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詩,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祿,死後卻難逃厄運

乾隆四年,一個叫沈德潛的老人,在花了四十多年時間參加了十七次科舉考試後,終於考中了進士,金榜題名,他很開心。乾隆也很開心,就喜歡這些努力拼搏不輕言放棄的人,活到老,學到老,考到老,人不要怕年紀大,再大都有成功的可能,就怕那些一兩次考不中,把筆一丟,大喊一聲“老子不考了”,然後寫首什麼《不第後某某》就開始帶頭造反的人了,像這樣考考試多好。

因為詩,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祿,死後卻難逃厄運

沈德潛畫像

當然,乾隆高興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沈德潛寫的詩好,乾隆愛惜他的才華,稱其為‘江南老名士’,並對大臣們說:“我和沈德潛的友誼,是從詩開始的,也以詩終”,他們的友誼也確實是從詩開始的,因為詩好,沈德潛歷任侍讀、內閣學士、上書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禮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禮部尚書銜,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生前備受恩寵,死後更是贈太子太師,祀賢良祠,也確實是以詩終的,死後幾年沈德潛捲入一場因“反詩”引起的文字獄,被罷祠奪官,僕碑平墳了。“以詩開始,以詩終”,墳都被剷平了,終的很徹底,沒毛病。

因為詩,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祿,死後卻難逃厄運

乾隆皇帝

那麼乾隆對他的態度前後為什麼相差這麼大呢,其實,從乾隆對詩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乾隆好詩,喜歡寫詩,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平均下來差不多每天要寫兩首,一個人寫一首好詩不難,寫一輩子詩也不難,寫了一輩子也沒有一首寫進現代小學課本需要背誦(非常感謝乾隆手下留情),就這水平還堅持寫了一輩子詩的就非常牛了,這真的太難了,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他和沈德潛是同一類人,但比沈德潛還有毅力。

因為詩,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祿,死後卻難逃厄運

皇帝需要有用的人

所以,當沈德潛考中後,乾隆很開心,他需要有人幫他的詩“潤色”,所以乾隆一直把他帶在身邊,經常挽著他的手,穿行於翰林院內,共相唱和,你一句我一句,寫下來,屬個名,很開心,又一首詩完成了。說白了,他們之間的友誼更像是一種“交易”,乾隆高官厚祿的養著他,就是想要他的才氣,替自己的詩潤色,成就自己的名,重才的名還有詩名,這種事是需要保密的,大家心照不宣,各取所需,這樣的關係一直保持下去也不錯。

因為詩,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祿,死後卻難逃厄運

但世界上最難保守的估計就是秘密了,沈德潛在宮裡替皇帝改了一輩子詩,這種事是很榮耀的,是值得吹一輩子的事,如果這些榮耀不能和人分享,不能對別人說,沒有人知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會憋死,有些事做了沒人知道等於沒做。於是退休後他開始修訂自己的詩集,其中把有些替乾隆寫的詩也寫裡面了,還將這件事告訴了外人,並打算將詩集當傳家寶一樣傳下去,讓後人也沾沾光,有點吹牛的資本,我家祖上那誰誰可是替乾隆寫過詩的。但他忘了,這個名是乾隆的,他這樣做,打了乾隆的臉,在他死後乾隆聽說了這件事,並從沈家後人手中騙來了這本詩集,乾隆看後氣的破口大罵,老傢伙沽名釣譽,他對國家有什麼貢獻,這樣高官厚祿養著他,心裡沒點算嗎,乾隆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最終借徐述夔案,將他罷祠奪官、僕碑平墳了。

因為詩,他晚年得志,高官厚祿,死後卻難逃厄運

沈德潛六十七歲才考中進士,此後一直在乾隆身邊十幾年,備受恩寵,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反意,去造反。就因為替別人的書寫了個序,連書的內容都不一定看了,就在死後遭到這樣的待遇,最大的原因還在於他動了乾隆的奶酪,破壞了“交易”,從這點看他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