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引言

萬曆二十二年,刑部給事中楊東明上疏明神宗朱翊鈞,描繪河南地區的發生的災荒情況,《河南通志》有載:

......經大雨數旬,平地水深三尺,麥禾既已朽爛,秋苗亦復殘傷,且河決堤潰,衝舍漂聲,沃野變為江湖......民乃既無充腹之資,又鮮安身之地,於是扶老攜幼,東走西奔,飢餓不前,流離萬狀,夫妻不能相顧,割愛離分,母子不能兩全,絕裾拋棄,老羸弱方行而轍什項刻身亡。......投河者葬身魚腹,自縋者棄命園林,凡此皆臣居鄉時聞且見者也。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洪災場景

萬曆二十二年,中原災荒

萬曆二十一年,河南大部,山東,江蘇局部,因黃河決口,遭受洪澇災害,中原地區變成一片澤國。萬曆二十二年,水災之後,隨著民房的損壞,糧食作物的絕收,中原地區又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饑荒。

中原地區各府州縣紛紛向朝廷上疏,請求帝國中樞立刻著手賑災。楊東明甚至還另作了《饑民圖》御呈於上。神宗在看完畫作之後,為之動容,下令朝廷全面動員救濟中原災民。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災害較為嚴重的王朝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僅在萬曆朝,就發生過大小水災156次,旱災85次,地震183次,雹災45次,瘟疫42次。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旱災

河南地區,因為坐擁黃河,淮河,海河,長江四大水系,故而洪災頻發。僅萬曆朝,河南地區黃河決口就達十次之多。

洪災之後,往往就是隨之而來的饑荒。大批饑民流離失所,去他鄉乞食。因為食物的短缺,又引發了人道主義災害。事實上,萬曆二十二年的這場饑荒,在大明朝廷開始重視起來之前,災民中已經出現了“割死屍,殺生人而食”的可怕現象,窮苦災民典賣妻女,只求換取幾升斗米的事,更是時刻都在上演。

“人相食”和大批饑民餓殍的出現,還導致了公共衛生問題,致使災區出現了瘟疫流行之跡象。又有大批沒有出路的災民,為了求存,不得不聚眾落草,佔山為匪,打家劫舍,甚至演為民變,嚴重破壞了災區的社會秩序。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民變場景

萬曆二十二年的中原地區災荒,是由洪災引發,而導致的流民饑民遍地,餓殍遍野,瘟疫流行,民變頻生的重大政治社會事件。

自古以來,河南因為靠近京畿,為天下安危之所繫。如果中原地區一旦發生嚴重的社會動盪,勢必會波及京畿地區,甚至直接切斷王朝的生命線——漕運,演變成一次足以摧毀大明統治的農民運動。

救災,刻不容緩。

鍾化民救災——明代教科書式的救災典範

鍾化民這個名字,可能大家比較陌生。《明史》有鍾化民傳,其最大的功績,就是代表大明朝廷主持了這場中原的救災。

朝史暮想寫了明代眾多的帝王將相,封疆大吏,卻很少從一名基層官員的視角,去解讀那些每天沉在一線,實實在在為百姓做事的官吏。而鍾化民卓有成效的救災工作,堪稱晚明最經典,最成功的一次政府救災行為。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明代官員

鍾化民以光祿寺寺丞,兼河南道監察御史的身份,趕赴河南,主持救災工作。《賑豫紀略》記載:

公去儀從,選捷騎,素服馳巡,晝夜寢食鞍馬間,隨行止精力胥吏六人。不兩月,巡歷各州縣,所至止食廠粥,禁供給,不坐公署。隨地問民疾苦。

鍾化民帶著六個精幹的官員,在兩個月時間裡,身影出現在災區各地,在一線指揮救災。我們一起看看鐘化民做了什麼。

  • 設粥廠

立廠施粥是古代救災時,在錢糧有限的情況下,耗損最低,受益面最廣的應急措施。此舉能夠直接解決災民的溫飽問題,保證基本限度的生命安全。

鍾化民設立粥廠,每天施粥兩次,每次每位災民大概得到兩勺量的粥。為了防止災民重複領取,鍾化民為每個前來的領粥的災民登記造冊,做成身份標牌,寫明其籍貫,姓名和具體的領粥點。

對於受災較重地區的災民,鍾化民要求粥廠設立的時間足夠持久,以保證災民能夠熬到麥熟之時;對於受災相對較輕地區的災民,鍾化民在短暫地設立粥廠之後,便發錢賑救,希望他們能夠儘早回到家鄉,重建家園。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老照片 災區粥廠

在粥廠的選址上,鍾化民針對各個地區的受災程度和災民的分佈,提出“寧移官就民,勿勞民以就官”的觀點,即寧可讓官吏辛苦些,也要儘量減輕災民的勞頓。

粥廠的管理人員,全都是從鄉民中選出的“富而好義者”,並由各地州府隆重地頒發聘書。如此保證了粥廠管理人員選拔的高標準,也加強了其榮譽感和責任感。

施粥之舉,在第一時間挽救了掙扎在垂死邊緣的大批災民。

  • 散賑銀

所謂賑銀,就是發銀子,發錢給災民。

對於那些離家乞食的災民,鍾化民鼓勵其回家重建家園,並且給予“散銀”。對於不方便來粥廠的災民,亦同樣給予錢財上的救助。

災區有讀書人。很多讀書人秉持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頑固思想,把自己去粥廠領粥視為奇恥大辱。所以他們居然願意餓死在家裡,也不去粥廠。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非常可笑的一套理論,在當時卻被讀書人視為關乎生死的”氣節“。

鍾化民也是讀書人,他明代這些書呆子的想法。於是,鍾化民就讓當地主政官員,或者自己親自上門,送上賑銀。而且還得強調這是當今天子的賞賜。打小被忠孝思想薰陶的讀書人,一聽是皇帝的賞賜,感動得痛哭流涕,並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賑銀。

受災的,除了這些百姓,還有一批宗室。大明朱家,經過兩百餘年的繁衍,已經發展出了龐大的宗室群體。從明代中期開始,由於財政的困難,和宗藩人數的迅速增大,國家財政已經無力保證一些“遠親”能夠體面地生活。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朱元璋 像

而朱元璋規定,這些宗室子弟是不允許當官或者從事其他職業的。於是在這次荒災中,有大量受災的貧困宗室子弟受災,並且生活無著。《賑豫紀略》記載了鍾化民給明神宗關於此事的上疏:

臣入中府,宗室一萬四千六百餘位皆稱貧乏。臣仰體皇上篤厚同宗之仁,分別販濟。共散過銀二萬二千七百六十六兩二錢九分。

這麼看起來,這些宗室也是真的可憐,攏共也就拿到兩萬多兩銀子。要知道後來神宗的幼子福王就藩的時候,幾乎是搬空了一半的國庫。

散賑銀作為設廠施粥的配套手段,提高了賑災物資款銀的利用率,體現了救災手段的靈活性。

  • 理戶籍

每當有大的災害發生,對於災民的登記管理工作便顯得非常重要。一則,對災民的分類審查,可以最大限度地對災民進行統一管理;二則,可以得到最真實的一手信息;三則,可以預防一些遊手好閒之人,混入災民隊伍,造成救災物資的浪費,和救災秩序的破壞。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老照片 清末災民

鍾化民命令各地州縣一把手,親自走訪審查災民受災情況,以受災等級劃分為上中下三等。並且根據災民的具體情況,在救災中分別對待,做到了物盡其用,充分利用了救災物資,同時穩定了災區的社會秩序。

  • 寬刑罰

大災之時,災區人心必定浮動,社會秩序也肯定受到衝擊。而封建政府為了維護統治安全,往往會加強刑罰的管理,甚至發生很多不必要,可以規避的誤會。

鍾化民在災區強調寬刑罰,對於受災的中下貧苦百姓給以多一點理解和體諒。

對於在災區發生的一些小的治安案件,政府就直接不予授理。不要覺得這個做法破壞法治。要知道,在政府機構所有部門都忙著救災的時候,一些微小的,沒有引起大騷亂和輿情的案件,在訴訟上進行限制,能夠顯著節省行政資源,提高救災效率。而明代一些嚴苛的刑罰,往往都會有連坐,從而引發更加繁雜的訴訟。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古代衙門 訴訟大堂

大規模的災荒容易導致那些生活無著的災民發生民變。很多災民嘯聚山林,打家劫舍,其初衷絕大多數也不過是為了一口飽飯。鍾化民非常理解這些災民的苦衷,對於這些淪為匪寇的災民,以安撫遣散為主。鍾化民曾經幾次單獨前往“匪巢”,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知其朝廷的救災政策,且強調既往不咎的態度,成功地讓這批“災匪”放下武器,就地解散還鄉。

  • 重醫護

大災之年,往往伴隨著重大的疫情發生。

為了防止出現不可控的重大疫情,鍾化民首先收殮了大批暴屍荒野無人理會的災民屍骸。接著利用在各地設立的惠民藥局(官辦藥局),對災民進行診治。並且專門從救災款裡撥出一部分,用以醫務人員的招聘和藥品的採買。此舉大大保證了災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對於大批災民的聚散地,鍾化民提倡小股分散安置,避免因為災民的大量聚集,而導致疾病的快速傳播。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老照片 災民

  • 贖人丁

明代政府規定禁止人口買賣。但是在大災之年,很多災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變典妻賣女,朝廷也知道無法杜絕此類現象。

但此舉勢必造成家庭的人倫悲劇和社會混亂。鍾化民曾經形容過這樣親人骨肉分離的場景:

中州割人食肉,至親不能相保。苟圖活命,賤瓷他人,妻季跟隨後夫,寸腸割斷,子女飄零異域。五內傾頹,原非少恩,實出無奈。

字字揪心,句句悲情。被賣的妻子跟在買主身後亦步亦趨,三步一回頭地望著原先的丈夫;子女被買走後,自此天各一方,無望再見。

鍾化民提出以官府贖買的形式,把被典賣的人口贖回,送歸其家。一方面,發動政府的力量,尋找被販人口下落;一方面,從救災款項裡撥款專門用於贖買;同時,鼓勵民間富戶善心者,集資贖買。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災民 劇照

在鍾化民的努力下,於這次大災中,共贖回四千多被典賣的人口,使其迴歸家庭,為災民家庭的圓滿,消除對未來生活的憂慮和災區的秩序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兼重建

鍾化民明白,不論是散發錢款,還是設廠施粥,都只是一時應急之策。要想讓災民長久無憂,災區徹底恢復穩定,就必須讓災民今後的生計有著落,不論是遷居他鄉還是重歸故土,災後的重建,發展生產是重中之重。

鍾化民以“工賑”的方式,一面救災,一面著手重建工作。鍾化民讓災民參加朝廷的公共建設工程,如災區的修城,築堤,建橋,疏河等。既可以讓災民獲得報酬,解決了災後的生計問題,又能完成公共工程,可謂一舉兩得。

鍾化民專門採買了一批種子和耕牛,用於災後農耕生產的恢復;在得知部分災區缺少創收項目時,鍾化民經過親自實地調研,從紡織造衣,到種植各種經濟作物,從派遣技術指導,到終端銷路的幫扶,鍾化民儼然是當時大明最傑出的“扶貧達人”。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經濟作物 棉花

除以上之外,鍾化民於救災期間,在官員隊伍進行肅貪懲腐,從防災救災角度對倉儲制度進行革新完善,利用經濟槓桿平抑米價,教化災民等方面,都頗有建樹。

毫不客氣地說,因為鍾化民一系列適當,及時且富有成效的舉措,極大地保護了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緩解了災區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亦為災後重建,民風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貢獻。

而鍾化民這次對中原災荒的一系列救災舉措,堪稱晚明時期最成功的救災典範,亦為後世留下了積極的借鑑意義,影響深遠。

大明最後一次富有卓效的救災之舉

在我們對鍾化民救萬千民眾於水火的舉措投去敬仰的目光時,也不得不承認,這次救災的卓有成效,是建立在大量物質基礎之上的。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白銀

為什麼我們說這次對中原地區的救災,是晚明最後一次成功的救災?

其一,明代對於防災救災體制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了。

其二,此後,大明帝國因為各種內憂外患問題,在遇到大災之時,已經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支撐類似的救災項目。

事實上,這次的救災,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財政問題。明神宗初期對於河南災情的不予理睬,除了其長期的習慣性怠政外,亦深知當時國庫空虛,文官集團勢必要求其從內庫出資補貼政府的救災項目。

而後來事態的發展也的確如此。在看到楊東明的《饑民圖》之後,神宗意識到災情的嚴重,決定救災。當時神宗已經在通過向全國派遣礦監稅使圈錢,他內庫的情況相對而言比國庫要好一點。但為了應對中原這次的荒災,亦要鼓勵後宮女眷捐資。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明神宗 朱翊鈞 像

當時兩宮太后捐資三萬兩,鄭貴妃捐資五千兩,其他女眷亦有所捐贈。時人內閣首輔的申時行,更好帶頭捐獻俸祿,並且號召同僚踴躍捐款。

朝史暮想由此可判兩點:

第一,此次對中原地區的救災,整個大明朝堂都眾志成城,竭力救災。

第二,此時的大明帝國,財政狀況已經非常糟糕。

所以,萬曆二十二年,朝廷對中原地區的積極救災,也如同大明朝的國運般,是消逝前最後一次的閃耀。

結言

萬曆二十二年的這場中原荒災,並不是明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害,但在應對上,卻是明代晚期最為成功的一次救災。

此次救災,共惠及災民四千六百五十餘萬,極大地穩定了萬曆朝的社會秩序。毫不誇張地說,因為神宗及整個朝廷中央對此次災荒的重視和上下齊心,竭力地提供大量糧款保障,再有如鍾化民等官員在一線主持,始才沒有釀成大禍,避免了類似崇禎朝時流寇四起,足以覆滅整個王朝的巨大社會動盪。

萬曆二十二年的大災荒,四千萬人受災,大明卻應對有方,卓有成效

崇禎朝 李自成 畫作

但,明朝災害頻發,儼為歷代之最。其特點為數量多,影響大,頻率高,嚴重損害了大明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加重了大明的財政壓力,激化了社會矛盾,亦為明朝最後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儘管對於這場災荒,朝廷應對得法,但依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進一步掏空了本就拮据的國庫,其對明朝之後的朝局,亦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而後人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除了對災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外,也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珍惜現在安定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借鑑先賢在防災,救災上的積極經驗,更要記住那些在危難來臨之際,為了底層民眾勞苦奔走的英雄和奉獻者。

朝史暮想認為,我們讀歷史,看的是我們民族的過去,思考的是民族的未來,指引的是我們當下。

參考資料:《明史》,《賑豫紀略》等。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