主,判断魏延是一个不忠之人,当即决定杀掉了魏延。一方面刘备帮助魏延求情,另一方面诸葛亮也爱惜魏延的才华,所以就坡下驴,敲打魏延一番之后放了魏延一命。诸葛亮告诫魏延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此后魏延一直跟随刘备东征西讨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员虎将,为蜀汉建立历下赫赫战功。诸葛亮掌权以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之策。此计被诸葛亮拒绝之后,魏延大为不满,多次有意无意表达对诸葛亮不用此计的不满。后来诸葛亮准备用七星灯续命的时候,魏延入帐不小心扑灭了主灯,导致诸葛亮续命失败。诸葛亮临终之前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他给了手下一个锦囊妙计,由马岱除掉了魏延。

《三国演义》对于魏延的描写七分真三分假,七分真的没有让后人记住魏延,三分假的却将魏延定在了耻辱柱上。虽然不断有历史学者从不同角度为魏延翻案,但还是改变不了魏延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当大家看到魏延被马岱一刀结果的时候,许多人可能会拍手称赞,感叹魏延这个叛徒终于被杀。

如果仅从《三国演义》分析的话,诸葛亮杀魏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以除后患。魏延在诸葛亮手底下工作了十几年,诸葛亮太了解魏延的为人。诸葛亮知道只有刘备和自己能镇住魏延。如果五虎上将都在的话,魏延也不敢造次。可是诸葛亮去世之时,跟随刘备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所剩不多,更没有人能超过魏延的资格和功劳。诸葛亮心仪的接班人姜维,未必能治住魏延,魏延也一定不会甘心在姜维手下做事。届时蜀汉政权内部没有人能镇住魏延,也没有人能胜过魏延。这时候脑后有反骨的魏延一旦叛乱,将会给蜀汉带来严重的灾难。轻则极大消耗蜀汉的国力,重则有可能颠覆蜀汉政权。所以诸葛亮在临时之前才会设计杀害魏延。

三国正史中,魏延确实死于马岱之手,不过却不是诸葛亮设计杀害。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也确实提到了魏延,不过不是杀魏延。史书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史书说的非常明显,只是命令魏延断后,并没有诛杀魏延的意思。而且还说明,如果魏延不愿意断后就不用管魏延,随便他去做什么。魏延和诸葛亮一样都深受刘备厚恩,都是刘备的忠实追随者,也都是坚定的北伐者。在魏延看来北伐是国家大事,史料记载:“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从魏延的话可以看出,其实魏延并没有反叛的意思,魏延反而希望继续北伐。魏延还表达了对杨仪的不满,不愿意为杨仪断后。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全面爆发,魏延先行南下烧毁了栈道,魏延和杨仪都向成都奏报对方谋反。结果蒋琬等人支持杨仪,认定魏延谋反。最终魏延的士兵也觉得魏延理亏,纷纷离开魏延,魏延带着几个人逃走,被马岱所杀。魏延被杀没多久,就有人为魏延翻案,认为魏延并非谋反。一年以后,杨仪的好日子也到了头。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魏延会背上一个谋反的罪名被杀害呢?

魏延天生是一个军人,一个直爽的军人。正是由于魏延的直爽和能力,所以才受到刘备的重视,刘备才会屡次提拔他。但是魏延也是一个单纯的军人,他凭着自己的军功和能力而无视其他人。陈寿评价魏延说:“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当时只有一个人不服魏延,心里不服,脸上也不服,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在诸葛亮活着时候就已经爆发,诸葛亮虽然从中调和,但是却无法化解。魏延被杀的最主要原因是魏延在和杨仪的博弈中败下阵来。如果当时败的人是杨仪,杨仪的下场也会和魏延一样。杨仪能够顺利斩杀魏延也和魏延平时的性格有关系。魏延自恃功高,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表面上对魏延恭恭敬敬,内心却恨通了魏延。所以他们才会断定魏延谋反是真的,站在了杨仪一边。

魏延是个直爽的军人,才没有那么多政治手段。魏杨矛盾爆发以后,魏延的反应和做法发生了错误。魏延可以不帮助杨仪断后,但是他不该先带着军队赶回蜀汉,更不该在赶回蜀汉的时候烧毁栈道。魏延此举彻底让他在舆论失了先机。魏延的这种做法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他是回成都逼宫。所以当何平痛斥魏延的时候,魏延的士兵都觉得魏延理亏,才会纷纷逃离魏延。失去士兵的魏延,也没有想过投靠曹魏,而是向南逃亡,之后才被马岱追杀。正是由于魏延往南逃,所以后来许多人才会认为魏延并无谋反之心。


依稀说史


大家好,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魏延其实是想在刘备战败荆州后投靠刘备,并愿意把理想的城市给刘备作为起点。然而,刘备当时不知道哪里出现问题。他放着就要到手的这么好的地方不要,不仅白白失去了一个城市,而且也没能抓住像魏延这样的名将。

《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曾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故临终前授马岱密计,嘱咐马岱待魏延造反证实后,趁他毫无防备时出其不意将其斩杀。魏延一死则叛乱可熄,而汉祚可续也!

不过这毕竟是小说之言,至于魏延是否真有反心,如今早有明断。从正史记载来看,魏延被杀这个“黑锅”也实不该由诸葛亮来背。那么魏延到底因何而死呢?关于演义中的“诸葛亮计杀魏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魏延之死,其因有三

说起魏延之死,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诸葛亮将姜维训练成为接班人,但是诸葛亮的举动无疑让老将魏延心寒。魏延多年来一直是蜀汉的虔诚信徒。现在诸葛亮将把他一生中学到的东西传给一位降将。魏延如何平衡他的心?

魏延孤傲的性格。魏延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倒是和关羽很像,忠心不容置疑,且善待士卒,但对于士大夫阶层则和关羽的态度差不多,其为人多少也有点刚愎自用。而魏延孤傲的性格缺陷也使得他在朝中没少得罪人。据史料记载,时人多避魏延锋芒,故魏延被杀时,也无人帮他。

其二:魏延不晓时势。魏延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武将,虽非有勇无谋,但有时确实看不清楚形势。《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诸葛亮一走,就没人能控制魏延。此外,诸葛亮知道魏延不同意杨仪的观点。既然他任命杨仪为下一任宰相,他怎么能让朝鲜拥有两种不同的力量来对抗对方呢?因此,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不得不除掉魏延。诸葛亮死前没有成功北伐,所以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的才华绝对不受他的控制。

这里道明了魏延和杨仪,姜维等人算是分道扬镳了,但选择诸葛亮刚死这个时间,真的合适吗?且不说诸葛亮有明令让全军撤退放弃北伐,你魏延不愿意放弃北伐倒还在情理之中,能得到部分亲信士兵的支持,但公然领兵欲杀杨仪,这就说不过去了。时杨仪一面要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国,一面肩负撤军大任,你魏延此时和他“火并”,置蜀国安危于何处?置诸葛亮英灵于何处?

其三:诸葛亮之死导致魏杨矛盾彻底爆发。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据《三国志》记载:

“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魏延和杨仪之间的嫌隙很深,两人都有点恃才傲物的特点,故互相憎厌。之前有诸葛亮的调和,两人才没发生大冲突,而诸葛亮一时,两人之前的“平衡”就彻底打破了。

由于魏延率先耐不住性子,在诸葛亮死后公然叫板杨仪,终被杨仪所杀,死后不但三族尽灭,还被杨仪安上了一个叛国之名,实在可惜啊!

演义中的“诸葛亮计杀魏延”

演义中说诸葛亮计杀魏延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据《三国志》记载: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与诸将密议却独缺魏延,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诸葛亮已经是抛弃魏延了,至于密议中是否有要杀魏延,我们不得而知,但个人认为应该是没有的,不然也不会留部分兵权给魏延让其断后。

而演义中之所以明写诸葛亮设计杀魏延,一来可能却与当年诸葛亮与诸将密议一事有关;二来也是为了彰显诸葛亮智谋超绝,能断身后事;其三也是呼应了之前魏延“反骨”一说,成全了魏延谋反之名!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魏延的一生可以说是献给了蜀汉的未来,从汉中到北伐,他一直努力工作。尽管他一生中没有背叛蜀汉,但他阻止了上位者的道路,并对蜀汉的稳定构成威胁。因此,诸葛亮为了大局,只能选择除掉魏延。


弘宗取名起名


平心而论,魏延军事才能不亚于姜维,凭他镇守汉中多年未失的表现来看,他绝对能胜任一方大将的位置,所以刘备慧眼识人,让魏延任职汉中太守,魏延也不负所望,魏延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但是在政治内务方面,却很低能,这决定了他在外统兵打仗是个优秀的人才,但是要他做到诸葛亮这个位置,太难为他了,当魏延第一次出现在诸葛亮面前的时候,诸葛亮就想杀死魏延,但是刘备却把魏延留了下来,后来的事情证明,魏延还是蛮有能力的,跟随刘备东征西讨,也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但是在北伐魏国这件事上,魏延却与诸葛亮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魏延在军事方面是个很牛的人物,这点估计没什么争议的,但在政治方面方面是个小白,要不然后来被杀,也不会没有人出来帮他,如果军政权都交到他手里,后果真不堪设想的,魏延是一名武将,如果他要谋反的话,那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他手里有军权,所以他只能采取比较极端的做法来处理自己的事情,那就是阻挡大军回成都的路,他烧毁了栈道,这做的确实不对,但是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如果军政分开,蜀国可能根本找不到让老魏信服的人物,将相不和可能最终会导致蜀国灭亡得更快“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临死前留下了锦囊,留下这个锦囊的目的就是对付魏延,在诸葛亮没死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魏延会叛变,所以临死还留下了对魏延的杀招,最后也确实证明了诸葛亮的预测是对的,魏延也确实叛变了,诸葛亮的锦囊也派上了用场, 可能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可以说是在逼魏延叛变,然后杀了...”

我认为假如魏延不死,蜀国可能灭的更快,魏延性格极为自负,如果他接替诸葛亮的位置领导北伐,很可能会犯大错误,使蜀军遭受灭顶之灾我觉得假设魏延在诸葛亮去世后接替他的位置,只能让蜀汉灭亡的更快!


潇潇谈历史


魏延,那可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如果说蜀国五虎上将是第一战斗序列,各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话,那么魏延就是蜀国第二序列武将中的前五名之一。

魏延这个人很是个大老粗,除了√打仗比较擅长之外,其余方面非常平平,尤其在与人交往方面不是一般的差。但是他深得刘备的喜爱,授予其军权,而且让他担任汉中太守。这可是能够比肩关羽张飞的成绩了,已经是蜀国一员封疆大吏的位置了。

不过刘备死后,诸葛亮对文臣很优待,杨仪、马谡等人先后进入他的班底,为诸葛亮谋划事物,所以这些人自然很受诸葛亮的喜欢。

刘备去世了,刘备留下的重臣权臣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清洗干净,何况还要北伐。所以一方面诸葛亮要重用自己身边的文臣,另一方面还要能够拉拢住刘备留下的武将。但是魏延很愣,他知道刘备对他的好,所以对刘备也忠心耿耿,他看不惯诸葛亮的一些做法,所以也动辄顶撞一下诸葛亮,尤其和诸葛亮的文人手下很是不团结。其他的人知道魏延的脾气,便也作罢,偏偏其中还有个杨仪,这个杨仪仗着诸葛丞相的宠爱,那也是天不怕地不怕了,和魏延便顶上了。所以此时也为魏延的死埋下了伏笔。

你想啊,诸葛亮去世,部队是交给杨仪控制的,包括各部武将都要受杨仪的节制,但是诸葛亮死前明确说魏延要是不撤退,那么就随他去。意思是魏延要是不撤兵,而一定要兵出斜谷,那么就让他自己试试好了。杨仪撤退便不通知魏延了。

不过魏延不听手下劝告,带兵也不去打魏国,反过来去追击杨仪,这就有点闹内讧了。杨仪一看,便让王平出马对付魏延了,王平对魏延部署晓之以理,使得魏延手下士兵羞愧而散,剩下了魏延父子,那就只能干愣着了。可见王平在蜀国军方还是很有威信的。不过王平在遣散魏延部队后,就罢手回营了。

魏延此时可就慌了神了,手下没了兵,他也就是别人的菜。于是准备早一步前往成都找刘禅皇帝去。但是杨仪不干了,那怎么能让魏延去告自己的恶状呢?他又派了马岱去杀掉魏延。马岱还真就把魏延杀了,可见马岱和杨仪关系一定非常好,不然这样担风险的事情不可能去做。杨仪最终成为杀害魏延的凶手,并且在回到成都也自食恶果,没有捞到诸葛亮死后权力分封的最大果实,而且给他的待遇也很一般,这很有可能跟刘禅对他有意见有关系。

所以魏延的死既不是诸葛亮的奇谋,也不是他自己的“天生反骨”,更不是刘禅的间接旨意,很多方面出于他个人性格造成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中间偏偏碰上了杨仪这样的很记仇的人。


阿庆还是阿庆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知道魏延在他死后一定会造反,提前写好锦囊妙计,最终成功诛杀魏延。然后就有人说了,诸葛亮嫉贤妒能害死魏延,魏延没有反骨却被诸葛亮害死之类的。说这句话的估计既没有看过正史《三国志》,也没有看小说《三国演义》就看了几篇网文就来评论了。魏延反骨是演义说的,诸葛亮定计杀魏延也是演义说了。正史既没有魏延反骨,也没有诸葛亮定计杀魏延。然后有些人就同时结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说魏延没有反骨却被诸葛亮害死?

诸葛亮很重用魏延

魏延一直是北伐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都说刘备重用魏延,诸葛亮打压魏延。他在刘备时期不过汉中太守。可是到了诸葛亮时期,却一举成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南郑侯已经是蜀汉臣子最高爵位了,诸葛亮也不过武乡侯。而李严被贬以后,蜀汉一共只有2个假节,一个是魏延,另一个是诸葛亮。

每次北伐,诸葛亮都是用魏延当先锋冲锋陷阵,撤军的时候,都是让魏延断后。在曹真伐蜀之时,诸葛亮大胆分兵,让魏延单独率领一支部队孤军深入到羌中地区,在阳溪一举击溃郭淮,可见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说诸葛亮打压魏延的,不就是拒绝了子午谷奇谋么?但是曹操拒绝的建议还少么?当初曹操夺取汉中以后,刘烨还建议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益州呢,曹操还不是说“既得陇何望蜀”拒绝了。

诸葛亮没有亲自会见魏延只是来不及了

至于为什么诸葛亮临终之前魏延不在场,也很好解释呀,杨仪在丞相身边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丞相参军,一直跟随诸葛亮左右。而姜维,诸葛亮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自然追随诸葛亮身边。但是魏延不同,此时的魏延是蜀汉军权仅仅次于诸葛亮的征西大将军、假节。他长期待在前线,自然不可能随时出现在诸葛亮身边。

北伐军是诸葛亮去世以后才撤退的,在诸葛亮撤退之前,一直和司马懿在渭滨对峙。魏延此时应该是在渭滨一带和司马懿对峙。而诸葛亮病逝的地点是五丈原,并非渭滨。所以诸葛亮临终之前,魏延可能在前线,不在诸葛亮身边。诸葛亮临终之前魏延不在场,并非诸葛亮故意不让他来,而更大的可能是诸葛亮当时已经来不及通知魏延。再说,前线军情紧急,魏延离开渭滨谁来应对司马懿?诸葛亮这种托付后事只需要在场有官员记录就行了,并不是说提到了魏延魏延就必须在场。

诸葛亮的遗言是保护魏延

诸葛亮并没有剥夺魏延的兵权,反而给了魏延几个选择。最好的选择就是断后,这也体现诸葛亮对魏延军事才能的肯定,毕竟面对司马懿重兵追击,断后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诸葛亮连自己未来的接班人都不敢让他直接参与断后,而是作为魏延的副手。这难道还不足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么?当然诸葛亮了解魏延的性格,整个蜀汉,除了后主和诸葛亮,魏延不会听任何人的,他很有可能不会同意断后,而选择继续北伐。

别说什么魏延军事天才,让他继续北伐必胜无疑呀。魏延个人能力是强,但是他的性格太高傲了,几乎瞧不起他以外的任何人。魏延就算用兵如同韩信,没有诸葛亮的调度压制,凭借魏延拉的仇恨,又有几个将领会听命于魏延?何况魏延最大的对头杨仪的职务可是丞相参军,专门负责军队物资的调度。魏延北伐杨仪直接罢工怎么办?这种情况下,魏延北伐能成功?更何况对手还是固守渭滨的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呢?

诸葛亮为了保护魏延,才补充一句: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思是如果魏延不肯断后,你们就直接撤退不管他了。这句话其实是诸葛亮临终之前给魏延最后的保护伞。要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违抗军令的后果,轻则贬为庶民,重则斩首示众。可是有了诸葛亮这句话,魏延就算不断后,随便他怎么做都没能能够干涉他,时候也没人能够问罪他,丞相都说了,我可以不听嘛。谁有能知道,魏延成功的跳过了诸葛亮的保护伞区域,直接烧毁栈道阻止蜀汉军队撤退,这不被陷害造反才怪了。魏延没有造反的心,但是他行为却是造反的行为,难道不是咎由自取么?

没有诸葛亮魏延早就被害死了

《三国志》记载魏延的性格是矜高的,当时就得罪了不少人。曾有大臣弹劾魏延,结果却被诸葛亮逼着和魏延道歉,没有诸葛亮压着,魏延不知道被弹劾多少次了。当魏延和杨仪同时举报对方谋反之时,整个蜀汉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相信杨仪,可见魏延的人际关系处理有多差!如果魏延统军真的是众望所归,怎么没一个将士响应他?怎么手握兵权却士卒离散连杨仪都斗不过?没有诸葛亮魏延早就被害死了,魏延死于权力斗争,与诸葛亮又有什么关系呢?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亭殿阁


魏延并不是被设计除掉的,魏延之死是因为违反军令,不听指挥,挑战权威。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疑惑,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见魏延就要斩他,而且还非斩不可。这个剧情设定感觉很突兀,拿贼拿赃,抓奸抓双,魏延救黄忠斩韩玄,迎你进城,你倒好,说斩就斩,就因为魏延有反骨?再说魏延杀韩玄还不是因为你刘备集团。

当时看到这段,感觉魏延的做法也没什么错啊,旧主韩玄残暴不仁,昏庸无能。良禽择木而栖,魏延杀韩玄投刘备,错了吗?再说了,最初魏延在刘表麾下效力,第一次和刘备偶遇时,刘备正兵败,往襄阳逃。蔡瑁张允不让刘备进城,魏延砍了守门将士,欲迎刘备,文聘不让,两人开战。刘备倒好,为了面子,甩下一句“不愿入襄阳”奔江陵去了。人家为了让你进城不顾生命危险跟人干架,你倒好,扭头走了,也不管人家死活。至少也得帮忙把文聘打退吧。后来魏延自己搞定文聘,却找不到刘备,刘表集团这边也得罪了,没办法才投了韩玄。这才有了后面魏延救黄忠杀韩玄的情节,说句不客气的话,要是没有魏延,你的五虎上将黄忠早去酆都报到了。

演义关于魏延的情节确实令人费解,猜测可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一眼就看出来魏延要反,结果真反了,这不刚好印证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嘛。还有一点,可能是罗贯中为了让魏延的结局更接近历史。

再看看《三国志》怎么说。《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翻译过来就是魏延带着私人武装投靠刘备,跟随刘备入蜀地。书中并没有战文聘,斩韩玄的剧情。书中记载,魏延其人善于养兵,勇猛活人,跟着刘备履立战功,后来诸葛亮对他还很倚重。但是这个人有个问题,就是太骄傲,还自负,每次跟诸葛亮北伐,都想自己带一只部队与诸葛亮兵分两路,而后会师,但每次都被诸葛亮拒绝。魏延心里很不爽,感觉自己才能发挥不出来。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重,与长史杨仪等人商议退兵,让魏延断后。假如魏延不服从军令,就放弃他,大军依然按计划退兵。后来诸葛亮病逝,杨仪派人刺探魏延口风,魏延说,丞相死了,不是还有我吗?我可以带兵继续北伐啊,不能因为死了一个人就影响了北伐大计吧。杨仪要执行丞相定下的退兵计划,而魏延却要继续北伐,意见冲突,而杨仪这边代表正统,是军令,魏延不从,自然成了反叛。这样就说通了,魏延这是违抗军令,在军中,违抗军令是杀无赦的。

其实魏延并非反叛蜀国,只是不愿意听命于杨仪,不接受丞相之前定的战略方针,而且太高估自己,认为除了诸葛亮,没人敢拿他怎么样。


我在天边等你


说到那段群雄争锋的三国历史,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闻。无论是从正规的史书《三国志》中,还是从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了解的这段风云史,三国群雄之争的史话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吸引着大批史迷的关注。这样魅力独具的史诗中记载了不少风云人物,有英雄豪杰,有奸诈小人,更有乱世枭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还是蜀国一代名相诸葛亮。其实要说诸葛亮的话,大家肯定也都不陌生了,那一副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沉稳造型也被广泛运用在各大小说插图、插画和影视作品中,无论老少都津津乐道。众所周知,诸葛亮出色的谋略能力在三国中可谓首屈一指,而对蜀国也可谓一派忠心。

不过到了后期,蜀国的人才条件还是有点大不如前的意味。虽说在最开始,蜀国的人才情况就没有魏、吴两国那般济济,只能说勉强有能拉出来撑场面的将相。而实际上除了古今著名的五虎将之外,蜀国实在是没有什么才能突出的人员了。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也知道仅凭一己之力其实也很难带得动蜀国,所以自己的每一步棋都要下得谨慎无比。

即便没什么人才可用,仅有的人才也一定要派上用场。秉承这个思路,诸葛亮还是把魏延、杨仪推上了重要的位置。不过诸葛亮心思缜密,对于下属身上有着什么样的问题,还是很有眼力见的。虽说重用魏延、杨仪两人,但这两人必不能给蜀国带来长远的利益和发展。而且诸葛亮也深知魏延杨仪两人,在自己死后不是会引起内乱、就是会企图夺权。

说到魏延,魏延其人的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也是蜀国所有人有目共睹的,虽说身上有着高强的武功,但也有着许多恃才放旷的嫌疑,常常不听诸葛亮命令、抑或是在背后诋毁丞相。再说杨仪其人也是如此,不仅对诸葛亮心存极大的不满,也经常和魏延干起架来,更甚是有时候在朝堂上就发生口角、杨仪拔刀就要斩了魏延。

诸葛亮正是考虑到了蜀国长期的存续,才聊到这两人不能在自己死后久留。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陕西宝鸡,在病逝前命令杨仪把军队带回蜀国,却没有告知杨仪军队其实要交给蒋琬接管。于是魏延、杨仪两人都认为领军大权交到了杨仪手里,魏延先是不服、企图谋反,就地被王平、马岱解决。而杨仪回到了蜀国之后,发现自己竟然也没有实权,气极之下口出狂言,认为当时带兵去投靠魏国,蜀国也就不能这么得意了。杨仪自然而然为自己的妄言付出代价,先是被贬回了乡下,再在后来因为畏惧谋反罪名,上吊自杀。

诸葛亮不愧为丞相、杰出的政治家,他将这2个人除掉之后,也让蜀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历史云顶


魏延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真的是诸葛亮要设计除掉魏延吗?那么历史中的魏延又是为什么死的呢?

回答本问题,我主要是围绕这三点来回答。不同的意见可以来讨论,手打不易。

首先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好人还是坏人?

魏延从跟随刘备到死后,都一直是跟着蜀国后面混的。在跟随刘备之前,魏延是一个自由身,甚至他还有自己的小部队,演义中是杀了以前的主公投奔了刘备,这些都是演义中虚构的。魏延是一名猛将,在三国后期,保守前十,前五的排名。历史中的魏延,是一名有勇有谋的武将。

在蜀国后期,诸葛亮手下没将的时候,魏延的个人能力很强。而魏延跟诸葛亮不和这件事根本没有。也只有子午谷奇谋这件事,他们的意见不一致。诸葛亮当时独揽大权,蜀国刚好没武将,所以一直用魏延,死后也有可能会设计除掉魏延,因为担心魏延叛乱。

那么真的是诸葛亮要设计除掉魏延吗?

演义中是这么写的,但是在历史中,诸葛亮对于魏延,临终之前是这么说的:

延或不从命,军便出发

就是说,要是魏延不服从命令撤军,当时诸葛亮是命令大军回撤的,那么就不管他了,大军自行撤退。历史中诸葛亮其实根本没有涉及马岱杀魏延这么一说的。

那么魏延又是怎么死的呢?

演义中,魏延是被马岱杀的。其实历史中,魏延是被杨仪杀的。当时诸葛亮去世后,大军撤退,魏延不从,中间烧毁搁道等,搞破坏,魏延这个人就是刚愎自用,总觉得自己很厉害,而且魏延跟杨仪等很多人关系都不是很好。诸葛亮去世,魏延觉得凭借他的才能可以完成先皇的遗愿。所以他不想大军撤退,想再打下去。但是大军被杨仪控制。刚好杨仪跟魏延关系不好,所以记恨魏延。相当于蜀国的一个内乱。如是杨仪就去刘禅那么告魏延,最后刘禅问了其他人,魏延的确干了阻拦大军的事情。所以刘禅相信了杨仪。最后杨仪就派兵去抓魏延,最后魏延的兵在王平的言辞下,都回到蜀国,就剩下魏延一家。最后魏延被灭三族。头都被杨仪在地上踩。杨仪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

演义中,是诸葛设计杀魏延。历史中,是蜀国的内乱,魏延被杀而结束。

总结起来,魏延为蜀国出生入死,至少对于蜀国来说,魏延算是一个好人,但是魏延跟刚愎自用,导致后面的灭三族的惨案。诸葛对于魏延并没有什么,反而诸葛挺看重魏延的个人能力的。所以演义中的诸葛设计杀马岱的事情,只是演义虚构的,为了把魏延反骨化,来满足小说的故事情节罢了。

好了,有什么不同意见的,欢迎来谈论。


无敌小钦差


演义里面说魏延是被诸葛亮设计给杀死,但正史上面,魏延是死于蜀国的内乱之中。

从道理上来讲,诸葛亮实际上是清楚地此时此刻,蜀汉王朝自他死了以后能够独单一方的大员真的没有几个,曾经担任过汉中太守的魏延算是其中一个,对于是硕果仅存的几个人才,诸葛亮还是显现出了呵护的意思,比如说姜维,杀了魏延,那等于什么事情?自毁长城啊!诸葛亮杀一个马谡都表现出那么情真意切,更何况叫他下手去对付魏延。

所以个人觉得诸葛亮可能是叫当时的姜维或者是蜀汉的远征大军的主帅杨仪,小心一下胃炎可能会打乱整个蜀汉大军撤退的步伐,而没有说要直接把魏延给杀死。

但是在蜀汉王朝的北伐部队撤退回汉中的路上,魏延不同意这样的作战计划,选择直接制止当时大军撤退,所以蜀汉的高层军官起了杀心。

王平出手直接将魏延手底下的士兵全部招揽过来以后没有任何军队的魏延,(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只能够乖乖的回到蜀汉的梯队中 ,没有军队的将军,就好像拔了牙齿的老虎有何威胁可言?杨仪三下五除二就把魏延给除去了。

魏延事实上多少有一些立功心切,他并不想真正的谋反,他如果想谋反,那直接率兵杀尽蜀汉军队的军中大营,然后把所有人全部杀光,自己直接掌控北伐部队,那不就完了,但是他没有选择这一条最便捷的谋反之路,而是选择了直接用自己的军队去阻挡北伐部队的回归,而且还让人家傻乎乎的把自己的部队全部给拆散了。

从这件事情上来讲,魏延一开始就没想造反,武将的思维多少有一些单细胞,魏延这个人恰巧又没有什么政治智慧,你看他为什么犯了众怒?把张飞挡在后面,自己一个人去当汉中太守。但凡有点眼力见儿都能看得出来,大家都比较推崇张飞不推崇他,但他就是独!我觉得我是对的,我就会去做,这就是魏延。

魏延的死,是死在了自己的直率之下,与此同时,他的死对于保存蜀汉王朝来讲是必然的,为什么蜀汉也就那么10万军队全死光了,拿什么去打仗,就好像战国时期的赵国一样,死了40万人还想翻盘?门都没有!蜀汉经不起折腾。诸葛亮也是在小心翼翼地拓展自己的地盘,你看看魏延的计划。


漩涡鸣人yy


由于《三国演义》的知名度和热度,再加上《三国演义》又被改编成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影视剧,很多人物情节都已经深入人心,让人误以为《三国演义》描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反而忽略了这只是一部小说,而且是带有作者明显感情倾向的一部小说。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描写成脑后有反骨之人,在关羽攻打长沙时魏延杀死太守韩玄,献城归顺,这样的出场方式让魏延在《三国演义》中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以至于始终被排斥在蜀汉的核心之外,即便是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也没能摆脱阴影,还是死于诸葛亮锦囊妙计之下。

《三国演义》对于魏延是不公平的,而且诸葛亮也从未算计过魏延,一些人结合《三国演义》和正史中的记载得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结论就更不靠谱了。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什么样的。

魏延的身份

魏延并不是降将身份,在《三国志》中记载魏延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部曲相当于刘备的私人武装,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魏延是以低级军官身份在追随刘备,因战功逐渐升迁。

刘备在蜀称雄后魏延出人意料的成为镇守汉中的大奖,此后十余年魏延在汉中拒曹魏,诸葛亮北伐时魏延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为南郑侯,甚至被授予假节,相当于获得了尚方宝剑。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北伐大军班师,诸葛亮遗命魏延断后。魏延不服,和杨仪争斗最终落败被灭三族。

通过历史上的记载看,魏延确实颇为骁勇,而且镇守汉中十余年未有纰漏,能力上也比较突出。但是通过败给杨仪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魏延虽有战功但在军中并无威望,而且在北伐中没有多少实权,以至于”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军士都不听从魏延之命。

根据《魏略》的记载诸葛亮临终时托付重任之人本是魏延,是杨仪因与魏延不和害怕魏延得权后报复,所以主动挑起矛盾趁机杀害魏延。

借用冒广生先生的一句话”其才不及诸葛则有之,其兴复汉室之心,与诸葛同也。“,魏延绝无反心,其最终落败也只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已。

总体来说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略》的记载诸葛亮都没有暗中算计魏延,诸葛亮死前”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即便是魏延不从命,诸葛亮也没说要惩罚他。更不要说设计除掉魏延了。

所以诸葛亮死前算计魏延不过是小说中的记载,而对于魏延的评价也应当客观公正,即便诸葛亮死后魏延掌权,蜀国的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